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秀 張銀華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國家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為了充分維護地勘單位的利益,礦業權會計核算顯得越來越重要。目前,地勘單位是事業性質,應該充分利用國家的過渡期優惠政策,把礦業權轉讓所得合理合法轉為國家對地勘單位的投入(國家基金)或對地勘單位的事業補貼(事業收入)?,F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地勘單位礦業權會計核算問題進行分析。
一、地質成果和礦業權
地質成果是地質勘查成果的簡稱,是指在特定地區,按照一定的設計要求,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各種技術及手段,對客觀地質體進行調查研究,獲得的地質資料和探明的礦產資源。地質成果具有無形資產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獨自的特殊性(如存在形態上的二重性等),在法權上表現為一種使用權。地質成果的價值包括地勘工作的信息價值和礦產資源的潛在價值,其價值實現主要通過兩次交換完成的,第一次是通過訂購地質成果所實現的信息價值(地勘勞動耗費的補償),第二次是通過開采和銷售礦產品所實現的潛在價值(礦產資源耗費的補償)。
礦業權包括探礦權和采礦權,是礦產資源的使用權,是一種無形資產。
探礦權,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勘查礦產資源的權利。采礦權,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礦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開采礦產資源和獲得所開采的礦產品的權利。礦業權的價值是指礦業權人依法使用礦業權,勘查或開采礦產資源所獲得的或支付的貨幣量。
從現行的法律法規來看,礦產資源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歸礦業權所有人。也就是說,地質成果全部價值的實現要依賴于礦業權,地質成果如果和礦業權相分離,則其不可能實現開采和銷售礦產品的價值;也只有礦業權人購買所需地質資料時,地質成果的信息價值才能實現。因此,地質成果中地質資料所含的信息價值,在會計核算中可以歸于技術服務類,通過“經營收入”科目核算,其它屬于礦業權價值的核算范疇。
二、會計核算中礦業權的計價依據
礦業權價款是國家將其出資勘查并已探明的礦產地的礦業權出讓給他人,或者礦業權人將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礦業權轉讓給他人,按國家規定向受讓人收取的款項。礦業權價款的收取依據就是礦業權的價格。礦業權價格是礦業權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在礦業權市場中買賣礦業權的交易額。一般而言,應由交易雙方議定。
按照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國家出資形成的礦業權出讓、轉讓,必須依法經過評估并對其評估結果進行確認或備案。正常情況下,經確認或備案的評估結果是國有礦業權出讓、轉讓的最低價格。因此,地勘單位所擁有的礦業權轉讓價格不得低于評估價格。而在會計核算中,礦業權的計價是以雙方實際交易價格為計賬依據,可以高于評估價格。
三、地勘單位礦業權的會計核算
(一)地勘單位礦業權的會計核算的依據
根據財建字【2004】262號文第四條,國有地勘單位擬轉讓由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探礦權、采礦權時,在辦理完轉讓審批手續并按該文件規定的程序報經批準后,可將轉讓收入中國家實際投入數轉增國家資本金,其余部分按照現行財務會計制度執行。江西省地礦局的各地勘單位執行的會計制度為地質勘查財務會計制度,該制度對地質成果的核算作了詳細說明。
財綜字【1999】74號文第十條的規定,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中可以開支以下成本費用:出讓探礦權、采礦權的評估、確認費用,公告費、咨詢費、中介機構傭金、場地租金以及其他必需的成本、費用等。也就是說,探礦權、采礦權的出讓成本費用直接從收取的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中扣除。例:探礦權、采礦權的拍賣價款為1 000萬元,成本費用為100萬元,那么,只要轉增國家資本金或向國家繳納900萬元的價款。因此,地勘單位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的所得應扣除所需成本后才是轉增國家資本金的部分。
(二)地勘單位礦業權的會計處理方法
1、地勘單位取得探礦權采礦權的會計處理
地勘單位申請取得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探礦權,其實質是國家以地質成果產權讓渡方式對地勘單位的追加投入,該礦業權的成本費用已作為國家預算支出核銷,所以應對礦業權價值重新評估,當該探礦權或采礦權價值確定并實現轉讓后,將地質成果作為資產入賬的同時,應增加國家資本金,同時沖減轉讓直接成本。
地勘單位自行出資勘查以取得探礦權為目的的,其成本通過“地勘生產”科目歸集,該項目完成沒有形成地質成果的,應轉作損失,計入“管理費用”;取得探礦權的,則轉入“地質成果”。
2、地勘單位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的會計處理
按地質勘查會計制度及財綜字【1999】74號文件,地勘單位轉讓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探礦權和由探礦權轉為采礦權再轉讓的,所取得的價款,扣除礦權轉讓直接成本后,按照原國家出資的部分轉增國家資本金,剩余的作為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過程中發生的直接費用通過“地勘生產”科目歸集,預收礦權轉讓價款暫時掛“預收賬款”科目。當該礦權轉讓完成并確定風險已轉移后,向主管局報批,同時分別向省財政廳、國土資源廳報送相同材料一份,報批的內容包括礦權轉讓發生的直接費用明細、轉國家基金數額及轉經營收入金額。最后根據局批復文件做如下賬務處理:借記“地質成果”,貸記“國家基金、地勘生產、經營收入”,同時借記“預收賬款或銀行存款”,貸記“地質成果”。
地勘單位以國家地質成果為資產,用于對外投資的,應按持有股份占被投資企業股本的比例,或者是否擁有實際控制權,分別采用成本法或權益法進行核算。以國家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先按規定進行價值評估,并按雙方確認的價值作為投出本金,同時全額增加國家資本金;項目結束收回的本金與長期投資的賬面價值之差額,作為增減國家基金處理;由投資單位分得的利潤,應作為投資收益處理。地質成果投出時,借記“地質成果”,貸記“國家基金”,同時借記“長期投資”,貸記“地質成果”。全額用作投資的礦權轉讓所發生成本應掛賬處理,以免影響當年的經營業績,待以后年度形成投資收益時再給予核銷。
地勘單位轉讓自己出資勘查形成的探礦權和采礦權,按其轉讓收入,借記:“銀行存款”,貸記:“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收入”,并結轉實際成本借記“經營成本”,貸記“地質成果”,支付交易費用則記入“經營費用”科目。
(三)地勘單位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的會計處理時間
礦業權轉讓收入何時轉增國家資本金,這也是會計核算中的一個重點、難點。由于礦山的開采有其特殊風險。當前期投資工作結束,進一步探礦失敗或開始采礦時,發現礦產儲量很少,開采不經濟,則前期投入幾乎全是虧損。因此根據會計上的謹慎性原則,由礦業權轉讓而轉增的國家資本金分兩種情況處理。
1、礦業權轉讓后兌現成貨幣資金的,收到資金后,若轉讓合同未規定該部分資金需再次投入到礦山建設的,在扣除相關費用、成本后,可以當時就轉增國家基金;若合同有附加條款,該資金以后有可能再次投入到礦山建設中,只有附加條款的條件消失后,才能轉增國家資本金。
2、以礦業權投資入股的。礦業權經評估后以該價款投資入股或部分價款投資入股的,簽訂合同時暫不轉增國家基金,當礦山基本建設完成開始投產,并基本確定無投資風險時,作轉增國家資本金的賬務處理。
礦業權的會計核算是所有地勘單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我們根據國家政策和會計制度,做出了比較全面的解釋,進一步完善了地勘單位財務核算體系。
(作者單位:江西省地礦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