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樂天
摘 要: 職業學校是承擔起學歷性職業的機構,起到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橋梁作用,在各方面具有其特殊性。職業學校的班主任在學校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斷培養出專業型人才走向社會。但據調查,職業學校班主任工作動力不足,不能很好地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對人才的培養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對職業學校班主任工作動力不足現象的研究是必要的。
關鍵詞: 職業學校班主任 特殊性 動力不足
在教育政策中,職業學校在培養社會適應性的專業人才方面起著很大作用,具有重要意義,由此政府在職業學校的發展中應給予幫助與支持。但由于職業學校的學生的不同,教師隊伍結構的不完善,教育體制的不足等原因,使得職業學校班主任出現工作動力不足的現象,下面將分析研究出現如此現象的原因。
職業學校學生在社會上的角色的特殊性,職業學校分為初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在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數量居多,種類也很多,除成人中專外,其他三類(包括技校、中專、職高)招收初中畢業生,將其作為培養對象。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不同,在學生、學習、發展方向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職業學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學生將繼續學習基礎課程,為更高的學府繼續奮斗,將來以自己的高學歷作為自己的籌碼步入社會;職業學校的學生初中畢業后將通過這個學校與社會的橋梁,學習職業技能,在社會上立足。不像高中對學生的衡量標準那么量化,高中生在三年后將會有一個標準的“門檻”,目標確切,標準明確;職業學生三年后就是找到工作,也許這個工作與這三年里的專業學習沒有關聯,所以職業學生在學校里不會承擔那么大的壓力負擔,學習、生活相對輕松,就會在學校里不受約束。另外,學生正值青春叛逆期,性格還不成熟,對未來還沒有具體的規劃。這些都會對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造成消極影響。
除此之外,社會和家長都會或多或少地對職業學校存在偏見,職業學校的學生也會受到自尊心上的傷害,并且一些學生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在學校里吸煙、喝酒、打架、早戀等,給社會和學校都留下不好的印象。職業學生就會被劃分為一類難管理的學生,班主任往往會感到力不從心,費心費力,從而挫傷其工作的積極性,久而久之,班主任工作動力不足,放任班級自由發展。
職業學校的教師隊伍不完善,沒有良好的工作氛圍。根據個人在各方面的調查發現,按教師年齡,學習里老師以年輕教師居多,年輕的老師年輕有活力,可以更好地與學生們產生共鳴,這個方面可以幫助班主任更好地管理班級學生,然而,這些年輕教師大學專業大部分與自己從事的學校工作所屬專業不對口,某些旅游、體育等專業的年輕老師對職業學校的專業所知甚少,學習思想觀念會有所出入。班主任的工作經驗不足,并且由于專業不對口很難找到歸屬感,干勁不足。另外,年輕教師一般不甘心長時間在職業學校就職,由此優秀的年輕教師在獲得一定的工作經驗后跳槽到其他單位。經過調查,職業學校的一些年齡較大的老師把職業學校作為自己等待退休的一個場所,對學生的事不上心,得過且過,班主任沒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就會表現動力不足的現象。班主任在學生管理上如果有與其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事,這對管理和學生都是一件好事,優秀的教師隊伍會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增強工作動力,不斷將教育事業發展得更好,也讓處在教育事業中的自己更出彩。
職業學校教育體制存在一些不足,據我了解,職業學校與大學的教育體制很相近,課程安排不緊密,假期多而長。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就放松下來。學生的學習工作折射出老師的工作狀態,相應地,老師工作也會比較輕松。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若沒有壓力,就會懶散而沒有前進的動力。職業學校看重的是一個班級的違紀情況、處分數量、出勤率等,這樣的低標準使得班主任對自己的要求不高,每天上班只要保證學生不出事,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就算完成自己的任務,照樣拿工資。一個學校在制度上對班主任沒有高標準、高要求,就會使班主任工作成績降低。班主任沒有學校的制約,沒有外在的壓力,認為班主任的工作可做可不做,或許班級的自由發展會有更好結果。即使自己工作不好也不會帶來什么負面影響等,這樣班主任自然而然就缺少工作動力。
職業學校在社會發展方面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職業學校班主任在學生發展方面的引導作用更是不可或缺。處于個性還未成熟的階段的初中畢業生,他們本來就受到他人不同的眼光,更需要班主任積極地引導,構建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學校不僅學到職業技能,還培養自己做人處事的能力,為以后在社會中順利立足打下良好的基礎。職業班主任還需要有能力、有責任心的人承擔,職業學校也應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工作氛圍,使得老師與學生都在自己的事業上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龍少華.中職生的多樣性特征及其管理建議[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
[2]蔣思維.高職院校班主任隊伍建設[J].機械職業教育,2008(04).
[3]陳艷.淺談中職教育班主任工作的幾點要素,時代教育:2015(20).
[4]鐘立.關于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