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篇“何智麗系列報道”分別以“近況”?“歷史”?“釋疑”為關鍵詞。
有關爭議盛況空前
常言道,凡事有三:2007年3月2日出版的第九期《新民周刊》上,發表了我的《何智麗:我想有個家》,報道何智麗的近況,無意之中引發了一場關于何智麗的“網絡風暴”;隨著何智麗從“邊緣人物”變成“熱點人物”,為了使廣大讀者了解“何智麗風波”的真相,3月9日出版的第十期《新民周刊》上又發表了我的《“何智麗現象”今昔》;面對難解難分的爭議,筆者應《新民周刊》之約,就種種爭議再次撰寫此次文章,成為關于何智麗的系列文章的第三篇。這三篇文章構成了一組“何智麗系列”。
為了便于聽取廣大網友的意見,當文章在《新民周刊》發表之后,我便粘貼在新浪網的“葉永烈博客”上。前兩篇文章,都被新浪網推薦到博客專欄的頭條醒目地位。新浪網甚至還為此組織了關于何智麗的網絡專題討論,吸引了眾多網友參與。如果把上百家網站轉載此文計算在內,總點擊數在1000萬以上。
其實,我的第一篇文章的本意,是向讀者介紹一下何智麗的近況。只是由于用了“何智麗:我想有個家”這樣的標題,被許多人誤會為我替她在媒體上“征婚”。
許多報紙轉載了我在《新民周刊》上發表的文章。發行量頗大的上海《報刊文摘》?北京《作家文摘》轉載了《何智麗:我想有個家》。《青年周刊》?《北京晚報》?深圳《晶報》等報紙也發表相關報道?文章。北京作家張健在所住的大樓的電梯里,見到電梯工手中的報紙,上面醒目的大字標題寫著葉永烈為何智麗風波說明真相,于是寫了一篇評論文章。
這一爭議更從平面媒體走向立體媒體,許多電視臺開始關注追蹤何智麗事件。短短幾天,《新民周刊》編輯部和我先后接到許多電視臺的電話,盛邀何智麗擔任嘉賓。其中,光是香港鳳凰衛視就有三個節目邀請何智麗出鏡,即“冷暖人生”節目?“名人面對面”節目和黃健翔主持的“鳳凰體育”節目。還有上海電視臺體育頻道的“唐蒙視點”節目?紀實頻道的“往事”節目,福建“東南衛視”?“湖南衛視”……光是3月18日這一天,北京衛視的“奧運在身邊”節目和浙江衛視的“新聞超視”節目都分別推出何智麗專題,并通過采訪張偉,將《新民周刊》上的迎奧運的其他的體育報道在電視上一并作了介紹,使人了解到影響廣泛的《新民周刊》推出的何智麗系列報道,是與2008年奧運會即將在北京舉行這個大背景有關的,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多家電視臺在上海采訪,使《新民周刊》在電視上頻繁出現,也使何智麗風波更加廣為人知,走進千家萬戶。
權威性的通訊社——新華社也幾度來電,希望由該社駐日本記者在大阪采訪何智麗。這一爭議熱潮,恰巧在兩會期間出現,引起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的注意。3月13日,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大學校長赫冀成教授對記者發表談話說:“現在網絡上有一種不好的非理性傾向。例如最近,作家葉永烈寫了何智麗一文,網友跟帖,我瀏覽了一下,罵得不堪入目,事實上葉永烈寫得實事求是。”
3月12日,在全國政協提案辦理協商會上,“如何文明辦奧運”成為委員們談論的重點。委員們表示,要徹底戒除開口就“國罵”?“京罵”的情況。中共中央文明辦副主任翟衛華說,這一問題已引起了高度重視,將在2007年3月27日——奧運倒計時500天當日下發“迎奧運?樹新風”活動方案,共有8個實施項目,其中就有一項是倡導拒絕國罵,活動將在倒計時一年時掀起高潮。中共中央文明辦的“迎奧運?樹新風——拒絕國罵”的提議,受到各方贊揚。
何智麗原本已經幾乎被人們所遺忘,然而一旦舊事重提,立即就成為熱議中心,這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由于何智麗事件不僅僅只是她個人的問題,而是涉及一系列的重大話題:讓球,究竟對不對?什么是奧林匹克精神?如何看待穿著“變了色的球衣”——加入外籍的退役的中國運動員和教練?如何看待涉外婚姻?如何看待中日歷史上的積怨?什么是愛國主義?……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即將到來的時刻,關于何智麗的爭議,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其中特別是正確理解奧林匹克精神與正確理解愛國主義,是每一個中國國民所應上的一課。
令我感到喜悅的是,在這場圍繞何智麗發生的大爭論中,《中國青年報》?《光明觀察》?新浪網等不少報刊和網站發表了一批有相當質量的評論,使我們的認識朝前推進了一步。
系列報道是如何推出的?

《新民周刊》是出自上海的主流綜合大刊,是全國富有影響力的嚴肅性新聞周刊,正鑒于此,何智麗系列報道的推出,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強烈反響。《新民周刊》不少編輯?記者都為這篇系列報道提出了具體意見和設想。
遠在千里之外的石家莊的《燕趙都市報》,注意到《新民周刊》編輯部的這一動向,在2007年3月11日發表記者栗強的報道,專門寫了“何智麗系列報道是如何出爐的”。報道笑稱葉永烈是被《新民周刊》責任編輯張偉“拉‘下水”。
張偉與我?與何智麗都有頗深的淵源。他原本是《新民體育報》?《新民晚報》體育記者兼編輯,二十年前我第一次采訪何智麗,就是通過張偉到上海市體委資料室查閱何智麗資料的。1994年廣島亞運會結束之后,何智麗與小山英之來到上海,與我作了兩次長談。我寫出何智麗談廣島亞運會的重要獨家專訪。張偉聞訊,騎著掛有《新民晚報》新聞采訪標志的摩托車來到我家,取走這一專訪……張偉本人也曾多次采訪過何智麗,對何智麗的是是非非很熟悉。《燕趙都市報》寫及張偉的回憶:“我清楚地記得,2001年大阪世乒賽,何智麗孤獨站在一個角落里面,看著場內球員的比賽,短短四年,她由一個不讓球的叛逆者成了一個旁觀者。‘我是要贏球的,當我贏不了時,我會選擇退役。在大阪的一家中餐館,何智麗請我吃飯,并鄭重地告訴我,她將從此退出國際乒壇,這個消息當初就是我從日本發回來的,《新民晚報》上發表的《何智麗退出國際乒壇》,搶了國內報紙的獨家。”
上海世乒賽期間,何智麗受中國組委會邀請來到上海,張偉寫了一個整版的長文:《她曾引發一場“讓球風波”》——梁英子與她的中國“對手”18年后重相逢。當時張偉分別采訪了當年的目擊者和當事人何智麗?梁英子?戴麗麗和曹燕華,該文發表在2005年5月6日的《新民晚報》上,引發了許多讀者的廣泛熱烈的議論。正是由于有著這樣的背景,豬年春節初六張偉來電向我約稿時,我只說了一句“前天何智麗來我家拜年”,馬上被張偉抓住了這一話題,要我寫何智麗近況。
在《何智麗:我想有個家》引起廣泛關注之后,張偉要我寫續篇。記得,深夜11時,他在電話中跟我商量第二篇文章的角度?內容,直到將近午夜。他強調了討論何智麗問題應當放在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展開。
第二篇文章又引起轟動。張偉根據編輯部的策劃,要我寫第三篇。他說,三篇文章,上?中?下,構成一個完整的系列。我提出,第三篇應當是總結性?綜合性?反思性的,要有深度,他則提出,應當解答讀者提出的關鍵性問題,作者要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我希望能夠全面觀察一下網絡上關于何智麗爭議的方方面面,因此把第三篇文章的寫作推遲了一期。
現在,這三篇“何智麗系列報道”分別以“近況”?“歷史”?“釋疑”為關鍵詞,都已經在《新民周刊》推出,預計第三篇又會引起新一輪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