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怪 女士為男士開電梯
筆者第一次到日本公司辦事,大有回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外企的感覺。因為日本公司的女職員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女子,三十多歲者都少見。她們多打扮入時,舉止得體,給人朝氣蓬勃的感覺。
筆者起初對此頗為疑惑,久之才明白,日本公司的女職員年輕化是一種普遍現象,因為日本女子有結婚以后不再工作的傳統,二十六七歲的女職員一般就“光榮退休”了。小泉政府以前,只要太太在家做主婦,每年就有幾十萬日元的“主婦補貼”。但由于近年來日本勞動力嚴重不足,小泉政府取消了這一政策。另外,隨著日本女性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以及一些在日外國企業招收已婚日本女性的影響,在今天的日本公司里,也開始出現女部長、女經理了。
但這并不能改變在日本公司里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傳統。男性被認為是日本社會的架海金梁。在日本公司,如果有男女職員同時乘電梯,肯定是女士按住電梯按鈕殷勤微笑,男士捷足先登,雙方都很自然。
在分配和升遷上,男性更有天然的優勢。同時進入公司的男女員工,男員工的工資往往比女同事多幾萬日元。女性員工多承擔的是秘書、出納等事務性工作,很少進入涉及公司命脈部門,想升入管理層,則要比男員工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二怪 下班前大唱“悲”歌
如果說中國企業會多,那日本公司就是“禮”多了。為加強企業凝聚力,日本公司發獎、過年及辭職調工作等都要舉行個正規嚴肅的“典禮”。
大多數日本公司上班的時候有“朝禮”,每人都要參加,員工站在一起聽訓、鼓掌和喊口號,以表示工作即將開始,大家振奮精神。下班時,很多公司有“夕禮”,員工要靜立聽老板鼓勵和感謝的話或唱企業之歌。最后老板說一句:“諸君辛苦了,今后還要繼續仰仗。”員工們回道:“也請您多關照。”才解散回家。
筆者一次和某洋人老板去造訪一家日本大公司,正趕上“夕禮”。該公司的企業之歌是其創始人親自審定的,為表現創業之艱辛,歌曲的旋律充滿悲壯之情。我們剛進入該公司,就看到員工們肅立聽“悲”歌。那位洋人老板立刻面露沉痛之色:“看來我們來得不是時候,他們公司的某個重要人物剛剛去世……”
新員工培訓,日本公司多采取“合宿”的方式進行,相當于我國足球界的封閉式訓練,在封閉期間,每天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各種“禮”。因為經過了專門的培訓,日本企業的員工,都堪稱“禮”的專家。
第三怪 三七分頭不穿黑襪
在日本,公司職員的著裝有著嚴格的傳統。穿白襯衫、黑皮鞋、深色領帶和深色西裝,再把頭發理成左邊30%、右邊70%的“上班頭”。這是日本白領典型的形象。
三七頭的發型是很重要的,有人開玩笑說,日本黑社會也是白襯衫黑西服,只不過發型五花八門,光頭、染發或寸頭,如果只看衣服不看腦袋,是很容易把“暴力團”當成工程師的。
但在外國人眼中,統一著裝不免給人拘謹之感。但日本人對西服領帶有一種特殊的鐘情,因為在日本人看來,這樣的穿著是他屬于日本社會中堅階層的象征。
另外,在傳統的日本公司,其職員西服左側前襟都要別一個公司的證章。還有的日本公司職員不穿黑色襪子。因為日語里“黑色”的發音與“痛苦”近似,穿黑色襪子被認為會帶來不吉。
第四怪 “自愿”湊錢喝酒去
除了禮多,日本公司還有一多就是聚會多。聚會,在日本公司不具有私人感情的性質,而常是日本公司增進員工感情的一種有組織的活動。
通常是星期三左右,公司的小干事給希望參加活動的員工們發通知,交待聚會的事由和時間地點,同時還會附上餐館的地圖。表面上,這種活動是自愿參加,實際上不參加者會被視作異類。于是,每到周末,日本的餐館總是賓客盈門。
這種活動看似多余,但對日本人卻是極重要的。日本的公司最講究集體主義,但日本人際關系卻比較冷漠。喝酒唱歌聚會,就成了聯絡感情的好方法了。日本人一喝酒就會撕去面具,本無聯系的員工喝過酒后就成了好同事了。但這種有益于公司的活動,公司卻不會拿出經費來,而是同事們自己掏錢湊份子。我一個在銀行工作的朋友說,他每月都要拿5萬塊日元做應酬費用。
也有一些日本員工喜歡自己跑出去喝酒,喝到半夜回家。這是讓家人安心的做法。因為在日本人的傳統觀念里,加班是受重用的體現。如果丈夫早回家,妻子會擔心他沒出息。
第五怪 吃飯說話不搶風頭
前面這些條條框框還算是皮毛,日本公司內部的等級森嚴可謂最突出的怪現象了。
在日本公司碰面打招呼,上下級問好要使用不同的語言。因此,迅速判斷雙方的等級是一門必備功夫。中午吃飯要集體行動,落座時要把級別最高者安排在中間,吃飯期間大家的談話,都要按照級別高低順序發言,既表示參與又不能搶上司的風頭。
普通員工對工作絕少革新。領導講話后多會問:“大家有什么問題嗎?”這純屬套話,極少有日本員工出來提問或表達意見。
另外,上司加班的時候,沒有特殊情況下屬不能先走。我曾閑來無事,下班后在公司上網,到深夜才發現我的下屬全部堅守在崗位“加班”。
(趙兵儒薦自《世界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