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鵬
李可染的畫作被國家列為文物,禁止攜帶出境
香港佳士得于5月28日舉行“中國近現代畫”專拍,主打之作是李可染的《萬山紅遍》。
前些日該作于北京預展,煞是引人注目。
拍賣之前,佳士得中國書畫資深顧問馬成名介紹,這幅估價在4000萬港幣的作品極可能打破單幅中國畫成交價紀錄。早些時,中國畫于拍賣場上的最高價格是陸儼少的《杜甫詩意100開冊》,這本冊頁于2004年北京翰海以6930萬元成交,引起轟動。
李可染、陸儼少,中國當代兩大山水大師,一京一滬,稱“南陸北李”。但于中國山水畫的開拓有功,李可染蔚然大宗。書畫市場,贗品最多,但仿李可染山水的卻較少,這離不開“李氏畫作以筆力和積墨見長,且層次分明,對光感的把握有獨到之處,往往使偽造者望而卻步”(鑒藏家朱浩云語)。
除山水外,李可染亦有人物、牧牛圖之類作品,但論建樹之多,以山水為巨。筆力、積墨、光感,這些傳統與西畫的要素在李可染的山水中得以渾融。英國文藝批評家邁克?蘇立文說,“假設我們要嘗試選擇一位20世紀的中國畫家,他的個人經歷、藝術生涯、美學理念和所產生之影響,能夠約略概括這一紛亂時期的藝術主流——這位藝術家必定是李可染”。
李可染少年曾師從“集益書畫社”錢食芝先生習國畫,22歲時,李可染報考杭州國立藝術院油畫研究生。臨考前,從未握過油畫筆的他現場向來自山東的考生張眺學怎樣畫西畫。
考場之上,李可染繪了一件大幅人體油畫,結果被時任校長的林風眠賞識,破格錄取。就學之初,從未畫過素描的李可染在自己的畫板上寫了個“王”字,取音于“亡”,戒告自己:畫不好,就不要活了。從那之后用功于素描與油畫。精力回歸于中國畫,則是10余年后的事。
此次見于佳士得的這幅《萬山紅遍》,李可染創作于1964年,畫上題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寫毛主席詞意于北京西山,可染。”
“詞意”取的是毛澤東創作于1925年,發表于1957年的《沁園春?長沙》,其中兩句“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于當時,畫家以毛澤東詩詞為創作題材極普遍,一則,毛氏詩詞境界開闊,頗富美學意境,為當時知識階層所欣賞;二則,五六十年代中國運動極多,毛詞入畫,政治上安全。單《萬山紅遍》,李可染就不止創作一幅。
據鑒藏家劉文杰考證,李可染共畫了七幅《萬山紅遍》,創作于1962年至1964年。其中較大的有三幅,一幅現藏于北京畫院;一幅乃應榮寶齋之邀,為建國十五周年大慶所作,現藏于榮寶齋;剩下一幅就是此次拍品。據佳士得顧問馬成名介紹,此件作品一直珍藏于臺灣私人藏家手中,之前只在展覽中露過面,從未出現于拍場。
《萬山紅遍》是李可染的重要代表作,不凡之處便是作者用了大量朱砂來渲染畫面,滿目紅山,意境非凡。據說,當時李可染畫《萬山紅遍》用掉內庫半斤朱砂。以朱砂作畫,前人有過,但多用于佛像、鐘馗、花卉,如此大量用于山水畫之中,李氏為第一人。畫面之中,濃墨為底,上敷朱砂,擠白以瀑布溪流,冷暖交映,層次幻化。
與齊白石等不同,同為大家,李可染畫作極少,現今可查不過800件(齊白石少說也在萬件以上),這也是李可染作品價格越來越高,贗品卻較少的原因之一。
李可染作畫極認真,他自謂“苦學派”,一幅畫,少則幾天,多則累月,這于國畫是極慢的速度。且李可染畫畫,不喜旁人打擾。坊間傳一故事,說一先生為觀看其創作過程,上門索字,李可染一口答應。那先生便坐在書房等其動筆,李可染便與之拉話,半日過去,那人終煎熬不住,敗退出去,片刻,李可染把題好的字拿出送與他。
其實在40年代之前,畫畫快是李可染的特點之一。改變發生在1947年拜齊白石為師之后。與許多人所想不同,以大寫意花鳥魚蟲聞名海內外的齊白石畫畫更慢。李可染這樣描述他的恩師,“齊老畫畫,不是畫得慢,而是畫得很慢。”于國畫創作,用筆快慢大有深意。
除齊白石,黃賓虹也是造就李可染的重要師承。正是在其繼往開來的積墨法基礎上,李可染的山水畫才達到了黑、滿、重、亮的大師境。
1989年,李可染因病逝于北京,逝前最后一幅畫頗為有趣——《超弦生萬象》,這應是其第一幅也是最后一幅抽象作品。同年,李可染的畫作被國家列為文物,禁止攜帶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