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判斷在國際中的水平,你要知道什么是國際領先、國際先進,要知道自己目前的真實水準——老百姓可以不知道,但主管教育的官員不知道,該是多么不可思議。
2個月前,楊振寧先生發表高論,說“中國高校對中國發展作出的貢獻遠遠要比美國最好的高校對美國作出的貢獻大”,筆者在評論時,認為其所站立場,所用邏輯——政府用較少投入獲得了高等教育數量、規模的快速發展——與我們老百姓所站立場、所用邏輯——用過高的教育投入獲取遠低于預期的教育回報(直接表現為接受教育之后的就業收入)——是完全不同的。換句話說,雖然我輩因立場不同、邏輯不同不贊成楊先生的話,但他的話還是有他的“邏輯”的。
而眼下,教育部一位領導對當下高等教育“水平”的一番評價——中國高等教育屬于國際較先進水平(中新社2007年1月19日電)——卻讓我們發現,其觀點的邏輯支撐也不存在。先看看支撐這一“先進論”的基本論據是:中國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居世界第二,在校大學生數居世界第一。對這些論據進行充實的另一些“依據”是,中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百分之二十一;“十五”期間,高校的科研經費僅占全國科研經費的一成,但是,中國高校在“三大獎”煿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犞腥湊季萘稅氡誚山,以較小的投入作出了大貢獻。僅憑這些論據,怎么也無法推導、論證出“中國高等教育屬于國際較先進水平”的結論的。
接受大學教育的人數居世界第二,在校大學生數居世界第一,能說明“國際較先進水平”么?如果能說明,那么中國目前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是不是就可以說明咱們就是“世界發達國家”?誰都明白,衡量一國經濟發達程度的是人均GDP——為說明本文的問題,暫且這樣說,因為衡量一國經濟發達程度的指標,遠不止數量意義的GDP——而非GDP總量,中國目前的GDP總量雖然已達世界第四位,但人均GDP不過世界第110位。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已經達到世界第一,2100萬之眾在世上確實令人矚目,但對應于我們的人口基數來說,不過21%的毛入學率,這個毛入學率在全世界范圍看,僅在第50位左右。更為關鍵的是,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發展是非理性的突進,在這個毛入學率背后,蘊藏著學校定位混亂、學生培養質量下滑、教育機會商品化、大學生就業日益嚴峻等諸多危機。
中國高校的科研成果在國家三大獎中的獲獎比例,能說明中國高等教育“國際較先進么”?如果能說明,那么我們國家豈不可多設大獎,由此說明咱們的科研水平也位列“國際先進”?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究竟是什么水平,兩個指標比較通行——培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這個指標就不提了——一是大學教授們在世界頂尖刊物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的學術文章,這反映學校創造知識情況;二是攻讀研究生學位的留學生比例,這反映學校對世界其他國家學生的吸引力情況。這兩個“指標”,我國的大學都幾乎羞于拿出手,通常來說,國內大多建設目標定位為“世界一流”或“世界知名”的高校即985高校,一年難以發表一篇SCIENCE或NATURE論文,而當有一位教授在SCIENCE或NATURE上發表一篇論文,都會被大肆炒作,其本人也由此獲得諸多榮譽,甚至可走進“院士圣殿”;在國際留學生比例上,看看2006年鬧出的名校假留學生丑聞,就知道我們的高等教育對世界發達國家的學生來說,具有怎樣的吸引力了。
判斷在國際中的水平,你要知道什么是國際領先、國際先進,要知道自己目前的真實水準——老百姓可以不知道,但主管教育的官員不知道,該是多么不可思議——筆者由此想到,過去多年來,我國高校先后涌現出多少國際先進,甚至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啊,這些成果后來都發揮了什么國際競爭力呢?也許,那些專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國際領先、國際先進,于是“井底之蛙”般地,將沒有市場的專利、拼命跑來的獎項、無人引用的論文,也作為水平的標志,于是孤芳自賞地給成果貼領先和先進的標簽,甚至鬧出一些笑話來。
老百姓皆醒,而官員獨醉。困難、矛盾突顯,危機四伏的中國高等教育,已容不得這般自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