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江 馬 潔

樓市中先富起來的人們輕松地聊著各種財富神話。同樣是在深圳,更多的人則在房價飛升的煙塵中尋找方向。
國家發改委公布的信息顯示,今年5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漲幅6.4%,意味著全國房價自2006年1月始,運行17個月后,首次漲幅突破6%。
在"國六條"發布一周年之際,這組數據令人產生對房價與宏觀調控背道而馳的失望和擔憂,似乎意味著2003年后新一輪的全國房價普遍增長已露端倪。在這個敏感的大背景下,深圳一路高歌猛進的房價尤為刺眼。
就在記者前往深圳采訪時,傳聞建設部?國土資源部等八部委將聯合對5月房價漲幅較快的城市進行調查,名單中就有深圳。
根據中原地產的統計,深圳房價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比已經達到2.68。這個指標主要用來測量房地產行業相對國民經濟的擴張速度,一般指標值在1以內屬于合理范圍,1-2是泡沫預警,2以上表示房價虛漲,泡沫顯現。
"全民炒房"時代
6月20日,朋友亞東在深圳一家酒店招待記者,中醫推拿師亞東來自江蘇,在深圳闖蕩十多年,小有名氣。去年年底,他在深圳關內的福田區買了兩套40多平方米的單身公寓,當時每套50多萬元,現在每套已經增值到了100多萬元。只要一轉手,他就是百萬富翁了。
亞東直言不諱,當初買房就是看好了房產市場的投資前景。深圳目前近乎"全民炒房",亞東只要表露一絲出售意愿,馬上會跑來一群地產經紀人。
事實上,深圳今天的房產市場幾乎已是絕對的賣方市場,亞東的房子哪怕在現價上再加價十幾萬元也會有人接盤。理由很簡單:深圳關內外不少地區的房子,單價每個月都要上漲1000元。
亞東也是一名"炒客"了,"我準備先租出去,反正房價還會上漲,還沒到賣的時候。"他說現在居住的房子是去年租來的,80多平方米,月租2000多元。去年年底他也曾考慮盤下這套房子,當時房東報價80多萬元,亞東嫌貴,猶豫再三最終放棄。時至今日,這套房已經漲到280多萬元,這讓亞東目瞪口呆。
亞東這樣的"炒客"在深圳比比皆是。席間,他的很多朋友談論的話題都與房市有關。他們大多在去年底房價暴漲前,甚至早在2003年就有了第二套?第三套房子,現在都已身價數百萬元。
亞東的一個重慶籍朋友張先生在深圳打拼十多年,2006年初咬牙貸款,在關外寶安地區買了一套兩居室,一年后的今天,張先生早已靠這套房成功脫貧,進入中產階層。前幾天,重慶"新特區效應"帶動房價上漲,張先生特意回老家買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深圳樓市教會了我房產投資,重慶的房價必定大漲。"張先生坦言。
正是在6月20日,深圳市市長許宗衡花了整整一天主持召開房地產形勢座談會,研究相關對策。
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游與地產研究所所長宋丁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深圳市政府一直不太主張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現在市長出來講話了,這是不多見的,可見房價飛漲的壓力。"
許宗衡坦言房價問題是他近來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房價上漲較快關系到社會和諧,他總結了深圳房價上漲較快的六大原因:
一是土地資源珍貴稀缺,為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每年出讓土地有限,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持續緊張,有效住宅供應尚未能滿足需求;
二是部分房地產開發商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在當前市場供應較為緊張的情況下,高位起價?囤積房源,拉升了整個市場均價和漲幅,進而推動了公眾對房價上升的非理性預期和投資沖動;
三是隨著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財富不斷增長,購買能力?投資欲望也相應提升,導致了房地產價格一路走高;
四是深圳人口密度偏高?結構特殊,大量外來人口的涌入導致對住房需求量居高不下,本地年輕人口也步入安家立業和住房置換的高峰期;
五是毗鄰香港,隨著深港往來日益密切?交通日益方便,兩地房價的落差導致大量港人來深置業;
六是出臺的各項調控措施要發揮效果具有一定時滯性,住房供給的結構調整尚未到位。
亞東他們認同許宗衡的這些歸納,當初買房就是模模糊糊看到了這些"利好"因素。他盤下的那兩套房當初開盤時異常火爆,沒有關系根本就拿不到號。亞東的推拿技法被戲稱為"深圳第一推",因此結交了不少朋友,正是靠朋友的幫忙亞東才拿到指標。
事實上,在深圳這個移民人口占據80%以上,歷來做事不重"關系"的城市,為了買到一套房,人們開始挖空心思找人打招呼?寫條子。
亞東說,深圳現在已經由"全民炒股"進入"全民炒房",凡是手上有點錢的人都蠢蠢欲動,期望能趕上房價上漲這班快車"撈點外快"。
如今,深圳人見面談論的話題多半不是股市就是樓市,這座商務城市蘊藏著太多的投資沖動。深圳一位基金經理表示,深圳樓市炒盤已經形成,炒客們正在以炒股的方式炒樓。
亞東的這些朋友們每個人都有一筆賬,已經有人考慮籌集資金到周邊衛星城市再購買幾套房。"深港房價一體化,深圳房價與香港接軌,那么周邊惠州?東莞呢,也要和深圳接軌的啊。"亞東笑言。在深圳房產市場淘到第一桶金的部分人已經開始組成"炒房團",投資行為正在外溢。數據顯示,與深圳一小時經濟圈的惠州,樓盤一半都被深圳人買走,導致當地房價明顯上升。
樓市中先富起來的人們輕松地聊著各種財富神話。同樣是在深圳,更多的人則在房價飛升的煙塵中尋找方向。

買房要付"茶水費"
剛剛過去的半年里,只要在深圳買到了房子,就意味著抓到了財富。
于是,房源變得越來越緊俏,買房子居然要付"茶水費"。
在深圳福田區華強北電子市場做生意的溫州人翁慧,就是為"茶水費"受了一肚子氣。去年9月,在深圳的溫州鄉親告訴翁慧,華強廣場開始登記買房。當時房市尚未強勁上揚,她的一些老鄉卻已嗅出了錢的味道。
翁慧剛到深圳時是一個打工妹,現在成了家,擁有了自己的店鋪,十多年里一直租房,"也是想買套房定居了。"翁慧順利地登記了兩套華強廣場的房子。
這種售樓前登記意向的做法表面看來是為了體現售房公平,而業內人士說,這不過是開發商進行市場摸底?為最終定價提供依據的招數。
與此類似,深圳后來"滿城皆帶VIP",尤其是樓盤集中的南山?寶安等關外地區,不少樓盤要求購樓者辦理"VIP"卡,聲稱這樣就能享受到開盤當天的購房優先選擇權,而且可以享受優惠房價,再減免數額不等的房款,前提是購房者必須7天以內簽約,并在開盤前提供銀行的存款證明。
一般而言,VIP卡的金額要求都在5萬元左右,一些樓盤VIP卡貴賓普遍多達數百人,南山區一個樓盤,1000多套房竟然有4000多名VIP卡貴賓等待開盤。預存在卡內的現金并不需要交給開發商,購房者可以隨時動用,但如果沒有相應的存款證明,就等于失去了貴賓資格。
但這種變相發籌的擦邊球行為,后來被發現純屬"扯淡"。"貴賓們"在開盤時享受不到開發商當初承諾的任何優惠。VIP卡不斷引發購樓者與開發商的矛盾,據說已有人舉報到國土局和房管部門。
翁慧當初還在慶幸自己順利登記。"登記時,售樓小姐說預計定價是每平方米1.9萬元。"樓盤在去年年底開盤,但直到開盤,售樓人員也沒有按照約定通知她。翁慧趕到售樓處,得到的回答是一開盤就賣完了,"根本不兌現當初登記時優先購房的承諾。"
不久翁慧又接到了售樓小姐的電話,對方表示手里還有幾套房,都是朋友定下的,單價2.2萬元,不過每套還要交4萬元"茶水費"。
第二天,翁慧聯系售樓小姐,對方說"茶水費"提高到了5萬元,還要求翁慧只能在晚上打電話聯絡。

第三天翁慧再次聯系售樓小姐,對方稱此前的房子已經賣了,手里還有另幾套,"茶水費"也漲到了6萬元。
氣苦的翁慧最終選擇了放棄了。"都是售樓的人借著別人的名義搞鬼,內部炒得厲害,真可惡呢,放號的時候一個號都可以炒到十幾萬元。"
但是高額"茶水費"并沒有澆滅所有人的搶購熱情。"我一個老鄉給了5萬元'茶水費'拿到一套房子,轉手賣給一個潮州人,賺了8萬元'茶水費'。"
翁慧因為舍不得"茶水費"而放棄的房子,現在每平方米已經漲到2.5萬元,她又有點后悔,"我哪里想到會漲得這么厲害,2003年這里最多也就是每平方米五六千元。"
她告訴記者,身邊的老鄉幾乎每個人都有五六套房子,有些人甚至生意也不做了,專門炒房,買了拋,拋了買,賺取差價或者"茶水費"。
她現在開始理解"茶水費"了:售樓小姐賣給你房子,就意味著給了你財富,她不過是增加你購房的成本,與你分一杯羹。
"房價還會漲,漲得最快是3月,梅瓏鎮在3月下半月漲了三四千元,關外的寶安,去年10月是1萬元單價,現在已經都過15000元了。"
翁慧最近又開始心動了,她的一個朋友告訴她,皇崗地區因為與香港地鐵連接,房價肯定還會漲,"朋友已經買了一套,單價2.5萬元,他說肯定會漲到3.5萬元。你不買?別人會買。"
她坦言如果再遇到"茶水費",自己不會再猶豫了,但她擔心"茶水費"會不會也漲得離譜呢?
炒家云集
福田區振華路,靠近翁慧店鋪的深圳市房地產權登記中心設計大廈登記點,每天凌晨3點就有人排隊,至上午8點,數百人長長的隊伍已經延伸至交易中心近百米開外的超市門口。這樣的場面持續了半年,即便下雨天也是人頭攢動。
深圳市國土與房管局一名官員告訴記者,房產交易實在火爆,一度出現"黃牛"專門排隊拿收文號,然后以每張100元轉讓,登記中心不得不規定每人限拿一個收文號,交文時的房地產證號必須與票號反面記錄的證號一致,否則不予受理,這才杜絕了"黃牛黨"。
現在這個交易點每天只發放400多個收文號,但工作人員加班加點仍應付不過來,只好在別處新開辦理點。
而深圳地稅局提供的最新數字顯示,今年前5個月,深圳房地產市場交易活躍,而且多數交易樓盤為5年期以內的新樓,所以營業稅收入較高,稅收合計達49.84億元(未含契稅),占全市總稅收的19.6%,預計全年將超過100億元。
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深圳從哪里一下子涌出如此多的購買力?所有接受采訪的人摪括深圳一些部門的負責人敹汲腥夏殼吧鉦誄醇以萍。
美聯物業門店經理小王告訴記者,深圳一些住宅價格甚至超過了中心區的寫字樓。據他的統計,深圳不少物業空住率高達60%,"房子主要集中在少數炒家手里。"作為一家中介地鋪的經理,小王經常與炒客接觸,對炒客的瘋狂追漲感慨不已。
"每一次宏觀調控政策出臺,房價都會出現漲勢。"小王說,"譬如賣地,政府越賣越高,開發商的開發成本增加,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開發商很快就將成本轉嫁到購房者身上。"
他說:"房價有一陣子幾乎是每日一漲,隔三五天單價就增加1000元。賣家看到房價節節攀升,拖著不賣,拖個半個月房子就增值數十萬元。"
時常有人找他,"小王,我有2000多萬元,你看買哪里合適?"他對本土市場的購買力感到很驚訝,"一層樓五六千萬元一下子就盤下來,甚至不必貸款,哪里冒出這么大購買力?"
如同亞東那些朋友,房價平穩時本地并沒有出現多少真正的炒家,只是有些人兩三年前有了閑錢,于是開始第二套?第三套置業。這些房子如今賺了起碼一倍,因此形成了本地炒家。
活躍在深圳的炒客主要還是來自香港以及內地省市。宋丁透露,深圳每年都有1萬多套房子被港人或者港人關聯人買走,"港人置業這幾年一直占深圳樓市的10%,很多港人甚至全家搬至深圳來,白天香港工作,晚上深圳生活。"
深圳一直流行著"深港一體化"?"地荒論"這兩個主流論調,這對樓市是一個絕對的利好消息。加上連接深港的西部通道七一開通,以及深港地鐵接軌的規劃,無疑都是深圳樓市的興奮劑。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資源緊缺,深圳關內已經持續多年新盤數量成萎縮態勢。宋丁主任說,深圳每年面臨近百萬的新增人口壓力,本就是人口密度全國居高的城市,人口持續增長,可開發土地資源卻越加有限。
深圳社會科學院城市運營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燕也認為,深圳作為一座只有26年歷史的移民城市,人口結構中原住居民少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大多數人都是零置業基礎,在積累了多年財富后,三代人置業需求集中登場。對城市住房供應提出了嚴峻的難題。
小王說,港人是一個常態因素,但高海燕認為港人投資力度在明顯加大,不久前有香港富婆找到他推薦樓盤,一開口就是"我先買下50套吧。"
炒客新面孔主要來自浙江與潮州,"溫州人一買一層,潮州人一買一棟。"深圳廣泛流傳這樣的神奇描述。
小王自己估計,溫州面孔比往年增加起碼30%左右,幾乎每天他都會碰到溫州炒家帶著朋友來找"貨"。"房源特別緊張,買家根本不看房,只要價格偏離不要太多,即使高出個三五十萬元也有人接盤。"
溫州炒房團2004年曾來過深圳,試探性地買了一些物業,但發現深圳樓市很難炒起來,后來甚至舍棄定金撤出深圳。高海燕提及這一點時解釋說,當時深圳人房地產投資的意識還在"沉睡狀態"。深圳另一位房產研究專家半求補充說,當時在深圳,人們的"過客心理"遠比現在強烈,沒有歸屬感的他們不會有多少置業的熱情。
總之,當時深圳炒樓的"基本面"沒有形成,"炒房團"在這里發現無人響應接盤,難以撬動深圳樓價,"加上當時長三角房產投資活躍,這部分游資很快轉移到長三角。"深圳房價波瀾不驚。
"炒房團"在2006年年初再次殺來,"2006年初曾有溫州人來要購買整棟樓,開發商看明擺著是炒樓死活不肯賣,后來還驚動了警方。"小王說。
至2006年下半年,深圳樓市已經呈現火爆跡象,很多人投資意識蘇醒,一個樓盤開盤,常常有上百名農民工去幫人排隊,每人收費100元。害怕玻璃被擠碎,一度很多樓盤在夜里悄悄開盤。
今年初,小王的門店里突然出現了大量拿著浙江身份證的人,用高海燕等人的話說,宏觀調控沒有實質性地打壓房產市場,反倒是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全民房地產投資意識的普及,喚醒了深圳本土的沉睡力量。
炒樓基本面形成,"溫州炒房團"在關外龍華?寶安中心區卷土重來。小王介紹,現在一般的門店每個月都能成交30多套房子,其中投資(或稱投機)的起碼25套,一些房子這個月出去,下個月進來,已經換手3次了。有數據顯示,關外二手房60%以上都經過了炒家之手。
小王說,交易時間大大縮短了,你不賣?好,我給你加10萬元,你賣不賣呢?轉手之快,甚至不過戶就直接倒賣出去。以前,一旦有宏觀調控出臺,市場就會呈現兩三個月的對峙,有價無市,但今年房子還是賣得飛快?"這就說明市場出現了政策疲軟?調控免疫,投資者不再關心調控了。"高海燕點評。
炒客中也有一些中介公司員工,記者了解,有一名中介員工2萬元起家,炒房半年已經擁有一套100多萬元的房子和一部30多萬元的私家車。
他的方式是先用2萬元定金把一套物業定購下來,然后再加價以自己的名義發布出售信息,找到下家后,利用交易手續時間差倒手買賣,賺取差價多時甚至高達十多萬元。
"這在深圳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小王說,"凡手頭有點資源的人都在炒房。手有一套房,心里就不慌。"
房貸沖動
炒房客哪來那么多錢?高海燕與宋丁都指出了流通性過剩與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同時股市從2006年底以來幫助很多人實現了財富總量的急劇攀升。
房產研究專家半求曾有一個觀點,即股市與樓市是"蹺蹺板",股市的繁榮會帶來樓市資金的分流,對樓市起到抑止作用。但深圳房價上漲的這6個月中,深圳樓市幾乎是與股市齊頭并進的。
宋丁認為,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股市與樓市的"蹺蹺板效應"就會消失。數據顯示,深圳各銀行的各項存款在明顯下降。深圳人行數據顯示,2007年5月末,深圳銀行同業存款較上月減少了337.2億元,這是自年初以來首次總量縮水。股市的動蕩也促使部分資金分流樓市,美聯物業的門店經理小王說股市印花稅上調后,明顯看出大量資金從股市涌向樓市,"原本龍崗中心城8000多元的單價,在這之后半個月內就飆升了3000多元。"
深圳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國世平認為,股市?樓市"蹺蹺板效應"的消失,主因是國際熱錢的涌入,"國外對人民幣升值過高期望,搶購人民幣,不敢放在銀行,就進入房產和股市。"
但在深圳,很多人包括炒房者都認為銀行是他們最堅強的后盾支持,"我們漸漸學會了大膽用銀行的錢來投資。"亞東的朋友說。
數據顯示深圳的個人貸款前5個月的增量比2006年全年的增量還要多出112.8億元。深圳某國有銀行房貸中心有人對房貸增量表示擔憂。"現在的房貸業務多得都做不過來,單月業務已超過1萬筆。"此人稱,目前該行單月的房貸量已超過30億元,"看著房貸如此增長,心里不踏實。"
"在整個資金鏈條中,銀行的雙向輸血,提供著市場70%以上的資金支持。"深發展深圳分行個人信貸部副總經理原江在接受某財經媒體采訪時稱,銀行要為資金找出路,尤其在各家銀行紛紛向零售銀行轉型以來,房貸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
表面看來,房貸的異常增長確實在為房價走高推波助瀾。"沒錢買房?貸款啊,現在還有誰用自己的錢炒樓?"一些炒家如此勸身邊尚未踏入樓市的人。
深圳銀監局早就開始重點關注房貸市場諸多違規行為。2006年8月,就由陜西銀監局對深圳個貸市場進行過異地檢查。一戶多貸?虛假首付款是調查重點之一。這些現象此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現在隨樓價的上漲再度浮出水面。
2002年下半年,深圳由于供應量驟增,樓市銷售比較清淡。為擺脫銷售危機,不少開發商紛紛在首付上想盡辦法,將規定的三成首付款降低為兩成?一成?半成,甚至是零。隨后,各銀行開始集體轉型,房貸無疑成為零售銀行的最大發力點,紛紛以理財概念和讓利行為來吸引房貸客戶。激烈競爭之下,一些違規和"類違規"的貸款現象也開始出現。
"貸款的人和銀行談判,我要你利率降低15%你做不做?不做我就和別的銀行做。"小王告訴記者,"銀行出于競爭需要,往往主動幫買房人規避費用,譬如申請第二套房的貸款時,銀行故意視為第一套房。"高海燕也認為銀行確實存在一些助長炒風的行為。
不過,目前在深圳"斷供率"沒有大的增長,近一年半的數據表明,房貸業務沒有惡化的傾向。
房價的震撼
萬科董事長王石6月12日在深圳參加第二屆"海螺行動"(全稱為"中英'解決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比較研究"活動)正式啟動儀式時警示,中國房價漲得過快,而且持續時間很長,已經出現泡沫,"是泡沫就一定會破裂!"
宋丁說,深圳樓市泡沫是肯定存在的,14322元的均價對深圳這座城市而言可能未必是一個離奇的高點,但漲得這么快肯定是不行的,"我們怕的不是泡沫,而是泡沫在短期內積聚和爆炸,那將帶來難以想象的后果。"
就目前的深圳而言,供求關系失衡早見端倪。2003年以前,深圳每年新增房地產開發用地都在200萬-300萬平方米。隨后,深圳進入連續3年的土地供應緊縮期,每年房地產開發用地都控制在100萬平方米左右。
亞東他們都認為,只要這個局面不改變,房價就不可能輕易下來,因此炒家們信心十足。而中低收入的人群卻望房興嘆。
"不買房運動已經失敗!"2006年,因不滿持續上漲的房價,在深圳發起"不買房運動"的鄒濤日前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十分沮喪。
鄒濤介紹,昔日投身"不買房運動"的人,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加入了樓市,"他們看著房價不斷上漲,心理逐漸崩潰,年初開始追漲。"
后悔,是這批人的普遍心態,但鄒濤認為,他們不是后悔當初參加"不買房運動",而是"對樓市回歸理性失去信心,早知道現在這樣瘋漲,當初倒不如早點買房,說不定現在還能翻身。現在房價高漲,再不買,以后恐怕就更買不起了"。
而"不買房運動"的響應者中,還有一些人對樓市不再關心了,"房價漲到這個程度,與他們已經沒有任何關系了。"鄒濤說。
深圳市國土與房管局一名官員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也承認,樓價不可能在短期內回落,該局一方面正在按照市里統一部署開展打擊房地產市場的各種違規行為,另一方面也在研究對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
在20日的研討會上,深圳市長許宗衡指出,房價上漲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既是對開發商社會良心的考驗,更是對政府駕馭市場經濟水平和能力的檢驗。科學?理性?依法引導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于房價過快上漲對普通市民民生的影響,不能坐視不理?不能無所作為?不能無動于衷。
許宗衡強調,關注?解決普通市民,特別是弱勢群體?低收入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更是政府在房地產市場調控中的首要責任,要通過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房?廉租房等途徑,保障他們居者有其屋。
對于下一步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重點,許宗衡的要求包括盤活土地存量?加快年度土地計劃供給速度,緩解供需矛盾;加快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房?廉租屋的建設供給力度;規范房地產市場行為,加快房地產市場全方位監督體系的建立;促進社會和諧?加快住房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建設。
事實上,房價持續高企已經使這座城市的生態發生了很多微妙的變化,"富的更富,窮的更有怨氣。"翁慧說。同時,開發商?中介與購樓者的矛盾也在不斷激化,這次會議后,當地媒體不斷接到購房者有關中介?開發商"收取茶水費"?"捂盤惜售"等違規操作的投訴。
房價飆升使得人們的社會分層更趨明顯,還引發了是否影響深圳競爭力的大討論。高海燕說:"在深圳這座往往以經濟指標來衡量一個人能力的商務城市,房價設立了一個城市準入門檻,深圳相信有實力的人會在這里獲得創造財富的機會。這句話肯定挨罵,但也是一個現實。當然門檻過于單一,又是不公平的,可能把一部分人擠出深圳。"
對于許宗衡的這番講話,鄒濤研究了很久,"不買房運動不是針對開發商,當初主旨就是為了促動政府擴大房屋供應品種,考慮弱勢群體的居住權,在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上承擔起政府責任。"
但高海燕?半求與宋丁,都流露出對深圳推出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操作性的懷疑。
"深圳戶籍人口只有100多萬,一直沒有放寬過,經濟適用房建給誰住?對于更多沒有戶籍的移民,怎么甄別他是不是具有經濟適用房資格?"高海燕說,"既考慮廣大的弱勢群體居住權,又不能因政策出臺產生歧視性,這個平衡點很難找。"
目前似乎只能以戶籍作為唯一的鑒定標準,但問題是,能取得深圳戶籍的往往都是優勢人群,深圳此前的經濟適用房大多是給了公務人員。
"所以我一直不主張經濟適用房,這是一個偽命題。"高海燕認為解決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更多是在高房價現象時解決一個民生問題,是一個促進和諧?穩定?正義的因素。很難說會對商品房市場價格起到平抑作用,因為弱勢群體沒有成為商品房供需關系的推動力,商品房價格高得離譜,他們根本無力參與。
"顯然,大家現在最關注的,是大量沒有深圳戶口卻渴望在深圳生活的人。"高海燕認為,"這確實是考驗深圳市政府智慧的時候"。
高海燕說,目前市場上仍有人炒作"地荒論"?"深港一體化論",以刺激人們提前置業的恐慌,他認為政府應該參與信息博弈。
"雖然目前房價已經很高,但大量真正的購買需求還沒有得到釋放。"高海燕提醒說,"在供需關系沒有得到絕對改變前,千萬不要輕率采取打壓開發商的措施,否則只會帶來成本轉嫁,增加置業者成本,甚至反推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