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振華
[案例]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預測》片斷
師:量筒中多少毫升水?
生:30毫升水。
師:放入1枚一元硬幣后,是多少毫升?
生:(動手實驗后)是31毫升。
師:那增加了多少毫升?
生:1毫升。
師:如果再放入兩枚,又是多少毫升?同學們預測一下并請說說理由。
生:可能是33毫升。因為1枚硬幣上升1毫升,3枚上升3毫升,共34毫升。(教師讓學生動手實驗后匯報)
生:我們做下來是33毫升。
生:我們是34毫升。
師:(露出驚異的表情)再仔細看一遍。
生:34毫升。
師:再看一遍,要看液面凹處。
生:(有些緊張)是33毫升。
師:為什么剛才讀出來的是34毫升?
生:估計的,因為放硬幣時水濺在玻璃杯上,我把它們算了去。
師:估計是不科學的,科學應講究實事求是。
[評析]從師生對話可以看出,這位教師具有較好的科學教育素養,能夠充分關注學生表達交流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在一次次追問中,讓學生語言背后的真實情況展現出來。預測是有根據地作出推斷,這個根據,可以是獲得的證據,也可以是自己的成功經驗。一枚硬幣上升1毫升水,三枚硬幣,可以由此預測出會上升3毫升水,這是沒有懸念的。然而這位學生的答案是4毫升,出乎意料。教師抓住這個機會追根究底,了解了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同時滲透了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但我認為最后的處理還不夠,“火燒得旺的時候,再加把火”可能效果更好。學生匯報時多出的1毫升。真正原因不是因為自己的讀數錯誤,而是這位學生把硬幣投入時濺出來的水這一誤差算進去了。他的本意是想追求結果的更科學、更精確。考慮到這些,就不能簡單地講科學研究要實事求是。科學中的實事求是,是講究科學研究中的實驗現象的事實,不作主觀上隨意變更。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應以一種寬容心態與學生對話:首先肯定他觀察仔細,思考問題全面,把濺出來的水算進去是對的,可是濺出的水是不是正好1毫升呢?其實,這些都不是最為重要的,最值得贊賞的是這種追求科學事實的精神。這樣處理,呵護了可貴的童心,將會在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一顆愛科學的種子。
(作者單位:金壇市金城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