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齊茂
按照英國人的計算方法,中國的城市化率恐怕已經高達90%了?
在英國?比利時和荷蘭,一個地方之所以稱作“城市”,可能是因為它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性或與王室有某種聯系,如那里有一座大教堂(Cathedral)?一所大學?一個市場或一個法庭?
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只要一個地方集中居住了200人以上,就被認為是城市,實際上,那個地方可能完全是個鄉村?但是,政府決定它為城市便可減少政府對鄉村的財政資助?
在法國,如果一個地方的住宅之間的距離不超過200米,而人口超過2000人,那么,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城市,而不考慮那里是否有一個核心,是否具有明顯的鄉村特征?德國人也大體一樣,2000人的聚集規模,就叫城市?而德國最小的城市Arnis,只有350人?
從中世紀起,歐洲人就有了“市政法”(Law of Municipal),這個法律確定了作為城市政府的權力:開辦市場?征稅?市民的政治自由權?立法權等?這些權力沿用至今?人口多少并不重要,關鍵是一個地方的政府機構是否具有這些權力?
在美國,城鎮劃分則因州而異?2004年,美國最大的鎮是紐約州的Hempstead,有75萬人,而最小的城市是北達可塔的Maza,僅有5個人,盡管沒有一個政府,卻有城市的法律地位?一些州甚至不分城市和鎮,叫什么都可以?當然,它們在行政管理權上有分別,城市有民選的議會,而鎮只有經理和管理委員會?
與“城和鎮”一樣,各國對“村莊”(Village)和“農村居民點”(Hamlet)定義也不一樣?許多世紀以來,鄉村是主要依靠農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單位?然而,今天,定義村莊并非易事?隨著地理區位的不同,鄉村的功能逐步呈現出多樣化?
在美國,“村莊”意味著比鎮還小,但是,“村莊”有時成了城市地名?其實,北京的“中關村”即是如此?在英格蘭,村莊與農村居民點的區別是,村莊有教堂,所以,有教區中心,而農村居民點則沒有?英國村莊與“鎮”的區別是村里沒有市場,沒有市長和議會,但有明確的綠色邊界,周圍有農田?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至今還沒有國際化的“城和鎮”定義,也沒有與城鎮相對應的“村莊”或“鄉村居民點”的國際定義?如是,我們對城鎮化的衡量似乎也不應該沿襲來自一種文化的標準或采用來自一種政治制度的固有的模式?
戰后頭40年,發達工業化國家把戰前已經在理論上形成了的現代城市規劃的基本理想推進到了頂峰,而最近的10多年中,現代城市規劃正在被“新城市規劃”所替代?這樣,究竟什么是城鎮?村莊和城市化的概念也在發生變化?我們究竟在什么意義上來理解城市化?是“現代的”還是“后現代的”?
英國人把除獨立居住的農戶外的所有聚居的鄉村居民點,包括村莊和鎮的建成區部分,都稱之為“城市地區”(Urban Area)?在1961年進行的英國“第二次土地使用調查”顯示,英國總人口中大約有1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之外,其人口總數約為1000萬人,這些人口被認為是非城市人口,而8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內,無論他們是在倫敦還是在一個僅有幾十人的村莊居民點中,無論這個家庭的收入來自農業和養殖業還是其他,都被認為是城市人口?
按照英國人的計算方法,中國的城市化率恐怕已經高達90%了?而按照中國人的標準,許多發達工業化國家的城鎮幾乎算不上城鎮,因為那里人口不多,甚至具有明顯的鄉村景觀?
在一個倡導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實在不必采用一個國家的關于城鎮和鄉村定義作為“國際”定義和標準,然后大家齊來模仿?中國人根本沒不必要盲目追隨什么“歐風美雨”,自我毀壞我們的鄉村風貌和城市個性?每個國家用什么指標來定義城鎮都有一套自己的政治?歷史和文化根源,更重要的是,怎樣定義城鎮是根據國家管理?政府稅收和財政分配的需要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