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省級人大常委會征集地方立法項目的渠道主要是常委會各有關機構、較大的市的人大常委會、同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等。相對來說,地方立法項目的來源渠道比較狹窄,而且多是以單位形式出現,缺少直接來源于民間團體和公民個人渠道的地方立法項目和地方性法規草案。因而,一些急需的,規范、監督、制約政府部門和社會公權,保障公民利益、民間團體需求的地方立法項目顯得偏少,而已頒布實施的地方性法規,有些正是因為缺少民情、民意而施行得不甚理想。當然我們也有反映基層民眾意愿的人大代表,但是,從目前看,有立法權的省市級的人大代表大多數是由干部、知識分子、企業經理等組成,他們和社會基層有一定的距離,而他們又都是兼職代表,有自己的一份本職工作,很少有機會和時間直接聽取基層民眾的呼聲。那么,怎樣彌補地方立法在這方面的缺憾呢?筆者認為,進一步擴大地方立法的項目來源渠道,有償向社會、公民個人和民間團體公開征集地方立法項目,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選擇。
有償征集地方立法項目,在我國地方立法制度中還沒有先例。雖然,公民個人和民間團體不是專業立法工作者,他們缺少立法方面的專業法律知識,也缺少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實踐經驗,但他們是法律、地方性法規的執法相對人,他們理應對地方立法工作和地方性法規草案提出建議、批評和意見。他們中不乏真知灼見者,或在某個問題上有高明之處。須知,地方立法工作的體制和機制就是在不斷聽取批評意見和不斷改革創新中發展完善的。
首先,應當明確的是,面向社會有償征集地方立法項目是給予提供地方立法項目和地方性法規草案者一定的資金補償。因為,凡是提出有價值的地方立法項目,都要經過一定的立法調研、論證、遴選,提供地方性法規草案者還要進行起草、修改、斟酌、完善等工作,他們必然要付出大量勞動。況且,人大常委會和政府部門提出地方立法項目,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也需要立法經費的支持。因此,給予提出地方立法項目和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公民個人和民間團體以一定數量的資金補償是應該的、可行的、合理合法的。其次,還要明確給予資金補償的對象應當是公民個人和民間團體,不包括把提供立法項目和地方性法規草案起草作為工作任務的公職人員。再次,要明確合理、可行、規范的補償標準和經費來源渠道。凡由公民個人、民間團體提供的地方立法項目,一經人大常委會采用或被列入地方立法計劃或規劃,即應兌現相應的補償,對同時提供地方性法規草案者,可根據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內容、難易程度、文字量多少、質量如何等補償。補償經費從地方人大常委會的立法經費中支出。補償標準應作出統一規定。
面向社會有償征集地方立法項目,一是可以進一步擴大民主立法渠道,更加廣泛地動員全體公民和民間團體積極參與地方立法活動。人民群眾工作和生活在社會最基層,許多地方性法規涉及他們的切身利益,他們參與地方立法實踐,很可能提出人大常委會和有關政府部門想不到或者難以提出的地方立法項目。而這些地方立法項目往往是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二是對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的一種制約。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政府部門提出的保護公權方面的地方立法項目,對保障公民私權和利益的立法項目顯得重視不夠。政府部門提出立法項目和提出的地方性法規草案中不免出現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傾向,而公民個人和民間團體由于利益和角度與政府部門不同,提出的地方立法項目和地方性法規草案中很可能同上述傾向相悖。三是有利于地方性法規頒布后的實施。因為既然是公民個人和民間團體提出的立法項目和地方性法規草案,自然比較能夠集中反映群眾的心聲和意愿,該地方性法規一旦經人大或其常委會審議通過,他們會心悅誠服地履行法規中規定的義務和責任。人民群眾也必然格外關注法規的實施效果,他們會在實施中檢驗和反饋該法規存在的問題,這對于完善地方立法工作會是一個有力的推動。
?。ㄗ髡邌挝唬哼|寧省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