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寄南

未來兩國關系中至少要處理好三大難題,它們將是無法回避的冰凌、冰柱甚至冰墻。
在億萬公眾矚目下,溫家寶總理的東瀛之行畫上圓滿句號。
4月11日至13日,溫總理在日本總共逗留52個小時,卻有近30場活動,堪稱一次高節奏、高效率的出訪。其間,溫總理先后會晤了安倍首相、明仁天皇、參眾兩院議長和各政黨團體的負責人,在日本國會發表了以友誼和合作為主題的演講,啟動了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機制。溫總理見縫插針,廣泛接觸日本民眾,除了出席“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開幕式外,還與東京市民一起晨練,與京都農民共栽西紅柿苗,與立命館大學的學生打棒球。
中日關系春光初呈
溫總理這次“融冰之旅”,是去年10月安倍首相訪華的“破冰之旅”的后續行動,也是中日關系從持續僵冷走向回暖的一場“重頭戲”。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溫總理此行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最大的“亮點”是確立了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的基本精神和內涵。去年10月,中日首腦決定構筑基于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系,但當時,戰略互惠關系還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溫總理在這次訪日前就宣布要界定其內涵,這個目的應該說達到了。從兩國首腦會晤后發表的新聞公報看,戰略互惠關系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內涵都規定得清清楚楚,不僅涵蓋面廣,而且虛實結合,嚴謹準確。它將為未來中日關系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第二個“亮點”,是為新一輪的中日首腦互訪奠定了基礎,并建立了高層經濟對話機制。溫總理此番東瀛之行,不僅標志著兩國在時隔7年后實現了首腦互訪,也是安倍今秋訪華的前奏,意味著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首腦首次實現年度內的互訪。此外,兩國決定建立副總理級的經濟高層對話并實際啟動,表明中日經濟合作機制提升到更高層次,對提高兩國經濟合作水平,拓展兩國經濟合作領域將發揮積極作用。
第三個“亮點”,是確立了控制和解決兩國間若干分歧的原則。鑒于防務交流一向是中日間最薄弱、最落后的環節,雙方的新聞公報中明確要盡早推動艦隊互訪,加強防務當局的聯絡機制,防止發生海上不測事態。這不僅表明兩國間的交流和合作將呈現全方位、多層次發展的勢頭,而且大大減少了在“熱點”問題上“擦槍走火”的風險。
第四個“亮點”,是進一步開啟了兩國國民、特別是青少年交流的大門。中日友好歸根結底是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促進兩國在教育、文化方面以及青少年之間的長期交流,有助于夯實中日關系的基礎,實現中日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
戰略互惠開啟新局
中日關系迎來春天,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而“戰略互惠關系”的提出和充實,更標志著兩國在相互定位和調整關系上邁出一大步。
今年9月,中日兩國將共同迎接邦交正常化35周年。這35年以冷戰終結為界限,大致可分為“冷戰時期”和“后冷戰時期”兩階段。冷戰時期,中日兩國面臨共同的外界威脅,不僅促使兩國彼此靠攏,實現邦交正常化,更使兩國在邦交正常化以后全面發展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這一階段雖然也不時出現一些風波,但可以說是中日關系的“蜜月”時代,“睦鄰友好”是這一時期的基調。冷戰后,中日兩國在相互定位和調整關系上有過很長一段重新摸索的時期。雖然經貿關系較上一階段更加密切,但政治領域的對立和風波卻明顯增多。尤其是小泉在其執政的5年半里持續“拜鬼”,致使中日關系陷入邦交正常化以來的最低點。
從2006年9月起,中日關系終于迎來重要轉折。通過首腦互訪,兩國間就建立戰略互惠關系達成了共識。中日關系之所以能夠走到這一步,有其深層背景。
其一,兩國戰略利益不斷增多。從2004年起,中國大陸加上香港已超過美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伙伴。2006年,中日雙邊貿易總額突破2073億美元,兩國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關系日益加深。與此同時,兩國在東亞地區面臨一系列傳統的和非傳統的安全威脅,需要通力合作,共同應對。兩國共同利益已遠超彼此的對立和分歧。
其二,兩國力量對比深刻變化。改革開放近30年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綜合國力迅速上升。中日兩國GDP的差距已從90年代初的1比9縮短為2006年的1比2不到。近100多年來“日強中弱”的態勢將發生逆轉,形成“兩強并立”的局面。這一客觀事實要求中日兩國建立更能體現平等合作,“雙贏”、“共贏”的關系。
其三,國際社會普遍希望兩國改善關系并構筑長期、整體、穩定合作的框架。中日關系緊張已在很大程度上遲緩了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而且,兩國在包括東海油氣田和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上的爭端還可能擦槍走火,引發沖突。這不能不使東亞各國深感擔憂。同時,兩國內部也出現了要求改善雙邊關系的強大輿論。這是兩國得以構建新型關系的民意基礎。
總的來說,中日兩國構筑戰略互惠關系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融冰尚需不斷加溫

中日關系“破冰”不易,“融冰”更難。未來兩國關系中至少要處理好三大難題。它們是“融冰”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冰凌、冰柱甚至冰墻。
首先,政治上的互信關系如何建立?中日作為東亞兩個綜合國力正在上升的國家,但發展方向和速度存在差異,加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又有歷史的恩怨和現實利益的對立,很容易產生對立,甚至沖突。從這個意義上說,構筑戰略互惠關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尋找和擴大戰略利益的交匯點,避免戰略誤判,謀求共同發展。然而,從近年來兩國關系的跌宕起伏來看,中國的發展顯然是日本的機遇而不是威脅,但由于一部分日本政要頭腦中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大國心態和冷戰思維,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來,阻礙其審時度勢、客觀務實的對華政策。
其次,中日間的懸案如何處理?兩國間一些深層次矛盾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全部化解。需要雙方從戰略高度、長遠眼光和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審慎地處理和解決。就以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為例,這是過去幾年中日關系持續惡化的直接原因。安倍首相上任后采取模糊方針,但尚未根本解決。今年7月日本將舉行參議院選舉,在內閣支持率低迷的情況下,日本右翼勢力很可能加大對安倍的壓力,在靖國神社問題上再次挑起爭端。此外,中日兩國雖然就控制東海沖突達成若干共識,但雙方目前在共同開發的范圍和做法上尚存在分歧。
再次,國民感情惡化的趨勢如何扭轉?持續6年的“政冷經熱”局面在兩國人民心態上造成巨大陰影。彼此對對方的親近感、信賴感持續下降。相比之下,兩國首腦恢復互訪和會晤還是容易做到的。而國民感情的改善卻需要相當一段時間。融化心中的冰凍更需要雙向努力,共同加溫。(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日本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