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強


這個以烏鴉為主題的系列版畫,是源自自己的經歷、有感而發的創作。那些關于丟失了的家的回憶,被分解、整合、融入作品中,以此聊以自慰,讓自己更堅定地繼續走下去。小時候家里生意破產,不停搬家,父親去世,棲身之所成了我渴望而不可及的東西。如果我說自己是個游蕩的孤魂野鬼也不過分,因此,流浪、迷失、無助、沒有安全感,是我想表達的情緒。我認為‘家‘除了居住之外,更是儲存自己脆弱內心的地方,當傷心絕望時回到家,哪怕只是想起家,都會給予你巨大的慰藉。人們常說生活一半是回憶,一半是繼續。對于一只無家可歸的流鴉來說,生活更多的是繼續。
起初嘗試了幾個題材,有烏鴉、鴨綠江邊的斷橋以及廢墟,還有類似于濟斯瓦夫·貝克辛斯基《死后的世界》里面目全非的人的形象等等。最先做的是斷橋,之所以選擇它似乎是一種直覺。后來選擇了烏鴉這個題材,我其實始終擔心一個問題,就是烏鴉跟我自己的聯系足夠強么?直到無意間看到深瀨昌久的攝影集《鴉》,作品中散發的孤獨感讓我無法抗拒。人們往往認為烏鴉能預知死亡,是魔鬼、死神,像被詛咒的靈魂,而它選擇食腐肉、光顧死亡之地是為了生存,是自然的抉擇。對它這種孤獨的認同,是我將這個題材做下去的動力。我的親人,尤其是母親覺得這個題材太過陰暗,希望我做些陽光快樂的內容。其實我從大三就已經確定了主題,經歷了一年半的創作,老師對我的創作給予了肯定態度,不過我認為自己做得還遠遠不夠。
技法上以凹版原理制版,呈現出來的印痕強化了銅版畫的厚重感和沉重氣氛。這種堅定深沉的特質也是攝影、油畫或其他版種所不具備的。將銅版全部腐蝕到最黑,然后利用壓力不斷提亮。這種方法更加單一,也更加考驗塑造能力。這就相當于在黑紙上畫反向素描,在銅板上無法直接觀察到刻畫的進度,必須通過反復試印,進而不斷推進畫面,上手階段可謂困難重重。吸飛塵,烤瀝青,在酸池里腐蝕加工……真的是用生命在創作,說多了都是淚!
我覺得在cAFA學習過是件無比榮耀的事。我覺得基礎部的時間也許有點長,或者說創作的階段有點短,總覺得還有特別多的東西想做,奈何時間不夠用,如果版畫系也是五年制就好了。畢業季非常棒,如此關鍵的人生節點,就是需要一些隆重的氣氛來呼應,學校干得對!不能就那么悄悄默默地走了!
如此關鍵的人生節點,就是需要隆重的氣氛來呼應,學校干得對!不能就那么悄悄默默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