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靈敏
在廣州,電視新聞頻道之間的競爭是空前激烈的:除了各省市已經上星的幾十個衛視頻道之外,還有本地的18個頻道和香港的4個電視頻道。在這提前到來的全球化競爭態勢面前,廣州電視臺新聞頻道主辦的粵語新聞評論節目《新聞日日睇》,卻得到了本地懂粵語和不懂粵語的很多市民的喜愛。許多廣州人越來越習慣晚上7點打開電視,在未來的1小時里聽其貌不揚的陳SIR(陳揚)說新聞、聊家常、評時事。陳SIR衣著的變化、偶然的缺席都會成為坊間猜測和議論的話題。

《新聞日日睇》自2004年2月2日開播以來,一直堅持走本土化的道路,堅持民本化的新聞價值取向。這一點首先體現在節目的名字和主持人的打扮上:“睇”是粵語方言,意即“看”;主持人陳揚一件夾克,一條軍褲,像極廣州的那些街坊大叔;事實上,他也用“街坊”稱呼新聞中的所有人物。《新聞日日睇》的節目內容大多是廣州的市民生活和疾苦,加上主持人三言兩語的點睛評論,頗有幾分“為民請命”、“為小人物立傳”的意味。其中的“G4出動”環節,是由一幫剛剛畢業的年輕人到街頭巷尾去了解原住民的生存狀態、廣州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掌故,從廣州食肆大起底到西關老街的變遷,從“禁摩”到老城區火災隱患,無一不緊扣普通市民心心牽念之所在。
近幾年,中國的民生新聞開始異軍突起,這顯然表達了業界希望擺脫官樣新聞的沖動和自覺,但物極必反,很多媒體把民生新聞做成了社會新聞、負面新聞,流于瑣碎、獵奇和市井趣味,服務于自私的收視和廣告效應,而沒有應有的民生視野、民生態度和民本情懷,更沒有新聞媒體應有的審視目光和品格。在這方面,《新聞日日睇》的“大民生”理念獨樹一幟,它強調新聞的背景,強調愛憎分明的輿論監督,強調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直面社會丑惡,敢于抨擊,而在情義面前,又熱情漚歌,肯定普通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新聞日日睇》的民生關懷是建立在對廣州城市文化的深刻認同、挖掘和弘揚之上的。在一個傳統文化日益衰退、傳統和現代的矛盾日益尖銳、城市發展千城一面的時代,《新聞日日睇》通過展示廣州傳統民俗、建筑、文化的獨特之處,喚起了“街坊”對自身生存環境的關注。2007年5月8日,廣州天河區政府透露將會把位于珠江新城中心地帶的城中村獵德村全部拆除,2007年6月9日,《新聞日日睇》播出端午特別策劃《酒干倘賣無》,從端午節龍船體現出廣州水鄉民俗風情,同時體現即將隨著獵德的拆卸而消失的祖屋、龍王廟以及精美的五色龍船等古代建筑及風俗。6月14日,播出同題材策劃《把根留著》,透過采訪獵德村原居民對過去的美好回憶等活生生地表達了老村民那中故土難離的復雜心情;6月19日端午節當天,更是播出了關于獵德村的專題片,通過影像為這個即將消逝的村莊留下永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