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楊

對人的責任,對環境的責任,對社會發展的廣義貢獻,才是衡量一個企業是否成為行業領導者的根本標準。
最近,筆者讀到一份《企業公民報告》,感慨萬分。這份報告來自國內大型乳品企業中唯一的內資民族企業——伊利集團。據稱,它是中國食品行業的第一份有關企業如何履行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方面的報告。我感慨的不僅僅是它對于一個企業的意義,而且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它也可謂“深遠”二字。
眾所周知,除了部分壟斷行業,各行業第一集團的企業之間一向存在著極為激烈的競爭。巨頭們在各個產品領域、每個銷售終端激烈拼殺,而衡量勝者的標準似乎永遠是以銷售論英雄、以數字稱豪杰。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誰的規模最大誰就是行業“第一”的觀念引領著中國企業界的發展思路。
但這樣的狀況,自2004年開始悄然轉變。這一年,“首屆中國最佳企業公民行為評選”揭曉,無數閃光燈下,輪番在表彰舞臺上亮相的是一個個知名跨國公司,中國企業集體缺席——那一幕,不少中國企業領袖汗顏。在強者身上,壓力就是動力。果然,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國家電網、平安保險、中石油、中移動相繼發布了企業公民報告或環境報告。到了2005年,“第二屆最佳企業公民行為評選”的表彰臺上,一些內資企業嶄露頭角讓人眼睛一亮,而萬科和伊利分別作為房地產業和食品行業的代表登臺領獎,則被專家視為“企業公民”在中國由此逐漸走向普及。今年“兩會”,一位人大代表首次提出了盡快制定《促進企業公民建設指導意見》的建議。而就在伊利此次公布《企業公民報告》的前夕,中國企業公民志愿者聯盟宣布成立,中國優秀企業公民社會責任系列報告發布會也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召開。如今,“企業公民”漸漸成為許多企業家口中最流行的字眼。
伊利集團以“責任的力量”為題的報告,它從產品品質、生態發展、和諧社會等多個方面生動地闡述了“企業公民”的具體實踐和豐富內涵,使人豁然明了:原來,對人的責任,對環境的責任,對社會發展的廣義貢獻,才是衡量一個企業是否為行業領導者的根本標準。讓企業實現從“業績導向”向“責任導向”這樣的轉變,那些行業領袖才稱得是“從優秀走向了卓越”。
知易行難。在市場激烈競爭中,所謂從“業績導向”到“責任導向”的發展思路會不會影響到企業自身的效益和規模?又如何協調兩者的關系?
“強者才能承擔責任,強者必須承擔責任。”著名企業家潘剛如是說。他領導的伊利集團多年來一直努力實踐著這樣的信念,在他們看來,“責任”既意味著對行業的帶領,也意味著對尚未完全成熟的政策環境的承擔和博弈。
日前剛剛公布的《企業所得稅法》出臺了許多企業期盼已久的“兩稅合一”政策,包括伊利在內的許多內資企業對此表示極大程度的歡迎。為什么?相當長一段時間,合資、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讓他們心存隱憂。譬如,啤酒行業第一集團的若干企業,其銷售額常常交替上升,但是對于社會的直接貢獻卻不可同日而語。當一些新秀們以超常規的發展在銷售額上與老牌啤酒企業“燕京”抗衡時,有多少人知道,燕京啤酒在納稅一項上的貢獻卻是那些新秀難望其項背的。無獨有偶,作為國內大型乳品企業當中唯一一家民族企業,迄今為止,伊利已向國家和地方累計上繳稅收70多億元,幾乎相當于又向國家上繳了一個伊利企業,這又是其他合資、外資企業無法相比的。據了解,2006年,伊利企業所得稅的稅賦率是31%。而另一家也同樣來自內蒙的知名合資乳品企業在香港發布財報時表示,其企業所得稅的稅賦率僅為8.1%。僅企業所得稅一項,伊利上繳的稅金就是那家合資乳品企業的4倍;此外,由于外資、合資企業還享受免征城建稅等諸多優惠政策,僅這方面伊利一年就比同等規模企業多繳納1億多元,2005、2006兩年間伊利上繳的稅收就比那家來自內蒙的企業多出10多億元。有專家對此表示擔憂:“外資、合資企業依靠稅收優惠政策,將其少繳納的一部分稅金作為利潤、另外一部分用于大肆廣告宣傳、價格戰,從而在實現其快速發展的同時打壓內資企業。”
在如此“不平等”的競爭環境中,像伊利這般依舊能夠贏得“綜合價值第一”,也從一個側面讓人看到,所謂“企業公民”不是華麗詞藻,而是推動大國崛起的覺悟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