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增爵

《20世紀思想史》
【英】彼得·沃森 著
朱進東陸月宏胡發貴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思想是何等模樣?美如天使還是丑似惡鬼?難以一言而定?思想的容貌只有借助作品才得以顯現,寫思想史,就是盤點這些作品,評價它們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但如因循陳規,按年代為序,對各大師巨作平均著力,一一道來,那么思想史就成了篇幅恢弘的一筆流水賬,弄得不好,還會染一身枯燥的學究氣?
《20世紀思想史》的作者彼得·沃森,這位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以文學的表述方式,將占有的大量資料分門別類,完成了對這個百年中大師思想的梳理?他認定:“借助一定技巧的描述,甚至可以使極其枯燥難懂的內容變得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他乖巧地“避重就輕”?凡是傳統史學關注的20世紀中那些政治?軍事事件和國家事務,他都不作重復的聚焦式敘述,只是略作交待,將其列為歷史年代的背景,以襯托出在某個時期,知識和科學的發現如何改變人類文明活動的這個重大主題?
比如,以奧匈帝國大公斐迪南被刺為導火線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20世紀思想史》的第九章《反擊》里,僅是開端敘述的一個引子?彼得由寫戰爭立即轉向寫死于戰亂的作家?藝術家?哲學家?數學家?音樂家等,居然開列了一個清單?隨后他又陳述血型測定和輸血,智商測定,精神分析學說等科學成果的應用;講罷“戰爭詩人”的作品,就開始分析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和他的《邏輯哲學論》了?讀者剛被彼得·沃森引入哲學殿堂,不料他一個華麗轉身,又打開了藝術之門,一一細數“達達主義”這個藝術流派的產生和影響?然后筆鋒一轉,談及俄羅斯十月革命前后的藝術創作和代表作家,從盧那察爾斯基到詩人馬雅科夫斯基,一個也不能少?甚至還談及因戰爭引起人們心理恐怖而出現的“招魂說”,并拖了個尾巴,預言“招魂說”將在今后文學創作中得到“借尸還魂”的機會?相比之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天傷亡超過6萬士兵的索姆河戰役,該章只是寥寥數句,匆匆帶過,就算完事了!
如此“避重就輕”,是為了在書中留下更多空間,記錄20世紀的人類“受知識支配?屈服于科學”的步步行蹤?20世紀有別18世紀?19世紀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這百年來,物理?化學?生物?考古?數學?心理學?語言學?哲學等眾多學科研究進程中,已出現一個大綜合的趨勢?彼得·沃森興致勃勃地使喚這些學科“共同講述自然界的故事”?
在書中的不同章節里,可以看到彼得的靈動筆觸輕盈穿行在各個門類學科之間,評點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科技和經濟等各領域學術思想巨擘的研究成果?他的表述拒絕死板的復印,而有傳記的情趣?那些學者?作家?畫家?詩人的生平逸事,不時出現在對他們知識結晶的闡述中,于是,對20世紀思想文明進程的記錄,跳脫了傳統史學刻板考證的陳規?該書每個章節都有大量引文注釋,給閱讀此書而誘發興趣,想進一步研究者,設下了路徑指示牌?
讀《20世紀思想史》,好比走到一個烤羊肉串的“好把式”跟前?你看他用自己的選擇方式,精心挑選一個個不同門類的知識成果,用某個共同的意義串接起來?添加的那些知識創造者的生平逸事趣聞,如同撒上的“孜然”香料?于是陳年的人物?事件,頓時從干枯變得鮮活生猛,在彼得·沃森敘述方式的烘烤下,滋著油?滴著汁,散發著撲鼻香氣,誘惑著人們的求知胃口?
彼得·沃森花費了18年光陰,單槍匹馬,卻干凈利落完成了這部百科全書式淵博的著作?很難想象這么一部百萬字巨著,竟然出自彼得一人之手,此書中文譯者倒反而有三位?他出色地描摹20世紀思想進化的面容,提供人們品味大師智慧的快餐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