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旭

對于一個人,沒有了"中樞神經",便是一個植物人;對于一棵樹,沒有了"根",必成枯竭之勢?對于中國互聯網,這兩種形容意味著什么?
5月的一個下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國家域名系統中央機房?
三四米高的解析服務器昂然挺立,服務器上指示燈如脈搏般跳動?
"不要小看這些閃爍的指示燈,牽系的可是整個中國互聯網的中樞神經?"如果不是中心主任毛偉的提醒,我們根本看不出這棟不起眼的紅色小樓里藏著如此重量級的"大家伙"?
"中樞神經"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這個"大家伙"為何鮮有耳聞?"中樞神經"的道路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陽光燦爛的下午,毛偉給我們講述了CNNIC的十年脈動,讓這多重承載之謎逐漸清澈?"于無聲處聽驚雷",靜謐背后,我們看到互聯網十年的風起云涌?
一場繞不過的PK
新民周刊:我們常把CN域名系統叫做中國互聯網的"中樞神經"和"根"?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能否給我們解釋一下,這兩種比喻是基于什么樣的來由?
毛偉:很多人覺得CNNIC"深不可測"?其實我們做的事情,非常專注,就是要為中國互聯網做好基礎設施保障?大家每天上網看新聞?發郵件?聊天,這些千姿百態的網絡應用其實都建立在一個由IP地址?域名組成的地址資源的基礎平臺上,CNNIC就是要維護和管理好這個地址平臺?
不過這個工作說起來容易,而網民理解起來比較難,于是我們就打了這兩個比喻?"中樞神經"是這么回事:如果將互聯網比作一個人,各種各樣的網站和網絡應用好像人的肌肉和皮膚,數據通信線路及硬件設備則是人的骨骼,域名系統這些網絡地址資源就好比人的中樞神經?根的比喻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把中國互聯網比作一棵樹,則域名基礎平臺是根,而網絡應用是葉,網站?即時通信這些茂盛的"葉",都必須要地址資源的"根"的支撐,才能枝繁葉茂的?
新民周刊:說到網絡之根,網民馬上想到COM,而CNNIC十年來專注于打造中國的網絡根基---CN域名,和COM的PK是一個絕對繞不過去的問題?
毛偉:剛才你到我們辦公區看到一張照片,是去年CNNIC員工自己演的一個節目:一個掛CN旗的小生戰勝了掛COM旗的老生?這表明了我們的信念,CN域名要超越COM域名成為中國主流域名,中國的互聯網要用中國自己的基礎平臺?
這場競爭其實是一場非常艱難的國際競爭?因為這個競爭沒有可以尋求幫助的海關,沒有可以提供保護的貿易壁壘,是一場直接的對抗?而且COM域名在中國有"先入為主"的品牌優勢,這是歷史原因形成的問題,很多人在心理上把域名等同于COM,不明白CNNIC大力推廣CN國家域名的原因?雖然COM贏了先機,但我們相信CN還有機會,因為我們有主場作戰的地利?
2006年底臺灣地震海纜中斷的時候,CNNIC的客服電話被打爆了,無數網民問我們為什么我上不了MSN,為什么登陸不了這個網站,那個網站?CNNIC實際上已成為網民心中的中國域名體系的管理者,但網民卻不知道CNNIC只管理CN域名,COM域名由美國管理,一旦出現問題,CNNIC無法解決?而如果網站采用的是CN域名,在國內訪問我們可以保障?
這樣給網民解釋的時候,我們深感危機,如果中國互聯網產生普遍的COM域名依賴,后果不堪設想?CNNIC一直要積極參與這個競爭,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擺脫歷史造成的這種依賴,爭取到互聯網基礎平臺的主導權?只有在根基上有了主導權,中國互聯網才能真正稱得上是"中國"的?
"這是歷史的選擇"
1997年6月3日悄然成立的CNNIC,在隨后的十年里,它是"中樞神經",它是"網絡之根",擔負中國互聯網全盤運行的基礎保證,卻在網民的視野中缺失?網絡英雄風云際會的時代,CNNIC似乎像個隱者,不留痕跡?這種"無名",其實是一種歷史選擇,是職責帶來的深沉?
新民周刊:1997年,你為張朝陽注冊了搜狐的域名,如今搜狐風云四起,開門的CNNIC卻知者寥寥,很多人叫CNNIC"無名英雄",你怎么看這種"無名"?
毛偉: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十年,有兩條線在并生發展:一條是互聯網應用,網站創業熱潮?風險投資泡沫?劫后重生,這是一條沸沸揚揚的顯形發展脈絡,特別吸引眼球;另一條便是隱性的根性脈絡,也就是互聯網地址資源基礎平臺的發展?我們給張朝陽注冊域名,實際上是在基礎平臺上為網絡應用開了一扇"門",打開了這扇門,門里的風景才有人觀賞,這是一個基礎保障,這是一種推動力?一般都是引力在臺前,推力在幕后?CNNIC更多承擔的是幕后的推力?

對于網民,所有的網上行為實際上都是網絡應用的一次直接實現,感同身受,自然關注?而基礎設施和網民中間相隔應用這一環節,"無名"是情理中的事情,如果從"人氣"來判斷,CNNIC確實顯得有些"寂寞"?就像剛才我們講的,CNNIC是中國互聯網之根,其實你想想,看一棵樹,如果它枝繁葉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家都會跑到大樹底下乘涼,一般不會去想根的問題,深究下去,才會了解根深才能葉茂的道理?
新民周刊:1997年成立的時候,也是這樣低調嗎?當時是什么情景?
毛偉:1997年我們成立的時候,在中科院的一個小樓里,才"七八個人,兩三條槍",知道的人更少?不過CNNIC的"助產士"都是元老級的互聯網奠基人,胡啟恒院士?錢華林研究員這些將中國接入互聯網的幕后英雄成為CNNIC成立的直接推手?另一個推手是歷史發展潮流,中國互聯網走到1997年的時候,國務院在深圳召開第一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會議通過了"國家信息化九五規劃和2000年遠景目標",將中國互聯網列入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基礎設施事關國家信息化戰略和信息安全,急需一個國內專業機構來運行和管理,CNNIC應運而生,這是歷史的選擇?
"摸著石頭過河"
新民周刊:3月的時候,CNNIC啟動了"1元CN域名"計劃,影響很大,當年的"無名英雄"被推到幕前,基礎設施管理的"中樞神經"為何還要參與市場推廣?
毛偉:公共服務機構進行市場推廣,是CNNIC十年"摸著石頭過河"探索出來的一條路?2000年前,我們專注在技術上,保障這一基礎平臺的正常運行,后來發現在CN域名落后COM域名的劣勢下,如果CNNIC只專注技術而不進行主動推廣,國家域名的應用將很難改變這種頹勢,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網絡安全?網絡應用都將是一句空話?2000年,我們完成了這樣的思想解放:市場手段并非企業獨享,公共服務機構也需要市場手段?
對于公共服務機構,同樣發展才是硬道理,沒有發展,談公共服務只是無本之木,無從談起?CNNIC采取一系列市場措施,無非是把大而化之的關于基礎平臺的意義,分解成具體而微的用戶服務上,借鑒市場化手段有助于更好地實現公共服務組織的使命?
新民周刊:十年是一個時代,站在十年的拐點上,CNNIC的下一個十年會朝什么方向走?
毛偉:做世界一流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目標?在這一目標奮進過程中,我們要做到三個保證:保證"網絡根基"的健壯;保證健壯的"網絡根基"建立在中國平臺之上;保證健壯的建立在中國平臺之上的下一代"網絡根基"能依然為我們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