宮乃斌
全球每年都有人死于氰水母之手。死者的肩部、背部以及肋部往往都有炎腫的長長的鞭痕。經調查,一只氰水母的毒性即可致人死亡,可見其“歹毒”之一斑。
其實,氰水母遠不是水母家族中最毒的,而水母殺人的事件屢見不鮮。美國《世界野生生物》雜志曾列舉了全球最毒的十種動物,名列榜首的不是“毒”名昭著的眼鏡蛇,而是水母家族中的“大哥”——海洋中的箱水母(又名海蜂水母)!一只成年箱水母的觸須上竟有幾十億個毒囊毒針,足以致20人于死地!劇毒超過眼鏡蛇的水母竟有七八種!
水母的形態十分美麗迷人,溫文爾雅、雍容華貴如同少婦。上面的半球狀傘體玲瓏剔透,下面的須狀觸手飄飄然。
水母的美麗還在于它能發光。有一種櫛水母能夠發出藍色的光,光彩奪目、美妙絕倫。究其原因,是因為水母體內有一種叫做愛奎明的奇異蛋白質。愛奎明與鈣離子混合時,就會發出藍色光。其發光效率和原理比人類研制的LED(發光二極管)要先進得多。
這個“溫柔殺手”的出現比恐龍還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它屬于腔腸動物門、缽水母綱。其種類很多,全世界約250種,我國常見的有8種,如海月水母、霞水母、海蜇、口冠海蜇等。
世界上的水母基本都有毒,只是毒性大小不同而已。水母的細長觸手既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上面密布帶有空心毒針的毒囊,毒囊中儲有毒液。遇到獵物或敵人時,一條條鞭狀觸手上的無數毒針便會很快把毒液射入對方體內,將其麻痹甚至致死。接著,所有觸手和傘狀體下面的息肉緊緊攫住獵物,息肉迅速分泌酵素,將獵物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吸收。這就是“蜇”的過程。除了箱水母,劇毒的還有曳手水母,它們均生活在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一帶,毒性極強,幾分鐘內就會損害人的心臟導致死亡。
水母的毒器——觸手的長度相差懸殊,小的僅以毫米計,大的可達數十米。1865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海岸發現的一只霞水母,觸手竟長36米,由此可知其威力之大。好在水母的壽命較短,一般只有幾周,至多一年左右,可謂命短毒大。水母傘狀體的大小也因種而異,大的可達2米以上。
海蜇是水母中毒性很小的一類,屬根口水母科、海蜇屬。經腌制后,海蜇的傘狀體即“海蜇皮”、口腕部和觸手即“海蜇頭”。海蜇皮和海蜇頭味道鮮美,尤其適于涼拌,眾所周知。
海蜇的殺傷力較小,一般“手下留情”,不會致人于死地。但被蜇后也很痛苦,而且亦有鞭痕。青島、威海的海水浴場年年都有多人被蜇,然而水母殺人案并未發生過,因為山東近海多為沙蜇,并無劇毒水母。海蜇的觸手最怕醋,澳大利亞的漁民就有下海時帶醋防身的做法。被海蜇蜇后抹醋也有療效。
賈寶玉說過,“女兒是水做的”。如同女兒的水母體內含水98%以上,是個標準的“水袋”。“水袋”結構“設計”簡單、精巧,僅由內外兩胚層組成,中間是中膠層。但其運動方式卻很先進,原理像火箭的噴氣發動機。欲行動時,內外兩胚層快速收縮,將體內的水向后噴出便可前進。更難得的是,水母的升降比潛水艇毫不遜色,而且自帶“一氧化碳發生器”——一種特殊的腺體。海面平靜時,腺體生產的一氧化碳迅速充滿身體,水母徐徐漂浮上升;遇到敵人時,又會迅速放氣,高速下潛,靈活自如。水母的觸手上還帶有一種“聽石”,那是一種高靈敏度“次聲波傳感器”。大風暴即將來臨時,“聽石”會提前十幾個小時感知海面上海浪和空氣震動產生的次聲波,水母便很快從海面上消失,隱蔽到深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