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實證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實地調研與抽象思維相結合以及系統經濟學的方法,構建了一個以農村勞動力轉移動因分析為基礎、以成本——收益分析為核心和工具的計量模型,并對此進行了系統研究。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筆者對在廣西柳州就業的1000名農民工進行問卷調查,取得的數據構建成本——收益模型,并對模型本身進行檢驗和討論,以驗證和定量分析相關因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益的影響。
二、影響農民工轉移就業的主要因素
凈收益和凈收益率這兩個受眾多因素影響,是農民外出就業收益水平的綜合反映。在制度和政策性因素不變的條件下,凈收益和凈收益率高低主要決定于工資水平或者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直接成本和城鄉經濟差距大小等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工資水平或者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
凈收益表現為工資扣除成本開支后的剩余額,所以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凈收益必然會隨工資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如果用R代表一個勞動力的年凈收益,設T為年勞動時間,W’為單位工資或工資率,C表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年總成本,則其關系為:R=TW’-C。其中,W’是勞動力一定時期使用權的價格,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
(二)直接成本(流遷費用和生存費用)的大小
作為總收益的直接扣除,直接成本以相反方向作用于農民外出就業的凈收益和收益率。從凈收益和凈收益率的表達公式:△I=I
-Z-J,R’=((I-C)/C)×100可以看出,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外出就業成本尤其是諸如職業介紹信息費、交通費的變化,直接影響了農民外出收益和收益率的大小。成本上升對收益率的影響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通過減少凈收益絕對額(分子部分)進而降低凈收益率R';另一方面又通過增大分母量,使收益率R’相對變小。
在外出就業成本中,其各個組成部分均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直接成本I(流遷費用)主要受農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質、家庭成員狀況、原有的生活水平和消費習慣、農民工自身的社會交往閱歷和經驗、城鄉之間的空間距離及交通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直接成本II(生存費用)和機會成本J則主要受城鄉發展差距大小等因素的影響。
(三)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
在農民進城成本一定的條件下,城市發展水平愈高,它能提供的工資水平也愈高,這有利于提高農民成本收益率;而城鄉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愈大,意味著農民進城成本(直接成本II即生存費用)愈高,凈收益愈少。在其它條件一定的情況下,農民成本收益率會降低。在綜合考慮以上兩方面因素的情況下,城鄉差距對農民收益的最終影響取決于較高工資水平帶來的收益增加與消費水平提高帶來的較大成本支出兩者之間的比較。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盡管遠離河南、四川等中西部省區,但一直是吸引外來農民最集中、最多的地區,除這里經濟發展快、就業機會多外,重要原因還在于其工業化、城市化水平高,工資水平和凈收益相對較高,遠非內地能比。
除上述三方面因素以外,農民工轉移就業凈收益的大小同農民工本身的人力資本狀況、性別狀況等也存在密切聯系。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成本——收益模型的構建
為分析研究哪些因素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益以及它們以什么方向、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收益,筆者建立了一個計量經濟學模型。
(一)變量選擇和模型形式設定
根據凈收益及相關因素的性質和數量變化特點,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Pi=β0+β1Wi+β2Zi+β3Ji+β4Mi+β5Gi
模型中各變量的具體含義是:Pi表示農民工寄、帶給家人的收入以及本人借給別人和存入銀行的收入,用以反映農民工外出就業的凈收益;Wi表示農民工外出就業的貨幣工資,代表總收入(即不考慮制度和政策因素造成的福利缺失收入);Zi表示農民工外出就業的直接成本;Ji表示農民工外出就業的機會成本;Mi為0時表示男性;Mi為1時表示女性;Gi為0表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Gi為1表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二)模型估計及其檢驗
利用2004年在柳州務工的廣西農民工狀況調查獲得的有效樣本數據,借助于EViews3.1軟件,采用WLS(加權最小二乘)方法建立的模型為:
P=1871.2+0.6266×Wi-0.6073×Z-0.6051×J-235.5×M+271.5×G
(235.32)(-121.14)(-113.84) (-20.28) (81.48)
R2=0. 999998R-2=0. 999998F=14306384
DW=2.0005103
模型數據處理結果見下頁表1。
從數據處理結果看,該模型性狀況良好,順利通過各項嚴格的統計檢驗和計量經濟學檢驗:
1.各解釋變量|t|均大于2,在給定顯著水平α=0.05的情況下,全部通過檢驗。說明所選解釋變量對凈收益的影響確實是顯著的。
2.F=14306384,通過檢驗說明模型總體是顯著的。調整后的樣本決定系數R-2=0.999998,說明模型擬合優度極高。
3.自相關性檢驗。DW=2.000503。由于在n=1000,且K' =5的條件下,給定顯著水平α = 0.05。查表得DL=1.665, DU=1.802,這時有DU=1.802 <d=2.000503<(4- DU)=2.198。因此,模型不存在一階序列相關。
4.利用懷特(White)檢驗的方法進行檢驗。當F檢驗的統計量為0.305939,相伴概率為0.962797;Obs×R-squared統計量為2.556280,相伴概率為0.959055。輔助方程全部解釋變量|t|>2;用Obs×R-squared判斷,它服從自由度P=8的X2分布,給定α=0.05
的顯著水平,得臨界值X20.05o(8)=15.5073,由于Obs×R-squared
=2.556280<15.507,所以接受H0:α1=α2……=α8=0,模型隨機項誤差不存在異方差。因此,有理由認為建模成功。
四、相關因素變動對凈收益的影響分析
(一)工資收入水平及其變動對外出農民工凈收益具有重要影響
工資收入是農民工的基本收入來源,也是形成凈收益的基礎,因此,工資收入的多少直接影響著農民外出的收益額和收益率。
從模型結果分析,農民工年收入每增加100元,將使務工凈收益大約增加63元。它說明,增強農民工外出動力,增加農民收入,除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外,還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切實保護農民工權益,不斷增加農民工工資水平,杜絕、防止在我國處于強勢地位的雇主壟斷勞動力市場,惡意壓低、克扣和拖欠工人工資。
(二)各類成本均以反向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收益
成本是凈收益的扣除。在工資收入不變的條件下,成本增加意味著凈收益的減少。模型中各類成本變量的系數均為負值,表現的就是這種經濟關系。根據模型估計,如果工資收入等其它條件一定,包括辦證費等在內的務工成本(直接成本)每減少100元,農民工凈收益將增加61元左右。這說明,政府不合理的“辦證”、收費行為,在限制農民進城方面具有雙重功效,不僅直接“卡死”了一些農民的進城通道,而且通過增大農民外出成本提高了“門檻”,降低了農民收益率,減弱了農民進城的動力。
(三)機會成本對勞動力就業收益和農民工的轉移決策影響巨大
盡管機會成本與由各項支出費用構成的直接成本在性質上有很大不同,但是,在以相反方向影響農民外出就業收益和收益率這一點上,作用是相同的。根據模型判斷,來柳州就業農民的平均機會成本每提升100元,其外出凈收益就減少60元左右,蘊含的經濟意義是:同他就業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農民工家鄉經濟越落后,就業機會和掙錢愈少,他外出就業在經濟上也相對愈劃算,動力就越大。
事實上,多年以來我國農民工流動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民工潮”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落后地區流向沿海發達地區。一般而言,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愈低,農民外出務工數量也往往愈大。廣西外出務工集中的市、縣,幾乎都是經濟落后市、縣;相反,如果經濟愈發達,掙錢機會和收入愈多的地方,農民外出就業的動力也就愈小,沒有必要進城或者到外地就業。
(四)性別及文化程度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收益影響
被引入的兩個屬性變量均通過了T檢驗,說明性別及勞動力素質對外出就業收益具有很大影響。1.就性別而言,女性農民工年凈收益平均說來比男性少235元左右。這可能與性別引起勞動力的職業差異有很大關系。男性農民工多從事建筑等勞動強度大、收入相對高的職業或者崗位,女性農民工主要集中在餐飲服務等行業或者崗位,勞動強度小,工資收入也相對較低。被調查的男性農民工年均工資額為6231.4元,女性則只有5310.3元,相差近千元,因此凈收益一般也就低于男性。2.就文化程度而言,模擬結果顯示,高中及高中以上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務工人員相比,凈收益多260元左右。1000位被調查者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當年人均學習培養費用和人均工資額都明顯高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由此也可以看出,加大財政投入和農民工培訓力度,特別是注意提高女工的文化和技術素質,這對于提高外出就業整體收益、增強農民進城動力具有重要意義。
五、結論與建議
首先,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有三大類因素影響著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在三大類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經濟因素,第二位的是科技進步因素,第三位的是勞動力自身因素,廣西經濟的發展水平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增加收入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動因和目的;其次,科學技術的飛快發展和進步,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釋放出了富余勞動力,拉動了非農業經濟的發展,吸引著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排在前兩位的因素都是勞動力轉移的外生因素,只有排在第三位的勞動者素質才是影響勞動力轉移的內生因素。也就是說,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中,外生因素起主導作用,內生因素起次要作用。
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農村勞動力的順利轉移,是實現城鄉一體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國家的有效途徑。但是現階段,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還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就地轉移;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勞動力轉移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加大政府投入,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