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認為:作為職校要實現會計專業新的教學目標,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創新性教學。本文主要講述會計專業創新性教學的構想。
一、新形勢下職校會計專業教學目標
在當前嚴峻的招生與就業形勢下,職校應該根據形勢與用人單位的期望適時調整會計專業教學目標。實踐表明,當前用人單位對財會專業生的期望與要求主要有兩大點:一是工作態度好,能吃苦耐勞;二是熟識會計專業基礎知識,動手能力強,能熟練掌握會計專業技能操作,對各項會計業務處理既規范又快而準。
因此,新形勢下職校會計專業教學目標應該是“四重”:即一重會計專業基礎教學;二重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三重會計專業教學方法;四重會計專業學生就業問題。要實現這一新形勢下的教學目標,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創新性教學。
二、創新性教學內容
教材是一課之本,但教材又永遠跟在實踐與形勢的后面,尤其是會計專業課。它屬于應用性學科,專業政策性很強,教學內容必須隨會計制度及社會發展而作適時調整。就其創新性而言,主要有以下兩點:首先,在授課計劃中,應根據會計專業的基本要求與用人單位的期望,教學重點側重于基礎知識與實踐知識方面,讓學生熟識會計專業基礎知識和熟練掌握會計工作操作方法。其次,要及時補充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內容和熱點內容。只有理論聯系實際,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方能抓住學生注意力,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出適合用人單位需要的會計專業人才。
三、創新性教學方式、方法
教學方式方法是實施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職校會計專業課創新性教學,必須堅持以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為主導,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本,重專業基礎知識,重專業實踐操作方法,構建雙向互動、生動活潑的創新性教學方式方法。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國呂淑湘先生也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上活了。任何一種教學方式方法的設計,都要注意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激發學生的“內需”。實踐表明,會計專業基礎教學采用比喻法、比較法、情景式、互動式等教學方法易被學生認同。實踐教學并不等同于社會實踐,其做法可以多種多樣,一般有三種模式:課堂實踐、校內實踐與社會實踐。課堂實踐可以結合學生關注的生活與將來從事的會計工作進行情景模擬教學、熱點問題辯論式教學等。比如學習到會計憑證的填制時,讓學生練習支票的簽發,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填開等;模擬學生畢業分配到社會用人單位應聘面試時的情景,設計考官提問的一些專業問題,例如,你懂得如何避稅嗎等問題,讓學生討論應如何回答。校內實踐主要通過學期末模擬實習、職業知識競賽,專題講座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進行。學校應該設立逼真的會計模擬實驗室,教師應該設計逼真的模擬工作單位與業務,讓學生在逼真的模擬單位的財務部門“工作”。采用模擬式教學,能達到一種“親臨現場”“實地工作”的效果,教學效果不錯。學校還應該開展職業知識競賽,以賽促學;聘請專業人士進行專題講座,激發學生學習專業基礎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熱情,社會實踐是利用寒暑假、雙休日、課余及第3年等時間,讓學生與社會進行親密接觸。兼職、專業實習或頂崗實習。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實踐對學校、教師、學生要求較高,學校應加大會計實踐教學的投入,以“學校+專業企業”式、“學校+校友企業”式、校園實訓商場式等新形式建立會計教學實踐基地。教師應精心設計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并保證落實。學生應掌握一定的會計專業基礎知識與實踐操作方法,方能保證社會實踐順利進行,采用現場教學,讓學生親臨工作環境,以會計工作者的身份,親自進行會計工作的操作,教學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模擬式教學,現場式教學等創新性教學方式方法所具備的挑戰性、專業性、操作性、逼真性、現場性是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它們在教學效果上體現的高效率,必將在我國職業教育以學生為本的發展進程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四、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
課堂不僅是知識傳遞與能力培養的地方,也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一個場所。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思想碰撞與交流,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到各種知識,達到教學目標。如何營造一個和諧、愉悅、良性互動的課堂氣氛,取決于教師這一控制中心的指揮棒。
會計專業課教師首先要加強會計專業知識與師德修養。在教學中,會計專業教師應該以大方得體的形態、生動親切的語言、敬業愛生的師德、精深廣博的專業知識與其它相關知識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令學生產生“情感遷移、愛屋及烏”的效應,使學生愛老師,進而愛老師所教的科目。師生關系融洽和諧了,課堂氣氛愉悅互動了,學生才能“愛其師”,進而“信其道”,讓學生在和諧、愉悅的氣氛中學到會計基礎知識與實踐知識。
五、改進學生考核評價方法
創新會計專業課教學,考核與評價的方法也應進行相應的變革。傳統的考核評價方法通常是平時成績占40%,期末成績占60%,按這一比例計算每位同學的綜合成績。這樣考核評價方法單一片面,不利于促進學生提高實踐操作能力。應采用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首先,考試形式要多樣化,并能體現學生理論與實踐水平。其次,在成績評定上,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會計專業基礎知識與熟練掌握會計專業技能操作方法。具體做法:分理論課成績與實踐課成績兩部分。理論課成績:平時占50分,期末考試占50分,平時成績按學生課堂紀律,舉手發言,作業及考試成績等方面表現評定。實踐成績按學生在模擬實習與專業實習、頂崗實習等實踐活動的表現評定。這種考核評價體系既可以激勵學生自覺學習會計專業基礎知識,又能促使學生熟練掌握會計專業技能操作方法,提高學生專業理論與實踐水平,收到較為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效果,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中等職業會計專業創新性教學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指導原則,重視學生就業問題。根據形勢的發展與用人單位的反饋適時調整教學計劃與方式,營造和諧互動的課堂氣氛,改進學生考核評價方法,激發學生“內需”,力爭實現會計專業基礎扎實,專業知識精通,會計專業技能操作熟練的培養目標,讓學生活學活用,真正成為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使學校、學生與用人單位三方共享創新性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