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公眾公司普遍存在的利潤舞弊和現金舞弊現象為切入點,從制度機理和表現形式入手,研究了我國公眾公司常見的利潤舞弊和現金舞弊手段及二者的內在聯系。
一、利潤舞弊機理揭示
舞弊是全球企業所面臨的一個問題,舞弊中最常見的是財務報告舞弊。資本市場中,企業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投資者追求股東權益的最大化,二者的利益往往不一致。為了吸引更多的資金,有一個好的股票價格,漂亮而又符合經營者目的的財務報表的確可以迷惑大眾,財務報告舞弊便成為公司管理層的首選。綜觀國內外有名的財務舞弊案,利潤舞弊幾乎是財務報告舞弊的核心內容,利潤對企業太重要了,同樣也是投資者首先要參考的指標。
(一)利潤舞弊的制度機理
權責發生制是現代會計產生的主要標記,其核心是根據權責關系的實際發生時間來確認收入和費用,更加客觀地反映特定會計期間內的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是利潤會計要素產生的制度基礎。有利潤就有利潤舞弊。利潤舞弊的實施者通常是管理層,因為他們更加諳熟這種數字游戲,從大家已經爛熟于心的安然、世通舞弊案到國內臭名昭著的銀廣廈、紅光實業、科龍電器和東方電子等等,都是利潤舞弊的絕佳版本。
(二)利潤舞弊的表現方式
對利潤的舞弊造假,管理當局一般會對與它密切相關的會計賬戶——收入、應收賬款、費用、存貨和銷貨成本、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支等大做文章,最終達到實施利潤舞弊的目的。
1.收入舞弊是企業頻繁采用的一種造假手段
管理當局往往在收入的確認條件(時間和空間)上進行舞弊,即操縱收入,通過收入造假來達到利潤舞弊的目的,最終美化報表、掩飾糟糕的經營業績,欺騙投資者。一般有虛構收入、夸大收入、提前確認收入、隱瞞收入、縮小收入、推遲確認收入和混淆收入等七種表現形式。以首當其沖的虛構收入為例,通常有以下做法:(1)白條出庫,作銷售入賬。(2)對開增值稅銷售發票,通過與關聯企業或非關聯企業對開增值稅發票的形式,虛擬購銷業務,且相互給予資金支持,在回避增值稅的同時虛增收入和利潤。(3)虛開發票,確認收入。比如,2001年北大科技采取虛構合同履行的方式,虛構技術服務收入3760萬元,虛構紡織品加工收入3063萬元,虛增利潤3662萬元。
造成收入舞弊頻繁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存在多種確認收入的備選方案,且每種方案都可以在具體情況下得到合理的解釋和應用。公司的類型不同,公司的收入類別也不同,每種收入要求有特定的確認方式和報告程序。比如,經銷商與制造業公司的收入確認方式就不相同,而簽署了長期建筑合同的公司所使用的收入確認標準與小規模、分散工程獲取收入的公司也不相同。二是利用收入和應收賬款賬戶來操縱利潤相當容易。比如,虛構應收賬款,就可以擁有收入。
2.存貨和銷貨成本舞弊也是最常見的利潤舞弊手段
存貨高估會導致低估銷貨成本,高估凈利潤,既增加了利潤,又增加了資產,達到了同時美化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的目的。存貨舞弊的主要形式有虛構存貨、操縱存貨盤點、材料盤盈盤虧不轉賬、瞞報存貨毀損、違規分攤材料成本、隨意變更存貨計價方法、以物易物等。以紅光實業為例,1997年6月初股票上市發行,募集了4.1億元資金,當年年報披露虧損1.98億元、每股收益為-0.86元。當年上市、當年虧損,開中國股票市場之先河。為此,中國證監會進行了調查,并公布了調查結果:紅光公司在股票發行上市申報材料中稱1996年度盈利5000萬元。經查實,紅光公司通過虛構產品銷售、虛增產品庫存和違規賬務處理等手段,虛報利潤15700萬元,1996年實際虧損10300萬元。
3.費用舞弊常與上兩種舞弊手段組合運用
如濫用會計估計,變更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收益性支出費用轉作資本性支出和資產減值準備計提隨意等等。主要操作手段有:(1)提前、延后費用的計量確認。如將本該計入“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的支出一次性計入當期損益;一次性大額、全額計提壞賬準備和資產減值準備,來年再采取有關辦法收回,同時沖銷上年費用;縮短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或將一般折舊方法改為加速折舊法,增加折舊費用;減少無形資產的攤銷期限,從而增加攤銷費用。(2)不提、少提資產減值準備。對應收賬款、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委托貸款等發生減值時不計提壞賬或減值準備,一方面高估資產,一方面少計費用和營業外支出而虛增利潤。(3)將收益性支出資本化。將本該計入當期損益的費用進行資本化,推遲費用從利潤收益中扣減的時間,以后攤銷,從而抬高當期賬面利潤。
造成費用舞弊的原因主要是:存在多種費用計量確認的會計方法,企業選擇使用的方法越多,則舞弊實施的幾率就越大。如短期投資跌價準備的計提就有單項計提、分類計提、總額計提三種方法,企業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在本該采用單項計提方法時卻采用總額計提來抵銷一部分跌價損失。對壞賬準備的計提,企業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在應收賬款余額百分比法、賬齡分析法和銷貨百分比法中靈活運用。
二、現金舞弊機理揭示
現金流量指標和利潤指標在衡量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上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利潤用于衡量一定會計期間內企業創造的價值,現金流量用于衡量企業創造價值的真實程度。企業缺乏現金,就沒有償債能力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最終就會倒閉。在發達國家,大約80%的破產公司從會計上看屬于獲利公司,導致它們倒閉的不是由于賬面虧損,而是因為現金不足。在中國,銀廣廈、麥科特、鄭百文等虛假財務報告舞弊案件相繼曝光,使得一直不被重視的現金流量成為整個證券市場關注的熱點。但對現金舞弊的認識多限于員工貪污、挪用,現實中管理層惡意現金舞弊的手段更是令人驚嘆。
(一)現金舞弊的制度機理
收付實現制是會計確認的時間基礎之一;是直接以款項的收付為標準來確認收入和費用的。在純粹的收付實現制下,會計只確認與現金收支相關的交易和事項。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之間是一種互補關系,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確認基礎是權責發生制,現金流量表的確認基礎是收付實現制。有現金就有現金舞弊,近兩年我國公眾公司管理層舞弊呈現出現金舞弊的高發趨勢,如草原興發、長安信息,創智科技等已成為現金舞弊的新生代。
(二)現金舞弊的表現方式
任何一種舞弊行為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虛增收入勢必要增加資產,一般有虛增現金、存貨、應收賬款或固定資產等方式,而虛增現金最為便利,管理層只需要疏通銀行或偽造對賬單即可。
1.虛假現金流量
公司通過偽造與現金有關的原始單據而虛構現金,使公司保持較高的現金量,以蒙騙投資者;或者某個大股東已實際占用了企業大筆現金,財務報告期暫時歸還;或者是高現金量實際被凍結、抵押,無法動用;或者隱瞞部分業務的現金流量。2002至2004年,科龍管理層陸續采用偽造銀行收付款憑證、銀行存款賬簿記錄、對賬單、公司印章等低級手段,隱瞞資金收付,虛增利潤共計3.83億元。
2.隱瞞現金受限
顧名思義,受限現金是指用途受到限制的資金,一般指存款已質押或凍結。受限現金應在公司財務報告中加以披露,而一些公眾公司卻將這一重要信息隱瞞,致使財務報表反映的貨幣資金不真實、不完整、分類不合理,以蒙蔽投資者或掩蓋大股東占用資金的事實。
3.募集資金違規使用
公眾公司募集到的資金必須做到專款專用,有些公司在上市募集資金時虛報項目所需經費,圈到資金后,改變其用途;或者將其化整為零,秘密轉至賬外,非法使用;或者將存款質押以套取貸款,嚴重背離了募集資金專款專用的規定。
三、我國公眾公司從利潤舞弊到現金舞弊的趨勢分析
我國資本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公眾公司中,大部分企業改制不徹底,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以及高級管理層侵占公眾公司資產,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籌集資金效益低,財務舞弊盛行。根據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舞弊研究中心披露:1996-2001年間具有代表性的、已由證監會處罰的公眾公司財務舞弊案有36個,其中利潤舞弊公司17家,資產、資本金、股份數舞弊公司12家,募集資金用途舞弊公司7家,其他舞弊公司19家。這期間,利潤舞弊是我國公眾公司財務舞弊的主要類型。2005年,公眾公司自行披露會計重大差錯更正的有84家,被證監會限令整改的有38家,立案調查的有50家,其中絕大多數公司是現金舞弊。從昔日羞答答地玩弄數字游戲的利潤舞弊發展到如今赤裸裸的、毫無遮攔的現金舞弊,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赤裸裸的利益驅使
1.企業一味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
一些公眾公司由于經營業績不佳,害怕真實披露信息而導致股價下跌,擔心停牌、摘牌,擔心“圈”不到更多的資金,千方百計地在財務報告上做手腳,肆意編造虛假會計信息,導致財務舞弊丑聞不斷,這都和企業過分地、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有著直接的關系。甚至有些公司高管將公眾公司當成了“提款機”,利用現金舞弊的各種手段,千方百計地掏空企業,從利潤舞弊到現金舞弊的趨勢只能說明我國公眾公司的質量愈加低下,管理層集體道德淪喪,舞弊行為更加猖獗。
2.地方政府的政治利益最大化
由于我國特殊的經濟環境,很多上市公司由國有企業改組形成,地方政府往往將企業上市成功作為領導班子任期內的政治業績,有些企業為了達到上市的目的,在財務報表和資產評估中大做文章,以獲得證券委的審批通過,而地方政府也樂于支持,成為公司財務舞弊的“幫兇”。
3.會計師事務所利益最大化
由于一些事務所通常既為某公司進行審計,也為該企業提供咨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利益沖突。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為銀廣廈公司出具嚴重失實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銀廣廈造假披露后,中天勤受到財政部的嚴厲懲處,吊銷其執業資格。受到如此牽連,落得如此下場,剖析個中原因,恐怕都和“利益”二字是脫不了干系的。
(二)監督乏力
1.企業內部監督乏力
公司高管舞弊是造成財務舞弊的直接原因。東方電子1999年至2001年連續三年拋售公司股票以彌補營業收入的不足,形成了一個以股份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隋元伯為總指揮,證券部、財務部、營銷部分工合作的造假一條龍。在這種情況下,獨立董事和審計委員會、監事會的監督作用得不到有效的發揮,形同虛設。
2.市場外部監督乏力
目前我國企業的外部監督體系有會計監督、財政監督、稅務監督和審計監督等,但由于監督標準不一致,導致監督功能相互交叉,不能有機結合、發揮整體的監督作用。
3.注冊會計師監督乏力
每個財務舞弊案都會牽涉到為企業提供服務的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利“字當頭以及注冊會計師的素質問題,很難保證其審計獨立性,發現問題而不敢或不愿發表拒絕或保留意見,致使審計失敗屢有發生。
4.舞弊審計未得到重視
目前,世界范圍內的財務舞弊案進入高發期,國外對舞弊審計的相關研究已相當普遍。而國內不論是舞弊審計師隊伍的建設、培養以及專門組織的建立,還是舞弊審計業務的開展,均未得到高度重視,單純的財務報告公允性審計已遠不能適應當前資本市場發展的要求。
(三)會計倫理困難
會計倫理即會計職業道德原則、理論、行為準則等,影響會計倫理的主要因素有會計客觀環境和會計人員主觀行為。一方面,由于企業內部會計人員處于從屬地位,而管理層常常凌駕于內控之上,內部會計人員沒有良好的作業環境,成為舞弊的被動實施者;另一方面,會計人員本身的職業倫理道德存在問題,由于會計造假不良風氣的盛行,部分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淪喪,在利益的驅使下,故意偽造、編造、隱匿、毀損會計資料,甚至挪用、貪污公款。
(四)懲處力度不夠
財務舞弊的屢發,一個重要原因是對舞弊行為處罰力度不夠。治亂必用重典,治理財務舞弊必須要用“嚴刑竣法”。安然和世通舞弊案的曝光,催生了著名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該法案從制度入手,針對公司高管舞弊行為給出“嚴苛”的處罰。而在我國資本市場上,財務舞弊被揭露的概率很小,即使被揭露出來,被處罰的多為會計人員、審計師、會計師事務所,處罰為罰款、暫停執業、吊銷資格或刑事處罰,而對幕后操縱的高層管理者的處罰力度尚顯不夠,致使企業違法成本低廉,舞弊手段不斷推陳出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