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凱
出口退稅客觀上造成了出口企業的出口產品價格不能真實反映產品經濟成本的事實,導致了美元和人民幣資產間的不對價交換。為了維護金融系統自身的安全,緩解流動性泛濫和高通貨膨脹的風險,央行應制定并公布推進人民幣匯率定價市場化的明確時間表。
7月20日,中國央行公布上調國內存貸款利息率27個基本點。同一天,國務院宣布,自明15日起,儲蓄存款利息個人所得稅稅率由20%調減為5%。
引發中央政府此次在利率和儲蓄利得稅上同時作出調整的原因,是第二季度大大超出有關部門預期的經濟運行情況。

7月11日公布的第二季度貿易數據顯示,該季度中國貿易順差創下了269億美元的歷史紀錄,同比增長85 5%;同期,外匯儲備同比增長41.6%,國家外匯儲備在第二季度末達到1.3326萬億美元。
7月11日同一天,也即在即將公布第二季度經濟數據一個星期前,國家統計局修訂并重新發布了2006年的GDP數據,把對2006年GDP增長率的估計從10.7%調高到11.1%。一周后的7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季度統計數據,稱中國第二季度GDP增長11.9%,通貨膨脹率達到4.4%!
市場人士估計,如果不是與調高過的2006年GDP數據進行比較,2007年第二季度的GDP同比增長有可能達到或超過12%。由于中國的經濟存量已經有相當的基數,一個千分點的增長,都代表著相當龐大的經濟實際運行量。
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有關部門傳達出的信息是2007年的GDP增長會在10.5%左右,通貨膨脹率會在2%左右。但今年一季度的經濟運行數據顯示GDP增長了11.1%,通脹率達到2.7%,當時的分析是和新年、春節的假期效應有關。
但第二季度數據顯示通脹并沒有緩和,經濟持續升溫。根據有關部門的分析,食品價格的上漲,是造成第二季度4.4%通脹率的最主要因素。然而,不論什么原因,在當前的中國,除了少數壟斷行業,國家的經濟已經是一個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在非常時期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難以計劃的。
出口退稅的作用真相

在第二季度的經濟數據公布后,許多投資銀行的經濟學者都給出中國要加快人民幣升值、需要一個更市場化的匯率制度的意見。
人民幣的匯率價格,以及國際國內對人民幣的需求,是由中國經濟的基本增長方式決定的。雖然,人民幣的匯率制度會反過來強化實體經濟模式,但是,若政府不能有效解決經濟增長深層矛盾,只是放開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定價,可能會讓目前的宏觀調控變得更加復雜。
近兩年來,在人民幣上集結的購買壓力仍然主要來自中國出口企業的售后結匯,以及外國對中國的資本投資。然而,深度影響人民幣價值的,并不只是簡單的供求關系,而是當堅持和美元的固定聯系匯率時,在中國企業出口與外國對華投資過程中,美元與人民幣資產之間進行了不均衡或者不對價的交換。這種不對價交換,隱藏在中國企業的出口生產成本和外國在華投資成本中,是造成人民幣需求矛盾的源頭。
今年明,美國商務部打破已經實行了23年、不對來自它認定的非市場經濟國家產品實行報復性關稅的原則,宣布對中國進口的打印紙征收10%到120%的進口關稅,來抵消所謂的中國政府補貼對美國本土企業構成的不公平競爭。
出口退稅、出口貸款財政貼息、廉價供給土地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看作廣義的政府對出口進行的補貼。國內有一種意見認為,出口退稅是為了讓企業在國際市場公平競爭。然而,究竟怎樣的條件下算作公平競爭,出口者和進口國各有說辭,難有統一的量化標準。但出口退稅客觀上造成了出口企業的出口產品價格不能真實反映產品經濟成本的事實。
在沒有出口補貼的情況下,如果一個企業生產一件產品,要支付9元原材料、人工、資金利息等成本,以及3元納稅成本,則企業產品必須賣到12元,經營才能持平。而在有出口退稅、貼息和土地等補貼的情況下,出口企業不用支付3元的稅收,也許還能再減少支付1元資金、土地成本,那么,出口企業的產品只要賣到8元,就可以經營持平。
于是,出口企業用8元人民幣的產品價格出口產品,在固定聯系匯率的匯制下換回了1美元。但事實上,和1美元外匯對價的真實人民幣資產不是8元,而是12元。也就是說,在出口部門,8元人民幣代表了非出口部門12元人民幣的資產購買力,人民幣真實價值上升了33%,也可看作是美元購買力減少了33%,中國產品少賣了0.33美元。
而當出口企業把1美元收入在國內銀行結匯時,仍然按固定匯率換回了8元人民幣,但貶值33%的美元,實際對價只合乎人民幣5.3元。但根據固定匯率制度,中國央行只能向市場拋出8元人民幣,來購買1美元。
在有出口退稅和其它出口補貼存在的情況下,出口企業的銷售和收入的一出一進,美元和人民幣資產間經歷了兩次不對價交換。出口部門雖然獲得利益,但長此以往,這種出口模式導致的是人民幣價值的變化,以及中國央行在國內市場對人民幣流動性的過度投放。當通脹抬頭,人民幣在本國的實際購買力下降,國內本幣最終貶值。
據悉,2006年中國出口退稅達到了4500億元,而2007年上半年已經超出去年全年的數量。出口退稅的數千億,對企業出口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今年中國第二季度貿易順差的天量,據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國企業趕在7月1日出口退稅下調前實現出口。而這,正好說明了出口退稅對出口經濟的強大杠桿力量。
還原環境、資源的真實成本
在第二季度的出口增長中,鋼鐵一個行業增長了97%。根據瑞士銀行的研究,在中國近兩年的出口擴張中,以鋼鐵、鋁等金屬產業、重工業為代表的高能源、高資源消耗型產品占據了相當的比例,和傳統的加工貿易相比,成為拉動出口數字的新銳。然而,國內在能源資源、煤炭電力、石油石化等產品上的價格管制體系,使這些資源性產品的真實消耗沒有在鋼鐵等行業的出口成本中體現。
除了出口退稅、出口補貼以及國內對資源能源價格的管制體系之外,最有可能長遠影響出口貿易不對價交換的因素,是出口企業對國內環境的破壞沒有計入出口產品的成本中。
以某浙江大型化工企業為例,該企業的生產對地區水源污染嚴重,但是企業依然享有國家的出口退稅。據悉,如果要生產同類產品,美日等發達國家的企業要支付高昂的環境污染和居民健康風險成本,但購買中國的產品,使他們能支付很少的價格就換到了需要的價值。由于越南等國尚未能進行該產品的替代性生產,該浙江企業在國外的行銷人員只需天天坐在辦公室等人上門訂貨,國際間乏有競爭。
只有上述中國對外經濟部門中的深層矛盾得到解決,人民幣匯率壓力才能真正緩解,從而緩和國內經濟運行。為此,中國政府
應該取消現有的隱性出口補貼,并在今年7月1日部分出口退稅下調的基礎上,明確逐步取消出口退稅的時間表。
首先,可以在2007年年底先取消所有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的出口退稅。而這些行業,不僅限于其本身屬于高污染、高能耗行業,也包括其上游行業具有高污染高能耗性質的行業。如服裝行業,其自身雖然不具高污染性,但它上游的印染行業是高污染行業。而對目前與他國貿易摩擦較大的出口行業,2007年底可以先階段性取消出口退稅。其他行業的出口退稅,根據具體情況,分別下調。此外,對資源產品和能源產品的市場化定價改革需要加快,對企業的環境污染,要大幅提高收費比例。
而在實行上述政策的同時,考慮到國內企業的稅負,為保護經濟發展,給企業相對平穩的過渡空間,政府有必要在國內市場的稅收方面讓利,尤其是流通環節的增值稅。借此,政府政策在引導企業通過產業升級提升出口能力的同時,鼓勵企業把生產開發轉向國內市場,引導發掘國內市場的有效需求。以中央政府當前的財力,這種讓利,政府是有能力做到的。
匯率市場化的自救
通過使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若干研究機構測算出,人民幣當前的匯率價格存在0到40%不等的低估。如果考慮到中國更廣大的內部經濟、數量可觀的農業失業勞動力等,目前人民幣的匯率價格甚至有可能是高估的。
而在中國央行時刻準備入市干預的制度下,要發現人民幣的真實價格,是不容易的。2005年匯改以來,雖然央行給出了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的日浮動區間,但有關研究稱,在給出交易中間價后,央行總是在遠沒有達到浮動區間值的時候,入市進行干預。這也致使央行最新一次的擴大交易浮動區間的政策,僅成為中國傾向于更靈活匯率體制的一個表態。
去年美國參議員舒默和格瑞漢姆撤回了要求美國對中國產品征收27%的操縱匯率懲罰關稅的議案,但目前,他們正在炮制新的對華匯率制裁。美國財政部的報告認定,目前沒有足夠證據說明中國是為了獲得不當貿易競爭優勢而操縱匯率,但財政部同時闡明它確實認為人民幣匯率是被低估的。所以,這次舒默和格瑞漢姆的新議案,將把去年要求的對操縱匯率國的懲罰,改成對匯率低估國的懲罰。
實行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以及追求美元外匯儲備高積累的政策,都來自中國對1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的經驗總結。這一經驗,雖然在危機時和危機后的最初幾年幫助了中國經濟的穩定,但發展至今,這一經驗也可能將把中國拖向另一種經濟危機。
在當前體制下,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價格,中國央行被迫干預外匯市場,巨量購買美元賣盤,并拋出同等人民幣。這一過程經過數年積累,給中國造就了巨額外匯儲備,給國內市場帶來了人民幣流動性的嚴重泛濫,助長了投資的持續高溫、房地產價格泡沫,以及多年未見的通貨膨脹。
據悉,因為目前美國面臨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有可能拖累下半年的美國經濟,如果中國不能夠在2007年年底前快刀斬亂麻,解決巨額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問題,新舒默一格瑞漢姆匯率制裁議案將有望通過。如果美國動作成功,會進一步影響中國的另一個主要貿易伙伴歐盟。
當前,國內對人民幣匯率定價進一步市場化的主要反對意見有兩方面,一是稱會影響中國出口企業的競爭力,二是稱會威脅中國脆弱金融體系的安全。關于對出口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在目前國際貿易摩擦升級、外貿順差高企、人民幣流動資金泛濫的背景下,已無需再論。而匯率改革會威脅國內金融體系安全的意見,也一直含糊其辭,沒有把邏輯擺清楚。
實際上,當前真正威脅國內金融體系安全的,正是僵化匯率制度下的流動性泛濫問題。由于銀行流動性太過富足,要追求資金的收益率,又要保證貸款投向的安全性、不把銀行資金拖入經濟高漲的泡沫中去,如此難以企及的要求,給銀行系統的經營造成很大威脅。
中國央行幾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除了少數資金來源有限的中小銀行外,對幾大商業銀行,實際上都是—種利好。在央行調高法定準備金前,由于流動性泛濫,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維持了相當數量的超額準備金,但比較儲蓄存款利率,上存超額準備金的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對于法定準備金,央行給予支付合理利息。所以,央行上調法定準備金更多的只是把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劃進法定準備金賬戶,對市場流動性影響甚微,但它緩解了商業銀行富余資金的收益壓力。
為了維護金融系統自身的安全,緩解流動性泛濫和高通貨膨脹的風險,中國央行應該制定并且公布推進人民幣匯率定價市場化的明確時間表。比如在2007年年底,把人民幣外匯交易的日浮動區間擴大到10%,然后在2008年年中、年底分別擴大到20%、30%。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央行需要完成從市場價格干預者到市場交易參與者的轉變。央行雖然繼續根據前一日的市場交易計算當日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但在市場交易沒有到達浮動區間最大值時,央行不應以監管警察的身份人市干預。
而制定并且提前公布這樣的時間表,也是進口、出口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需要。進出口合同多以半年、1年為期,如果央行能夠盡早制定并公布時間表,企業在簽訂合同時能夠根據預期,考慮匯率變化的因素,以及在國際市場進行匯率套期、調期的保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