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偉 黃 祺

一般長三角的湖泊,網圍總面積不宜超過水體總面積的10%-15%,以便借助不養網圍水體的自凈能力,將多余的氮和磷平衡掉?
上海水產大學的王武教授,是農業部漁業科技入戶工程的首席專家,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的前半生主要是為如何在單位面積里養出更多的魚而努力,而他的后半生,則忙于怎樣養出更健康的魚蟹:不要下太多肥料和飼料,不要下藥,魚和蟹都自然生長,人和水能夠和平共處的養殖方法?
新民周刊:圍網養殖被人稱作“迷魂陣”,一直被認為是破壞水體環境的重要原因,這種技術是什么時候在中國推廣的?王武:我國明朝就有圍欄養魚,用竹箔攔住河道?湖泊的進出水口;上世紀70年代化學纖維網線的興起,國人就采用網線代替毛竹,變成網欄養殖?但當時圍欄養殖的面積均較大,一般數千畝,甚至數萬畝?而浮在水面的網箱養殖是上世紀80年代初從國外引進的,后來國人結合圍欄養殖原理,將它發展為著地的網圍養殖,面積縮小,一般數十畝到數百畝;起初主要搞養成魚,80年代中期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在常州一帶的長蕩湖發展網箱養魚,畝產萬斤以上,此項目曾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迅速得到了推廣?
新民周刊:這種技術什么時候應用來養蟹?
王武: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湖泊改網圍養魚為網圍養蟹?其經濟效益比網圍養魚高得多?這一技術的發展,使河蟹的產量,特別是質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通常大規格優質河蟹(雌3兩?雄4兩)主要產自湖泊網圍?我國河蟹產量1993年僅1.75萬噸2006年已達45萬噸?這與網圍養蟹技術的推廣應用密切相關?沒有大水面的網圍養蟹,上海人就吃不到清水大閘蟹,只能吃池塘中生產的“烏小蟹”了?
新民周刊:陽澄湖現在好像成了大閘蟹的金字招牌,這里的圍網養蟹有何不同?
王武:在中國,有三個地方的河蟹品質最好:河北白洋淀的勝芳蟹?安徽當涂的花津蟹(金爪紅毛蟹)和江蘇陽澄湖的陽澄湖蟹(金爪黃毛蟹)?白洋淀目前基本干涸;當涂的一大批濕地在上世紀60——70年代“以糧為綱”時,圍湖造田,大批濕地都變成稻田;現在只剩下陽澄湖一枝獨秀?陽澄湖正是最接近長江口的大型草型湖泊(19萬畝),其生態環境特別適合河蟹棲息?生長和育肥?此外,陽澄湖蟹市場大,上海?蘇州人最喜食大閘蟹,從上海出口港澳臺地區?東南亞?東北亞也很方便;另外,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人民生活改善后,吃優質蟹成了一種普遍追求的物質享受?曾經的樣板戲《沙家浜》也讓陽澄湖大閘蟹聞名國內外?
新民周刊:圍網養蟹對水質的污染到底大不大?
王武:傳統的網圍養殖習慣大量投餌,其中只有大約10%的餌料能量最終成為河蟹和魚類的蛋白質,而絕大部分能量(糞便?殘餌?生物尸體等)沉積在水體,變成淤泥;一旦網圍內的水草,被河蟹或魚類攝食耗盡,水中脫氮?脫磷的功能只能依靠低等植物完成,造成水中藻類大量繁殖,因而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水色轉濃,透明度小?
大多數專家認為,一般長三角的湖泊,網圍總面積不宜超過水體總面積的10%-15%,以便借助不養網圍水體的自凈能力,將多余的氮和磷平衡掉?現在陽澄湖網圍養殖面積約占全湖面積的45%左右,太多了?
新民周刊:現在水污染越來越嚴重,治水也變得越來越急迫,圍網養蟹是不是面臨取消的危險?
王武:傳統的網圍養殖技術,屬資源密集型和污染型的弱質產業,肯定會受到國家政策的限制?我們這一代人不重視對水環境的保護,環境債欠得太多?“蘇南模式”最大的問題是未能對環境保護引起足夠重視?雖然單說太湖水污染是由網圍養殖引起的是不客觀的,但是,陽澄湖和太湖還是要堅決壓縮傳統的網圍養殖業?在大自然的報復面前,水產養殖業首當其沖,傳統的網圍養殖技術必將逐步淘汰?
新民周刊:那么大閘蟹的前景會不會因此受影響?
王武:陽澄湖網圍養蟹業已開始采用以種草為核心的生物修復技術,水質近年來有較大的改善?通過整治,讓陽澄湖休養生息,水環境得到修復后,盡管有一小段時間大閘蟹的產量有所下降,我相信大閘蟹的規格?品質會比現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