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寧安
一、提高認識,理清思路,全面提高審計工作質量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河南省審計系統從2003年起,大力開展了“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年”活動,收到了明顯的成效,有力地促進了審計工作的快速健康發展。
2003年初,河南省審計廳黨組作出了在全省審計系統大力開展“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年”活動,作出了一抓三年不變的決定,提出了開展“一項活動”、提高“四個水平”、加強“三項建設”和搞好“三個服務”的整體工作思路。2005年初,河南省審計機關積極響應審計署黨組提出的開展“嚴謹細致,提高質量”年活動的要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開展“一項活動”、樹立“兩種作風”、加強“三項建設”、提高“四個能力”和搞好“五個服務”的工作思路。2006年,為把“質量年”活動引向深入,廳黨組決定,繼續在全省審計機關開展“以提高審計質量為主線,實施審計項目精品工程”的活動。
由于這一工作思路抓住了關鍵,抓住了審計事業的生命線,深得各級審計機關和廣大審計人員的積極響應,并認真貫徹落實到審計工作的各個環節之中,確保了“質量年”活動扎扎實實,富有成效,使審計監督作用得以充分發揮。2003年以來,全省審計機關共完成審計和審計調查單位33 337個,查出了不少的違紀違規資金;經審計處理,對財政的貢獻達112.85億元;向司法機關、紀檢監察部門和有關單位移送違法違紀案件線索642起,涉及人員706人。為此,省委書記徐光春作出了“審計廳的工作很有成績,希望為我省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貫徹,繼續發揚監督、保障作用”的重要批示。《中國審計報》以“審計質量看河南”為題,用2個專版、6個長篇連續報道了河南開展“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年”活動取得的成果。
二、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樹立審計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的新觀念
審計監督是憲法賦予審計機關的神圣職責。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又為審計機關賦予了新的歷史任務。審計機關擔負著保證黨和國家重大經濟政策和財經法規的貫徹落實、維護國家財經秩序和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的重要任務。審計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關鍵是要圍繞經濟工作中心,履行好監督職能,提高服務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把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審計監督的最終目標,圍繞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事項開展審計工作,重點關注環境保護、土地和支農惠農政策的執行和落實情況,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提高,積極服務和諧社會建設;關注社會保障問題,進一步搞好扶貧、社保、教育、農村合作醫療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務領域和專項資金的審計或審計調查,維護人民群眾利益;關注國家重點工程、重點投資項目建設,促進減少損失浪費和節約資源,提高工程建設管理水平和投資效益;積極推行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強化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關注因決策失誤、管理不善而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嚴肅查處內外勾結、弄虛作假、侵占國有資產的行為;積極探索效益審計,拓寬審計領域,深化審計內容,促進增收節支;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資金的審計力度,揭露重大違法違規問題,在推進依法行政、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等方面發揮審計機關應有的作用。
三、開展涉農專項資金審計,把黨的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2004年以來,我們緊緊圍繞黨和政府的“三農”工作中心,以促進“三農”協調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護群眾利益和服務政府決策為根本目的,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涉農資金審計,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據統計,3年來,組織全省審計機關共完成各類涉農專項資金審計項目47個(項),查出了截留滯留、挪用、侵占轉移、損失浪費涉農資金等各類違紀違規問題;向紀檢監察部門、司法機關和有關單位移交案件線索60多起。其中,我們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每年向全省人民作出辦好“10件實事”的承諾以及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作為重點任務;把直接涉及“三農”利益的資金作為重點資金;把負責籌集、分配、管理涉農資金的主管部門作為重點部門;把涉農資金的撥付管理使用環節作為重點環節;把投資額大和建設周期長的涉農項目和關系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的基礎公益性項目作為重點項目;把擠占、挪用、滯留、效益低下和損失浪費等問題作為重點審計內容,集中全省農業審計力量,重點安排了農村衛生、農村稅費改革、農村安全飲水、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公路建設、農業上的“一免三補”、農村義務教育的“兩免一補”等10多個專項資金的審計,查出了項目資金應配套未配套,資金撥付不及時,弄虛作假、冒名頂替套取專項資金,擠占挪用、棚架滯留項目資金等問題,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問題的整改,而且從政策制度上提出了加強項目和資金規范管理和高效運作的意見和建議,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如我廳2005年對全省24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市)的農村衛生資金和新農合試點情況的審計項目,經對120多個部門和單位的審計及139個鄉鎮、278個行政村、537個新農合定點醫療服務機構和2 500多農戶的延伸審計調查,發現財政對農村衛生投入的增長幅度普遍低于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幅度,部分縣(市)截留、挪用專項資金和個別新農合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冒名頂替套取新農合補助款等問題。審計情況上報后,省領導先后8人(次)作出嚴厲批示。這項審計,促進應配套未配套資金落實到位1 000多萬元,截留、挪用的400多萬元專項資金歸還原渠道,弄虛作假、冒名頂替套取的新農合補助款收繳財政專戶,4名違法違紀責任人受黨政紀處理,3個單位被通報,同時促進有關縣(市)及時制定出臺了13個規范性制度。
通過對涉農專項資金的審計,為確保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每年辦好“10件實事”的承諾落到實處,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了積極的服務和保障作用。
四、強化社會保障資金審計,關注弱勢群體利益
作為維護財經法紀的審計部門,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審查和揭露各種虛假和不公正行為。通過審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得以弘揚。一是通過對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的審計和調查,對離退休干部養老金、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救災救濟資金、醫療保險資金等人民群眾的血汗錢、保命錢的管理、使用是否到位,是否有亂支亂用、貪污挪用和跑冒滴漏等問題進行揭露和處理,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正當權益得到保障。二是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扶貧資金、移民資金等專項資金加大審計力度,幫助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對審計查出的違紀違規問題,依法進行處理,決不姑息遷就,切實維護財經法紀的嚴肅性。同時,審計不僅僅限于對省本級所管理的資金,每年還要組織全省各級審計機關對市本級、縣本級的社會保障資金進行審計,也就是進行全省社保資金的行業審計。不僅要通過審計查錯糾弊,揭露問題,還要從宏觀上了解資金管理的全貌以及制度存在的缺陷,更好地發揮審計為政府宏觀決策服務的作用。在每年向政府提交的審計報告中,對發現的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認真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省委書記徐光春、省長李成玉等領導對每份審計報告都非常重視,親自作批示,要求相關部門對審計發現的問題進行全省通報,并要求制定措施積極整改。如2006年,省廳組織全省18個省轄市及5個擴權縣審計局對全省2005年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進行了審計。審計查出了低保資金使用中存在的地方財政部門投入低保資金較少,個別市、縣低保資金撥付、發放不及時,低保對象確定不夠準確,超范圍使用低保資金等問題。我廳在做出審計處理的同時,及時把審計結果向省委,省政府和審計署進行了反映,省委書記徐光春、常務副省長李克、副省長劉新民均做了批示,要求財政廳、民政廳嚴格按照規定,加強對低保資金的管理,專款專用,低保對象審批要按規定條件嚴格把關,基礎管理工作要科學規范。為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領導的批示,省財政廳、民政廳高度重視,認真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出臺了新的措施,進一步完善了城市低保資金的管理制度,加強了管理工作。并組成檢查組深入基層檢查指導,督促各地落實審計決定,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
通過審計,河南省審計廳在維護社保資金的安全完整以及保障其有效地運行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保證了黨的各項惠民政策的貫徹落實,維護了弱勢群體的根本利益。
五、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
近幾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先后下發實施了一系列指導性、規范性文件,提出了明確要求。省、市、縣(區)都成立了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為我省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全面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河南省審計機關堅持“積極穩妥、量力而行、提高質量、防范風險”的原則,全面推進省直部門廳、局長的經濟責任審計,不斷深化縣級及縣以下黨政領導干部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據統計,2003年至2006年,全省審計機關共對6 537名領導干部進行了經濟責任審計,干部監督管理部門參照審計結果,免職、降職和撤職190人、建議給予黨政紀處分14人、移送紀檢監察和司法部門42人。通過經濟責任審計,為干部管理部門從多方面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績,正確選拔任用干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作者單位:河南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