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泠一

《低效率股市投資理論及制度創新》
劉煌松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最近,中國的股市在指數和成交金額不斷創出新高的同時,也在不停地震蕩,然而,更讓投資者們應接不暇的,是關于股市走勢的各種看法。有人評論,進入2007年,關于股市漲落的爭論,比股市本身更加激烈;關于泡沫的論戰比股市過山車般的震蕩更加令人震顫。對此,成思危先生說了,股市是虛擬經濟,它內在就存在泡沫,泡沫的膨脹和破滅,就造成了股市的波動,沒有投機就沒有股市。
相比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市場而言,中國的股票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同時又是在全面轉軌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在這樣的市場上,對暴利的追逐使得投機和冒險更加為普羅大眾所接受。但是,一系列研究也表明,中國股票市場最多只是一個弱式有效市場,是低效率市場。因此,如何在這樣的一個股市上進行投資,并取得相對長期的收益,是每一個參與股市行為的個人和機構都不得不面對和回答的問題。
經濟學的經典理論認為,股市的微觀功能集中體現在優化資源配置上,宏觀功能集中體現在促進經濟增長上,然而,由于我國股票市場的成長天然地附帶了一些改革功能,比如,促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提高社會的風險意識?市場意識和金融意識等,此外,中國股票市場還被強加上為國有企業解困服務?解決就業?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而這些都是國外股票市場所沒有的,因此,對于中國股市的研究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理論,而應當結合我國現時代的實際情況,作出中國化的理論研究。
《低效率股市投資理論及制度創新》針對這一實踐與理論交錯糾纏的現實情況,給出了上海本地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書作者劉煌松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景氣研究中心主任,兼上海交通大學特約研究員?香港兩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同時,他也是中國股市最早一批參與者。1991年,當他還在復旦大學數理統計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介入股票市場,在多年的投資經歷中,他在A股?B股和H股市場?國債期貨市場?基金市場上都有所斬獲,其中在國債期貨中賺了24倍,在B股市場上賺了6倍,所管理的資金保持了持續穩定的增長。因此,作者在參與市場實踐的同時,全面系統地學習了各種股票投資理論,在反復比較這些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股市的實際情況,以及自己的多年投資經驗,逐步理清了思路,提出相對有效的中國市場股票投資理論。
作者認為,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只有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使潛在價值最大化,才能夠真正吸引投資者的到來,也才能使股市持續健康發展,這并不僅僅是為了提高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也是"以改進治理水平和增強透明度為重點,進一步做好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工作"。原摩根斯坦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曾經直言,中國企業的盈利,主要還是來自宏觀,而非來自基本面。最近10年來,中國的實際利息下降了將近8%,這是形成公司利潤總體上升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對于中國來說,"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強化上市公司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夯實資本市場基礎,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根本;是增強資本市場吸引力和活力,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