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將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實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以下簡稱《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相比,《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企業所得法》)在法位、納稅人、稅率、稅收優惠等方面發生了諸多的變化,將對我國經濟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順利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2007]63號)。新《企業所得稅法》的主要精神體現在:“四個統一、兩個過渡”,即統一稅法并適用于所有內、外資企業,統一并適當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統一和規范稅前扣除辦法和標準,統一稅收政策,建立“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的新稅收優惠體系;對部分特定區域實行過渡性優惠政策,對享受法定稅收優惠的老企業實行過渡措施。
一、主要變化
(一)法位之變。《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由國務院制定,屬于行政法規的范疇,而《企業所得稅法》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屬于法律范疇,后者在法律地位上要高于前者。《企業所得稅法》成為繼《個人所得稅法》《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以及《稅收征管法》之后的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第四部法律。
(二)解釋權之變。《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的稅法解釋權歸屬于財政部。后來國務院進行機構改革,國家稅務總局擁有了稅法解釋權。《企業所得稅法》則明確,新的稅法解釋權歸屬于國務院,這也可以看作是中國稅法層次的提升。
(三)納稅人之變。《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只適用于內資企業,而不適用于外商投資企業與外國企業。《企業所得稅法》則對所有企業適用,既包括內資企業,也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因此,《企業所得稅法》的制定與施行標志著在中國并行了20多年的內外資兩套所得稅法的合并,同時也宣告了外商投資企業與外國企業在中國享受超國民待遇的終結。
(四)稅率之變。《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所規定的法定稅率為33%。《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稅率為25%,同時明確對非居民企業取得的應稅所得適用20%的稅率;除此之外,還規定對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五)公益性捐贈之變。《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將納稅人的捐贈區分為公益、救濟性捐贈與非公益、救濟性捐贈,并規定超過國家規定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捐贈與非公益、救濟性捐贈不得在所得稅稅前扣除,至于公益、救濟性捐贈的稅前扣除比例則是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3%。《企業所得稅法》對此作出了重大調整:一是調整了名稱,調整為公益性捐贈;二是將稅前扣除的比例調整為12%;三是將計算依據由應納稅所得額調整為利潤總額。
(六)稅收優惠權之變。《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雖然沒有明確對稅收優惠權作出限定,但從其規定分析,國務院乃至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都有相當的權限。《企業所得稅法》則對稅收優惠權作了相當明確的規定:其一,從總體上明確稅收優惠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其二,規定了稅收優惠辦法的備案制度,即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或者由于突發事件等原因對企業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的,國務院可以制定企業所得稅專項優惠政策,但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七)稅收優惠政策之變。《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對稅收優惠的規定相當簡單和原則。《企業所得稅法》則充分考慮、總結了現行的所得稅優惠政策,進行了全面的調整和規范:一是對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實行20%的優惠稅率;二是對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實行15%的優惠稅率;三是擴大對創業投資企業的稅收優惠;四是對企業投資于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方面的稅收優惠;五是保留對農林牧漁業、基礎設施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六是對勞服企業、福利企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的直接減免稅政策采取替代性優惠政策;七是法律設置的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的特定地區(即經濟特區)內,以及國務院已規定執行上述地區特殊政策的地區(即上海浦東新區)內新設立的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可以享受過渡性優惠;八是繼續執行國家已確定的其他鼓勵類企業(即西部大開發地區的鼓勵類企業)的所得稅優惠政策等。
(八)征管之變。《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所規定的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期為年度終了后的四個月內,而《企業所得稅法》則調整為五個月;《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的納稅人向稅務機關報送年度申報表的期限為年度終了后的四十五天之內,而《企業所得稅法》則調整為五個月。
二、《企業所得稅法》將會給我國經濟社會生活帶來深刻而積極的影響
(一)有利于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和客觀要求。此次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便是對各類企業實行統一的所得稅制度,合理調整企業所得稅負擔和政策待遇水平,這將促進各類企業在同一稅收制度平臺上開展公平競爭。
(二)有利于提高我國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在國內資金比較充足、外貿出口穩步增長的情況下,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調整優惠政策,可以積極引導外資投資方向,在更高層次上促進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三)有利于推動我國稅制的現代化建設。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上展開了以“降低稅率、擴大稅基、稅收中性、嚴格征管”為主要特征的稅制改革。進入新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紛紛推出了新的減稅計劃,從而形成了新一輪的世界性稅制改革。此次企業所得稅制度的改革,不僅順應時代潮流,而且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稅法的透明度和穩定性。
(四)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亦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五個統籌”與科學發展。在區域優惠轉為產業優惠的大原則下,新法將更好地促進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引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與此同時,新的優惠政策將引導更多的資金流向中、西部等政策洼地,這將有利于推動西部地區加快發展,逐步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的差距。
總之,這次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統一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新階段的一項制度創新,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的一大進步,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配套措施,是中國經濟制度走向成熟、規范的標志,也是運用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