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夏
國內的勞動力市場與國外的銷售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齊頭并進地發展著,于是,在過去15年內出現了“中國崛起”現象。然而,這兩個市場的前途并不穩定,依舊充滿著各種變數。
1990年5月,美國國會正在激烈地辯論是否給中國延長貿易最惠國待遇。我在一次會議上作了個發言,指出中國改革開放必須以有外部世界對中國的接納為前提,美國對華最惠國待遇是一個重要的象征。我認為,無論中國局勢出現什么樣一時性的動蕩,經濟自由與市場化改革是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關鍵。美國的政策應該推動而不是阻攔中國朝這—方向改變,因此對華貿易最惠國待遇必須延長下去。
兩天之后,我接到來自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的一個電話,邀請我以中國獨立人士的身份到參眾兩院作證,闡述我對最惠國待遇的觀點。在1990與1991年,也就是在國會是否延長對華最惠國待遇的兩年中,我數次到國會就此作證,并且參與了一系列支持最惠國待遇的國會游說活動。由于這一特殊的經歷以及長年居住美國的關系,我有機會從美國政治、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觀察中美之間的經貿關系。
從最惠國待遇的辯論到今天已經過去17年了。這期間,中國經濟發生了令人目眩的變化,不僅每年以接近兩位數的速度在增長(最近5年則都超過10%),而且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品出口國。中國已經完全從過去“自給自足”的窠臼中走了出來,成為全球化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與美國的經貿關系是中國經濟成長中最關鍵的因素之一。關于這個問題,世界各國的經濟學家的著述已經是汗牛充棟。在這里,我希望能夠從一個歷史學者和社會學者而不是經濟學者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兩個市場的發展
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清楚地說明,促成一個現代化市場經濟的誕生,最重要的因素是社會制度、思想意識甚至文化形態的變化,科學技術、生產能力的進步往往只有在這些變化因素出現之后,才能對社會經濟產生根本性的影響。這一點到了工業革命的輸出階段更加明顯。在生產能力和技術手段已經存在的前提下,是否能夠引進上述因素,就成了發展中國家成功地、和平地走入現代化的關鍵。

毫無疑問,中國在過去的1/4世紀里,以其經濟規模的增長驚動了世界。“中國崛起”在過去幾年中成為世界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然而,中國崛起的秘密在什么地方?也就是,中國為什么能夠短期內在經濟上取得快速發展的成就?
顯然,科技的更新與進步在這里扮演了雖然重要但卻是次要的角色。最近20年來互聯網的普及、世界金融體系的革新等等固然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手段,然而中國崛起所仰賴的出口消費品制造業卻主要受益于兩個市場的興起:國外的銷售市場,以及國內的勞動力市場。
先看看國內的勞動力市場。1950年代以來實行的全面計劃經濟對中國進入市場化改革沒下的兩個最大的社會障礙,一是單位制度,二是戶口制度。單位制度將工業與城市中的每個雇員都限制在單位里,單位與單位之間的人員流動非常困難。不僅如此,單位還是國家對雇員進行政治與社會控制的工具。大如個人一生的檔案,小到外出旅行批準,都需要通過單位來進行。一個成年人沒有單位,在社會生活中就缺乏根基,沒有依靠。戶口制度則全面限制了人口流動,特別是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以及農業人口向工業流動。農村居民哪怕是面臨災荒,也無法臨時到城市里去尋求工作機會。因此,在1970年代末期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之前,國家壟斷了勞動力的流動,現代意義上的勞動力市場完全不存在。經濟改革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打破了這種壟斷,勞動力市場也應運而生。這個市場從出現到形成具有數億人口的規模,只經過了大概10年的時間。
自從1980年代初改變了原來的閉關鎖國政策之后,中國在國外的銷售市場也在很短時間內被開掘出來。20年前,世界消費品市場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市場中難得看見“中國制造”的字樣。到處都是“日本造”、“韓國造”……到今天,絕大部分的輕紡和家電消費品都換成了“中國造”。相對其它國家來說,美國市場對于中國無論是絕對還是相對的重要性都最大。
中美之間貿易的發展速度,是世界貿易史上罕見的。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雙方的貿易總額每年都以超過20%的速度在增長,在去年達到3430多億美元。中國目前是美國在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外最大的貿易伙伴。從純粹出口的角度看,美國是中國產品最大的海外市場。如果說,在中國推動經濟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有哪項對外經濟關系對于中國社會的改變最為關鍵,那肯定是對美國的大規模出口。
盡管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直接進行貿易的歷史很短,中國對美國大批出口也只是最近的事情,但是今天正在運行的貿易網絡卻是冷戰期間鋪下的。在中美沒有貿易往來的那些日子里,美國為了冷戰戰略的需要,不僅對韓國、中國臺灣等地大幅度提供經濟援助,而且對這些地區敞開了美國市場的大門。“東亞四小龍”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對這些地區開放市場、資金、技術的結果。從1960年代后期開始,美國大批消費品夕陽工業向“四小龍”轉移,使得它們在1980年代初期成為世界消費品的主要加工廠。沒有美國的政治與經濟支持作為后盾,“四小龍”的經濟奇跡絕不會實現那樣的規模。
中國從1980年代初建設經濟特區開始,就著重從“四小龍”地區吸收投資。來自這些地區的投資,遠遠超過了歐美各個發達國家。比如,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今年1至8月,對華投資的前十位國家和地區依次為香港、英屬維京群島、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開曼群島、薩摩亞、臺灣、毛里求斯。來自如維京群島這樣的稅收天堂的資金,除了有中國國內資本的回流之外,相當大的比例是臺資。這些投資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更多的是經驗與市場。利用文化與地緣上的優勢,這些資本將冷戰時期在美國國際勢力與資本扶持下成長起來的東亞地區的加工工業幾乎全盤地照搬到中國。中國新開發的勞動力市場上的廉價勞動力,為這些加工工業提供了數以億計的勞力大軍。
國內的勞動力市場與國外的銷售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齊頭并進地發展,于是,在過去15年出現了“中國崛起”現象。然而,這兩個市場的前途并不穩定,依舊充滿著各種變數。最近這些年越來越顯著的中美貿易摩擦,就是一系列變數的體現。
中國的勞動力市場與中美貿易摩擦
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包含了許多議題,包括知識產權、人民幣匯率、反傾銷、勞工權利等等。多數的問題可以通過技術或者法律手段來緩解甚至解決,唯有勞工權利這點卻觸及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一個基本問題,不是簡單的技術調整或者政府規章就能夠解決的。
中國工人工資過低導致中國產品在美
市場上進行不公平競爭,這是美國人——特別是勞工組織和國會——經常抱怨的話題。到底中國工人的工資是不是過低呢?如果是的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純粹從年收入來看,中國出口加工企業的工人資在發展中國家里面并不算最低。絕大多數非洲國家以及部分亞洲國家同類工人的工資往往更少。特別是在最近幾年里,沿海地區出口制造業的工人工資每年都以超過10%的速度在上升。但是,如果以工,人從每件產品上掙得的收入來計算,中國的工資水平就相對往下跌了一大截。也就是說,在同樣工資水平上,中國工人工作時間更長,勞動強度更大。西方人去參觀中國工廠的生產流水線,經常為工人的工作速度而驚訝。他們觀察到,同樣工資雇傭的中國工人比在世界其它地方的工作效率普遍要高得多。一個做進出口皮革服裝生意的人曾經對筆者透露,在他的行業中,中國的工人效率要比東南亞的工人高20%,而且他們切割牛皮的技術也非常精湛,從同樣的皮料中能夠切出更多的制品。
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總體上工資低當然是原因。可是,中國勞工的質量——其承受勞動強度的能力以及工作的速——卻是另外一個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往往被中國人歸諸于自己“勤勞和勤儉”的傳統道德,但仔細分析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人們又會看到另一幅圖景。
中國農民工人數在兩億上下:出口制造業勞動大軍的主力——占雇員總數大約68%——是農民工。人民銀行去年曾經發布過一個關于農民工的調查報告。該報告指出,農民工以青壯年為主體,其中18至35歲的人超過了3/4。而24歲以上的男女比例幾乎是5比1。顯然,中國的工業吸引了農村人口之中質量最好的勞動力。
工業化與都市化將農村的青壯年人口吸引到城市的現象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問題在于,殘留下來的戶口制度依然在農村與城市人口之間劃下一道鴻溝。國家人為地保護城市居民的就業與福利,農村居民雖然長期在城市中工作,卻無法享受與城市人同等的待遇。因此,雇主與社會對雇員各種非工資形式支付中的很大部分——兒童教育、成人教育、住房與公共設施建設、老人撫養,以及隨年齡增長的醫療費用等等——都被轉嫁到農村。這樣一來,城市農民工的工資成本自然就大大地降下來。而在多數國家里,這都是要打人成本的。

戶口制度是當初計劃經濟下國家壟斷勞動力資源的全面體現。而戶口制度在今天繼續存在,則是中國勞動力沒有完全實現市場化的體現。當這一市場化沒有能夠完全實現的時候,勞工權益問題必定是中美之間貿易摩擦的一項重要內容。
美國消費市場的變數
2005年,美國大湖工業區的一些家庭主婦組織的一個“一年不買中國貨”的運動。參加者有些人過了幾天就沒法堅持下去了,有些人倒真的堅持了一年,但過后也承認“非常困難”。要知道,美國市場上的玩具、鞋、小五金等等,大約百分之七八十要從中國進口。有個參加者說,她自己雖然沒有犯規,但是一次她丈夫需要買錘子,到了商店里只有中國貨,最后只好悄悄買了回來,藏著不讓妻子看見。這些家庭主婦發起運動的原因,是美國制造業工廠大批倒閉或者搬遷國外,造成了當地的高失業率。
美國消費者對中國貨的態度正在發生變化。這也許是中美經貿關系中最難預測的一個未知數。
自從197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市場的消費品就日益以進口為主。1975年是美國貿易有順差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在此前后,制造業雇員人數開始日益降低。自1980年代以來,美國人中就不斷出現各種抵制外國貨的運動。汽車工會的工人甚至曾經不讓外國造的車開進美國汽車公司的停車場。不過,隨著國際貿易和全球化的發展,外國貨也越來越成為美國人日常生活中的組成部分。
當中國貨十多年前開始大批進軍的時候,美國人在心理上已經接受了舶來的消費品。“中國制造”取代了“臺灣制造”或者“韓國制造”,并沒有讓美國人覺得太不舒服。價格便宜的中國消費品還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和消費習慣。絕大多數的美國家庭大人孩子不用擠在一臺電視機前,孩子們可以在自己的臥室里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家庭主婦們不需要精心節省才能購買家用電器,上超市買菜的時候就能輕輕松松地順手搬回一臺中國產的錄像機。沃爾瑪一類廉價的百貨店越開越大,貨物的種類也迅速增加,超過一半產自中國。美國普通人家里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消費品。突然之間,美國人發現自己擁有的東西太多了。
環境、勞工、消費者保護等各類組織開始號召消費者降低對中國貨物的依賴。許多跡象表明,消費者已經開始傾聽這樣的聲音。
今年以來,中國產品的質量問題一再成為美國的新聞焦點。3月份,媒體傳出中國來的寵物食品毒死貓狗的消息。不久后,中國的水產品、牙膏、玩具等等都出現了一系列產品不合格導致的安全問題。“中國制造”正在被貼上不安全的標簽。這一趨勢如果持續下去,將對中美貿易產生深遠的影響。
小結
中國勞動力市場和美國消費品市場構成了今日中美經貿關系的主要支柱。然而,這兩個市場自身以及彼此之間的依存關系并不是永久而穩固的。
就中國方面看,目前廉價勞動力的競爭性還能維持多久是一個沒有定論的問題。中國發展市場經濟15年,農民工已經進入了第二代。這時農民工是否會像他們的父母一樣,甘心二等公民的社會地位,將自己的青春貢獻給城市和工業之后便回到鄉下去經營自己那點土地,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美國人能否維持目前的消費習慣與勢頭同樣是一個未知數。最近美元價格持續走低,就預示著削減進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