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中國“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法治中國與和諧社會交相輝映的一年,是中國法治進程穩步推進和穩健發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亮點頻頻閃現的一年。2006年的立法景觀依然多姿多彩,亮點頻現。
亮點之一:物權法立法繼續有序推進
2006年是本屆全國人大任期內的第四年,也是十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落實五年立法規劃,為在本屆全國人大任期內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而積極開拓的關鍵一年。200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安排審議的立法項目共25件。
綜觀全國人大常委會2006年的立法工作,筆者認為,充分體現了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思路,就是以提高立法質量為重點,努力實現本屆全國人大的立法工作目標,即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因此,全國人大常委會2006年安排審議的25件立法項目,大部分都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
物權法立法是2006年最受關注的立法。10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對物權法草案進行了第6次審議,這部法律草案是于2002年12月提請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進行初審的。對一部法律草案進行六次審議,這在中國立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如果說物權法草案向全民公布并征求意見是2005年的重大立法新聞,那么立法被擱置的傳聞和北大某教授反對物權法的風波,無疑是2006年物權法立法的新熱點。事實證明,社會各界非常關注的物權法立法進程依然明朗,所謂物權法立法被擱置的傳言也不攻自破。“公共利益”界定如何走出困境成為新的關注焦點。另外,私房70年后是否有必要收費也成為物權法立法的焦點,畢竟有恒產者才有恒心。六審時,草案取消了有關住宅用地使用權續期需要支付費用的規定,在續期是否要繳費上留下“活口”。
2006年中國立法尤其是地方立法有不少創新之舉,地方性的立法改革比較活躍,民主立法、科學立法繼續推進,地方立法的立法創新亮點頻現,公民對立法工作的有序參與進一步擴大,公民參與立法的積極性進一步高漲。
2006年廣州出臺了全國首部規范公眾參與行政立法規章——《廣州市規章制定公眾參與辦法》。該辦法規定,凡是廣州市規章的制定工作,不管是否與公眾利益有直接的、密切的關系,公眾都有權參與及提出意見。該辦法開創的公眾參與立法的廣州模式值得大力推廣。此舉對于依法保障公眾參與立法的權利,實現公眾參與立法的制度化、常規化和程序化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促進地方立法模式由官僚型向回應型的轉軌,立法理念由管制型向服務型的變遷,具有制度創新意義。
2006年7月,云南省9名提交立法建議的公民受到云南省人大常委會獎勵。這些獲獎的立法建議系由云南省人大常委會向社會公開征集的立法項目和法規草案稿中評選出來的。立法建議的內容多涉及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如教育收費管理、世界遺產保護、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失地農民保護等,建議人則來自社會各界。依我之見,云南的立法建議獎勵模式體現了對公民立法熱情的褒獎和激勵,值得大力推廣。
此外,“利益擴張”導致的立法腐敗問題開始引起關注。參加2006年“兩會”的代表、委員呼吁警惕部門立法背后的“利益擴張”現象。“行政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法制化,這類現象不能再重演了。”陳勛儒委員等人直言部門立法背后的“利益擴張”現象。吉林大學教授王維忠代表認為,立法成為政府部門占有權力資源的方式和分配既得利益的手段是一個必須高度警惕的問題。
立法中的地方或部門利益保護現象意味著立法民主性的缺席,更是對立法合法性和正義性的褻瀆。倘若說司法腐敗污染的是法治的水流,那么立法不公則是敗壞了法治的水源。為了維護立法的公平和正義,必須堅決對利益擴張型立法說“不”。
亮點之二:區域性立法協作
區域性立法協作是2006年中國立法景觀中的一大亮點。2006年7月,我國首個區域性立法協作框架建立。遼寧、吉林、黑龍江東北三省政府立法協作框架協議日前簽署,一個體現地域特色,旨在實現政府法制資源共享的省際立法協作機制正式運行,開創了全國省際立法合作先河。三省的立法協作是以立法項目為載體的一種工作上的協作,不涉及立法權限問題,不會影響國家立法體制的統一。
在區域性經濟、社會合作不斷增強的大背景下,區域性的立法合作勢在必行。東北三省政府立法協作框架的建立,最突出的現實意義在于實現區域性立法資源的共享,實現立法上的優勢互補,進而達到降低立法成本,提高立法質量,消除區域內各地間地方性規章中抵觸或沖突的現象,維護地方立法體系的和諧和國家法制的統一。
這一區域性立法協作模式是由政府法制部門首創的,其創新意義具有一定的普適性。筆者認為,區域性立法協作模式不必局限于政府法制工作,完全可以推廣到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地方立法領域。當然,在加強區域性立法協作的同時,也要注意防止區域性立法協作中潛在的區域性利益保護主義傾向,還要強調要與上位法一致。
亮點之三: 地方信訪制度法制建設更趨活躍
信訪是社會和諧的矯正性力量,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信訪制度的作用將進一步發揮。2006年,地方信訪制度的法制建設更加活躍。
2006年,江蘇和北京等省市修訂舊的信訪條例,從地方立法上進一步彰顯了信訪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