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是近代憲政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在理論上產生了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在實踐方面則產生了著名的 《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1789年)和歐洲最早的成文憲法(1791年)。在違憲審查制度方面,法國也是獨辟蹊徑,在第五共和國時期創造了憲法委員會模式,不僅形式上獨具一格,而且實用有效,豐富和發展了憲法監督的理論和經驗。
法國的憲法委員會是負責違憲審查的機構,它作為憲法的守護人,肩負著捍衛基本人權、維護政治民主和保障憲政秩序的重要使命。盡管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毫不起眼的部門:9名年邁的委員,即便算上所有的工作人員(秘書、廚師、司機等),也不過60來人,一年的財政預算僅僅是573.2萬歐元(2006年),它無權對政府直接發號施令,也不是法院系統的頂端,但是它在法國的政治生活和法治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憲法委員會被視作“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護人”,憲法委員會主席被稱為是“共和國第五號人物”,在民眾中享有極高的威望。
憲法委員會的權威性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它的獨立性——地位的獨立性保證了其裁決的公正性,公正性則贏得了民眾的充分尊重和信任。法國憲法和1958年11月7日通過的關于憲法委員會組織法規定了一系列措施,從制度上保障憲法委員會的獨立性。
一、排除任命機關對委員的控制
根據1958年憲法的規定,憲法委員會由任命制委員和法定委員組成。任命制委員由9名成員組成,任期9年,不得連任。這就排除了為了獲得連任而進行政治交易的可能。這9名委員每3年更換1/3(為了保證階梯式改選的順利進行,1958年月11月7日關于憲法委員會組織法的法令第二條規定,第一屆憲法委員會包括任期3年、6年和9年的成員各3名,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3個序列成員中的1人),其中3名由共和國總統任命,3名由國民議會議長任命,3名由參議院議長任命。憲法委員會自1959年3月組成以來,已經進行了15次成員更換工作,共計66人[1]。法定委員是指除上述規定的9名委員之外,歷屆卸任共和國總統均為終身當然委員,除非他們另外擔任與憲法委員會委員相沖突的其他職務。事實上,迄今為止,只有第四共和國的最后兩任總統樊尚·奧里奧爾(Vincent Auriol)和勒內·科蒂(René Coty)在1959~1962年間行使了委員會成員的職權。其中前者只是偶爾參加委員會會議,后者則比較規律地出席委員會會議。但是,從1962年以來,第五共和國的三位卸任總統(戴高樂、德斯坦和密特朗)沒有一位參加過憲法委員會的活動。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法定委員只是一種榮譽性頭銜。
第五共和國的憲法起草者曾有像美國最高法院一樣任命終身成員的設想,但考慮到一個由終身制成員組成的機構有兩個致命的缺陷:一是容易出現成員因身體健康原因無法勝任工作的情況,影響憲法委員會的正常活動(盡管如此,有8名憲法委員會委員是在任職期間去世的);二是導致思想保守僵化,使委員會脫離社會現實,無法跟上形勢發展。但是如果任期太短,又會損害委員會成員的穩定性和政策的一致性。基于這樣的考量,最終制憲者選擇了9年這一相對較長的任期[2]。
雖然憲法委員會委員不得連任,但是實際任期卻有可能超過9年。根據憲法委員會組織法第十二條的規定,如果一個委員被任命替補另一位不能完成全部任期的其他委員,而且剩余的任期不超過3年,那么這位接替者在期滿之后還可以被繼續任命為下一屆委員——這就意味著任命制委員的最長任期可能達到12年。
根據第五共和國的慣例,憲法委員會委員往往從那些因為年齡原因結束政治生涯的政治人物中任命。這些政治人物包括前部長、議員等。從1959年以來,在所有的被任命為憲法委員會委員的66名成員中,有3位曾擔任過部長,13位擔任過議員,還有16位既擔任過部長又擔任過議員。憲法委員會成員的另外一個主要來源是職業法律人,包括法官、律師、法學教授。據統計,從1959年開始,66名任命制成員中近1/3的委員參與過憲法的起草或修訂工作,約4/5的成員符合司法或行政法官的任命條件。其中包括16名律師,16名最高行政法院法官,3名最高法院法官,1名審計法院法官,1名歐洲人權法院前院長(René K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