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旭

上海“萬科新里程”即將開盤的20?21號樓,是走出實驗室?走出車間,在公眾關注下拼裝起來的工廠化住宅?
用造汽車的方式造房子,像搭積木一樣搭高樓……幾天后,中國住宅產業化生產將邁出令人期待的一步:上海“萬科新里程”20?21號兩幢商品住宅就要開盤銷售了?對于這兩幢住宅,許多人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體驗中心的接觸
10月25日,記者來到深圳梅林路63號萬科體驗中心?陽光從樓頂的玻璃傾瀉而下,給金屬外殼暈染一層金黃?許多人在展廳前放慢了腳步,駐足欣賞?在這里,你不僅是一個體驗者,可以親手觸摸工業化?標準化生產出來的住房“實景”和模型;更是一個參與者,每一個小小的設想都有可能今后在萬科的住宅中得以體現?
拿如廁這件小事為例,從走進廁所開始,參觀者可能會產生許多想法:聞到的空氣是否清新?坐下后人體感覺是否舒適?如廁過程中如何打發時間?如果看報紙的話,可以把報紙隨手放在哪里?手紙盒在哪個位置最方便使用?如何能將馬桶沖洗得最干凈?如何神清氣爽地走出廁所?……對于用戶提出的這些問題,萬科體驗中心會形成解決方案?萬科很清楚:產品好不好用,客戶最有發言權?
這個體驗中心的全名是“萬科產品體驗館”,展示著萬科在住宅功能?性能?建造技術和客戶方面的研究和運用成果,并邀請客戶來親身體驗?不少人以為這是個“大樣板房”?其實,樣板房是從高于生活的感受上贏得客戶的青睞,而萬科產品體驗館展示的產品,則貼近生活本身,力圖在使用感受的層面上與客戶對話?
2005年,萬科建筑研究中心在推進生活研究的課題時,通過一系列的客戶調查和深訪,針對住宅中陽臺?廚房和交通空間的功能部件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部件的設計成果?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在萬科的樓盤中,選用的一些部件事實上并不適合客戶的使用?
建筑師發現,廚房中設在水盆下方櫥柜里的垃圾桶,在所有受訪客戶中僅有一戶在正常使用,而他們本來覺得這正是設計中的亮點?這不免讓人覺得尷尬?大多數的客戶都表示:垃圾桶放在柜子里,總是覺得柜子里有味道,還容易生蟲子;垃圾桶掛在柜門上,容易碰下來……當調查員查看唯一那個正在使用的垃圾桶時,更尷尬的事情發生了:放著垃圾桶的柜門打開時,一群蚊蠅哄然而出?主人一臉難堪地說:“天氣悶熱,一有垃圾就生蟲?”
感受了調研時的尷尬,建筑師們都迫切希望能在建筑研究中心里辟出專門“測試”產品的空間,邀請萬科的客戶來體驗和試用新產品?新設計,希望能夠聽到最直接?最真實和最客觀的改進意見?
產品體驗館的外形,最初的構想只是在原平臺的上空加建兩層?當產品體驗館還只是單純的產品幕后“測試場”時,樸素的加建完全能夠應付?但當產品體驗館已經長成了需要“出得廳堂”的美女時,簡單加建就顯得有點委屈了?于是,從“帶展示窗口的大盒子”到“平滑的波浪體”,再到“光滑的三維體”,最后變成現在的“金屬拉絲網片的三維體”,恰到好處地為萬科產品體驗館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載體?
工業化?標準化對于客戶來說并不是所關心的內容,他們最關心的東西,不是“技術”這個名詞本身,而是可以使用“技術”解決的“事件”?采訪中,記者聽到這樣一個名詞——同層給排水系統?在體驗中心,我終于看到了實體?衛生間內的裝修一切如常,但是掀開地板磚,一個有衛生間面積大小的下嵌的水泥“盒子”露了出來?這個10多厘米高的地下乾坤中,排水管?給水管?給水增壓系統有序排列,那種在樓下住戶才能看到和檢修的下水道,被巧妙地挪在這同一層,樓下住戶不用再忍受樓上排水系統的噪音,樓上住戶也不會在檢修時再麻煩樓下鄰居?客戶關心的廁所會不會有臭氣,沖水的時候是否流暢,廁所會不會堵塞,如果廁所壞了是否方便修理等等問題,從此一并解決?

在這里,萬科把整個微縮版本的構件生產流水線搬了過來?客戶們可以自己來組裝經過構件拆分設計后的工廠化住宅的模型?模型一塊一塊可拆可裝,就像汽車零件一般?在這里,每個人一嘗試就能明白,用造汽車的方式造房子?像搭積木一樣搭高樓是怎么回事?
試制“積木房”
在體驗中心,親手組裝了住宅模型的客戶都會問一句——“這樣‘蓋房子,行么?!”萬科給出的答案是——不僅行,而且好?底氣來自2005年10月開始的一系列試驗?
在東莞松山湖的萬科住宅產業化基地里,先后立起了兩幢“積木房”,它們被稱為“萬科新里程”20?21號兩幢住宅的“哥哥”?
2005年10月,萬科工業化實驗1號樓破土動工——現在想來,萬科人當時做設計時頗有些“無知者無畏”的勇氣?面對“裝配整體式預制砼框架住宅體系”這樣一個課題,看著手邊傳統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很難將兩者聯系到一起,更無法找到設計的標準和參考?怎么辦?萬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離深圳最近的香港?
香港公屋應用預制混凝土外墻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而且在深圳皇崗路上,經常可以看到拖著裝好窗戶?欄桿的預制混凝土外墻的貨車經過,這說明深圳附近一定有預制構件的加工企業?經過調研,他們找到了香港工業化程度最高的一個住宅項目——虎地住宅發展項目,在那里,萬科人親眼看到預制混凝土的外墻?剪力墻?樓板?陽臺?廚房?洗手間,成功地在工地裝配成了一棟拔地而起的高層住宅,他們心里漸漸有了底?
接下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聯系虎地項目的設計方——奧雅納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這個完成了德方斯?悉尼歌劇院?巴黎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匯豐銀行大廈等經典建筑的結構設計公司,成為萬科住宅產業化第一個簽約的合作方?接著萬科又順藤摸瓜地找到了珠三角規模最大的前5家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企業,這些企業無一例外,僅為香港和其他境外工程提供預制構件?經過考察,最后選定了華潤系的中威?
由于缺乏產品的內銷資質,所以在1號樓中使用的所有混凝土預制構件,都是先運到皇崗口岸,辦完過關手續后出境,隨即再以進口的名義入境,接著再運到施工現場,因此,萬科人都戲稱為這是“出口轉內銷”?
當時,萬科強調的是較高的工業化程度,希望所有拆分出來的結構和圍護構件以及單元模塊均能采用預制的方式?因此,萬科的研發人員將廚房?洗手間進行了整體預制;再加上香港和內地對于結構規范的差異性,所以采用了全預制的方法,將梁和柱都在工廠加工好,再到工地進行拼裝這些都為后續的施工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2006年10月份,1號樓被拆除?盡管只存在了僅僅半年時間,但作為萬科第一棟工業化的試驗樓,同時也是國內第一個采用裝配整體式方式建造的預制混凝土的住宅實體,1號樓的確可以稱為一個里程碑?
做完了1號樓,萬科的學習榜樣從香港轉到了日本?香港地區大多數建筑僅使用預制混凝土外墻,而日本在低層?中層和高層建筑中均有相適宜的成熟工業化技術和產品體系以及與之配套的供應體系?更為重要的是,香港沒有結構抗震規范,而日本則是個地震高發國家,裝配整體式預制混凝土住宅在日本的建筑,尤其是高層建筑中大行其道,無疑回答了人們對此類建筑是否抗震的疑問?
從1號樓,萬科走出了“積木造房”的第一步,第一次嘗試了住宅工業化的過程?
拼裝“新里程”
上海“萬科新里程”坐落在浦東高清路2878號?11月即將開盤的20?21號樓,是走出實驗室?走出車間,在公眾關注下拼裝起來的工廠化住宅?

打開四樓一戶的防盜門,上海萬科PC(Precast Concrete即預制混凝土)主管李杰隨手摁亮了客廳里的燈,深色的復合地板?乳白色的墻紙?造型不同的吊頂……一個剛剛裝修好的“家”?
“與傳統的住宅沒什么不同嗎?”
“外表上是看不出什么的,但是卻有‘內秀?”李杰笑了?他說,就看從外面進來時看到的16厘米厚?被分割成10平方米左右一塊的紅色外墻吧,那可不是在這里人工砌上的,而是在工廠的鋼模具里“出生”,然后再運到工地吊裝的?墻面上的瓷磚和窗框在工廠就同墻體澆筑在一起了,與傳統的貼?嵌方式相比,這種一體化的外墻不會發生瓷磚脫落?窗縫漏水的通病?吊裝過程中,墻與墻之間有密封膠墊,既保證了密封效果,又增加了抗震的柔韌度?外面的陽臺?上樓時走過的樓梯和我們腳下18厘米厚樓板中的8厘米樓板,同樣也是在工廠一整塊一整塊“出生”的?整棟樓只有主體框架和少部分墻體是現場澆筑和人工砌成的,然后把這些大零件從工廠運來吊裝?“怎么樣,像不像在搭積木?”
這兩棟PC樓萬科采用的施工模式并不一樣,20號效法香港,21號樓則為日本模式?香港?上海以及日本的設計單位都參與其中,而構件的生產,則是由上海本地供應商完成的?大體來說,PC可為四大部分:外墻板?樓板?陽臺?樓梯?
“PC構件是如何制作的?”
“我們用鋼制模板,鋼筋加工成型后整體吊裝到模板里,混凝土澆注后進行蒸汽養護?生產過程中的模板清潔?鋼筋加工成型?窗框安裝?預埋件固定?混凝土施工……一系列工序都采用工廠式流水施工,每個工種都由相對少數的固定的嫻熟工人操作實施?”李杰笑著說,“這樣蓋房子的工地看不到大量的水泥?黃沙?磚和工人,施工材料和工人起碼減少一半,但速度要比傳統做法快三分之一?而且,每一個構件在工廠里都經過了檢驗,確保百分之百合格才出廠?”
傳統作業時大量工人在施工現場,高空墜落?觸電?物體打擊等是事故頻發率最高的三項?而工廠化是把大量工地作業移到工廠,現場工人最大可減少89%,大大減少了現場安全事故發生率?
“室內還有什么奧妙嗎?”
李杰指給我看房間內墻面?地板?天棚等“破損”處?這些都是為了讓客戶清楚地看到內里乾坤而留下的剖面?室內間隔墻使用輕鋼龍骨和石膏板夾隔音棉,隔音效果非常好,而且很平整,不用擔心新買的家具靠墻時因為墻面不平而出現空隙?不要以為這種墻很“脆弱”,墻上掛著的10公斤鐵塊已經3個多月了,釘子仍然沒有絲毫松動?其他戶與戶?戶與走廊之間的間隔墻以及外墻的內側?天棚也采用輕鋼龍骨和石膏板貼面?吊頂,電線都排在中間的空隙?地板則采用腳柱架空,不但可以進行水電排線,更重要的是各支撐腳柱的橡膠墊起到了減震作用,樓上的活動不會給樓下帶來任何影響?“衛生間的同層排水系統你已經在體驗中間見過了?這種架空設計不僅省去了水泥?黃沙,還有平整?隔音?環保?利于排線?利于管線檢修等優勢?”
“這種工業化?標準化的生產,成本是不是相應提高?”
“新里程20棟和21棟PC樓主體結構一直以每層5天的進度順利向上推進,7月份就主體結構封頂?因為還沒有規模化,材料也沒有全部國產化,它的成本是比較高的,而銷售售價上又要與周邊樓盤保持基本一致?如果大范圍推廣,成本能夠馬上下降?”李杰解釋說?
很多人還記得亨利·福特的名言:顧客可以選擇任何顏色的汽車,只要汽車是黑色的?在人們的常識中,工業化?標準化和個性化?多樣性是對立性的?而李杰認為,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工業化住宅形成一定規模后,完全可以達到根據客戶不同需求生產房子?就像連鎖超市?連鎖快餐一樣,它們的運行模式?企業形象逐漸趨向同一和標準煹供應的商品卻多種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