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我國政府績效審計的涵義、產生的動因以及特點和包括的內容作了分析和闡述,并指出開展政府績效審計應注意的問題。
自我國成立審計機關以來,一直以開展對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性審計為主。近年來,審計學界對績效審計進行了一些理論研究,我國審計機關也在一些重點領域結合財務收支審計項目延伸開展了績效審計,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我國開展績效審計較晚,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都是初步的。開展全面績效審計是我國政府審計的必然趨勢。
一、政府績效審計的涵義及產生動因
(一)政府績效審計的涵義。績效審計,各國叫法不盡相同。英國叫“價值為本審計”,加拿大叫“綜合審計”,澳大利亞叫“效率審計”,瑞典叫“效果審計”,還有的國家叫“全面審計”,只有美國叫“績效審計”。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在1986 年第2 屆國際會議上,建議以“績效審計”來統一這類審計的名稱,并對績效審計作出了統一的定義,績效審計是對被審計單位在履行職責過程中使用資源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進行的審查和評價也稱為“三E審計”或“效益審計”。美國政府績效審計開展較早且日趨規范,理論研究領先于其他國家,從而極大地推動了世界范圍績效審計的開展。《美國政府審計準則》(1994 年修訂版)中指出:“績效審計就是客觀地、系統地檢查證據,以實現對政府組織、項目、活動和功能進行獨立地評價的目標,以便改善公共責任性,為實施監督和采取糾正措施的有關各方進行決策提供信息。”筆者認為政府績效審計包括經濟性和效率性審計以及項目審計。經濟性和效率性審計是指政府組織及機構是否經濟地和高效地取得、保護和使用它的資源,是否遵循了與經濟和效率性有關的法律和規章。項目審計是指政府投資項目是否達到立法部門和其他權威機構所確定的預期成果或收益的程度及有效性,是否遵循了與項目有關的法律和規章 。
(二)績效審計產生的動因。審計產生于受托經濟責任關系,實施審計監督, 是為了審查評價受托者所負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而確認、解脫其經濟責任。因而,任何審計的總體目標都是為了評價經濟責任。由于各類審計所涉及的對象和內容不同,其具體目標也不一樣。傳統的財務審計,主要是對被審計單位所負的財務(會計) 責任進行審查和評價。而績效審計,則是對被審計單位在經營管理諸方面所負的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評價。20 世紀中葉,由于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為了加強對經濟的管理和監督,審計人員僅僅評價被審計單位應負的財務責任,已不能滿足委托者的需要了,還必須審查與評價被審計單位在經營管理中是否講求經濟、效率與效果,以便于全面明確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由于財務審計的局限性,不可能對全面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評價,不能滿足社會公眾及其代表的需要,績效審計便應運而生。
二、政府績效審計的特點
政府績效審計不同于一般的財務審計,它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