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所得稅會計實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引入了暫時性差異概念。弄清暫時性差異是正確運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所得稅核算的關鍵。本文解析了暫時性差異的涵義,探討了暫時性差異與永久性差異、時間性差異的關系,指出我國所得稅會計引入暫時性差異的必要性。
《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采用國際上通行的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規范企業所得稅的會計核算。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引入了“暫時性差異”概念,以分析暫時性差異為起點,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及所得稅費用。因此,剖析暫時性差異是研究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關鍵。
一、暫時性差異的涵義及解析
暫時性差異是指資產負債表內某項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按照稅法規定的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賬面價值是指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確定的有關資產、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中應列示的金額。計稅基礎是指按照稅法規定計稅時應歸屬該資產、負債的金額,即資產與負債的實際價值。
計稅基礎對資產而言,是指資產將來處置時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即:資產的計稅基礎=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如: 企業取得貨幣資金捐贈1000萬元,資產賬面價值為1000萬元,稅法規定企業接受捐贈的貨幣性資產須并入當期應納稅所得計算繳納所得稅,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即計稅基礎為0,因此產生暫時性差異1000萬元。計稅基礎對負債而言,是指負債賬面價值扣除未來支付時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即:負債的計稅基礎=賬面價值-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如:某企業2006年12月因違反政策被罰款10萬元,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