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靈敏
從2006年12月到2007年8月,圍繞著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的去留,香港社會掀起了一場罕見的官民沖突。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名為“本土行動”的組織,在皇后碼頭前連續露宿3個多月,其中3人到后期更采取了激烈的絕食行動。但“本土行動”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它保護香港歷史古跡的行動,更在于它在香港社會引發的廣泛爭論和反思:如何對待殖民地時期的歷史?經濟發展是否社會的唯一價值?如何在城市規劃中保證市民的參與權?
皇后碼頭不僅是殖民政府宣示權威的地方,也同樣是香港歷史上重要的公共空間,是1970年代以來港入反抗殖民統治的歷史見證,恢復華文的語文地位、一系列的工人運動和公民抗爭行動都在這里醞釀和發生。然而這些內容,無論在過去還是今天的歷史課本里,都鮮有提及。“本土行動”認為,應該保留這樣的城市記憶。

自19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以來,經濟發展成了社會的至高價值。在這個前提下,一切都可以拆,“拆”成了塑造美好生活的必要元素。至于為什么要拆?為什么是這里?港英政府并不會詢問普通市民的意見,最多只是讓精英組成的咨詢機構象征性地表一下態;回歸之后,這種管治方式繼續下來。在“本土行動”看來,如果管治方式和以前一樣,又如何體現“港人治港”的優越性?
皇后碼頭最后還是被拆了,“城市規劃和管治中的不民主化還沒有到可以逆轉的一刻”,但“本土行動”的主要成員之·朱凱迪認為,“但通過此一事件,港人已經開始考慮我們的觀點。在未來的西九龍藝術區以及灣仔舊市場的重建中,我們將繼續挑戰政府以經濟發展為最高社會價值的封閉決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