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進黨是“亂而有序”,國民黨則“雜亂無章”。即使“馬王配”了,國民黨也未必能夠拿回執政權。
如今臺灣島內的局面,可用兩句話概括:民進黨“亂”,國民黨“爛”,就連“總統”初選都帶有各自與生俱來的特點。
民進黨四強爭雄,互不相讓
3月6日是民進黨黨內初選登記報名的第一天,現任“副總統”呂秀蓮一大早就來到中央黨部領表登記。接下來的兩天內,“行政院長”蘇貞昌、黨主席游錫堃和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前后腳完成登記,“四大天王”爭取黨內“總統”初選提名的斗爭正式拉開序幕。
蘇貞昌位居“行政院長”,坐擁龐大的行政資源。最近,蘇為累積政績爭取黨內出線動作頻頻。一是抓住民眾對“力霸案”的不滿,調動所有資源緝捕該案幕后老板王又曾,企圖借王的項上人頭染紅自己的頂戴花翎。二是宣布把“九年制義務教育”延長為“十二年義務教育”,取消小升初、初升高考試,讓所有學生按所在學區就近入學,縮小名校與普通學校的差距。三是加大投資計劃,刺激經濟,宣稱2009年島內人均GDP將由現在的1.6萬美元上沖到2萬美元。此外,蘇貞昌還與黨內最大、最有戰斗力的派系新潮流系結盟,壯大聲色。但他的“長處短處都是同一處”。首先,“行政院長”是一柄“雙刃劍”,干得好固然可以累積政績,干不好反而成為黨內外攻擊的焦點。其次,新潮流系在黨內人緣不好,與新系站在一起,等于站在其他派系的對立面。
游錫堃占據黨主席之職(現已請假,其指定的代主席蔡同榮是親游人士),掌握黨機器。黨主席掌握三項權力,一是有權制定“總統”初選提名辦法,可以選擇對本人有利的“規則”;二是掌握第七屆“立委”初選提名權,可以與黨內其他派系進行交易,換取支持;三是擁有地方黨務系統和中央黨部各主管的人事任命權,可以大量安插親信。游錫堃的弱點在于,他與陳水扁走得太近,對陳言聽計從,給人兩個印象:一是沒有魄力,最多只能充當幕僚;二是在“全民倒扁”時率領全黨無條件支持陳水扁,結果賠上了黨的形象和聲譽,聲名受累。
呂秀蓮從“副”扶“正”,要過一把“總統癮”。她的資本有三。一是畢業于哈佛大學,又在美國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據說能與美方高層搭上話。近年來又以自創的“臺獨”組織“民主太平洋聯盟”為依托,糾集南太平洋和中南美洲的十幾個小國,舉辦過一系列所謂的“民主外交”,滿足了一些臺灣人的虛榮心。二是深受“臺獨”大佬的青睞。呂是“臺獨死硬派”,頗對辜寬敏等“臺獨”大老胃口,辜稱其為“很特別的女性”。三是受惠于女權主義的興起。她是四人中惟一的女性,也是島內“地位最高的女性”。國際上女性參政運動的興起讓呂秀蓮大受鼓舞。她聲稱,連比臺灣落后的菲律賓和斯里蘭卡都有女總統,臺灣為什么不能有女領導人?但呂秀蓮的缺點首先是管不住嘴巴,經常“放炮”,黨內外名聲太差。其次呂秀蓮沒有自己的班底,缺乏核心支持群,財力也不算雄厚。
謝長廷“無官一身輕”,看似居于劣勢,實際上的民意支持度僅次于蘇貞昌。號稱“小諸葛”的謝長廷無疑是民進黨內最有思想和智謀的人。當年他與陳水扁爭取臺北市長黨內提名落敗后避走高雄,從國民黨手里奪下市長寶座并成功連任。這既為民進黨撐起一片天,也為自己打下一片基業。2006年又在民進黨最艱難的時候受命出馬競選臺北市長,在無人看好的情況下為泛綠守住基本盤并略有擴張。他又有很強的實干能力,六年高雄市長任內,治河清污,修地鐵,建觀光長廊,改善居住環境,把市政搞得有聲有色。此次北高選舉,民進黨也是靠著謝的“余蔭”保住高雄這塊地盤。謝的痛腳在于目前沒有合適的舞臺,一個政治人物如果不能經常博取媒體版面,再高的支持度也會逐漸流失。
在“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的情況下,“四大天王”登記后立即展開激烈攻擊,首戰即是“代理黨主席之爭”和“立委初選排藍民調之爭”。游錫堃不顧蘇貞昌和新潮流系的反彈聲浪,強行指定蔡同榮代理黨主席。蘇貞昌則帶領新潮流系一方面拱陳水扁任代主席,另一方面積極活動,爭取在中常會上推翻“立委初選擴大排藍民調”。謝長廷積極拉攏獨派,一方面推動“擴大排藍民調”,另一方面帶領助選組織深入基層“拔樁、固樁”,同時狠批蘇的“十二年義務教育”。呂秀蓮也利用女性優勢,積極拉攏女性企業家,頻頻進攻蘇貞昌的大本營臺北縣。
陳水扁生怕黨內初選擺不平導致泛綠分裂,急忙出手協調,但蘇、游、呂三人均高調表示無意任副手,只愿當“正頭兒”。
國民黨王馬對決,難以妥協

每逢重大選舉,國民黨都會出現分裂,深受其害。1996年,林洋港、陳履安等脫黨參選。2000年,宋楚瑜脫黨參選,導致國民黨失去執政權。隨著國民黨“總統”初選的展開,黨內由來已久的“馬王心結”益發微妙,就連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和代主席吳伯雄近日也被卷入黨內紛爭。
“馬王心結”始于2004年的黨主席之爭。連戰卸任黨主席后,國民黨內存在以政治明星馬英九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立法院長”王金平為代表的保守派,為爭主席一職,兩人結下深怨。本來人們以為馬英九在黨主席選舉中的絕對優勢已經為其爭得參選2008的門票,王金平應不再存“非分之想”。誰料世事變幻,王金平又看到了“奪權”的曙光。
首先是在“紅衫軍倒扁運動”中,馬英九優柔寡斷,傷了泛藍支持者的心,民意支持度由超過80%劇降至48%。其次是在臺北、高雄市長選舉中,馬英九太過保守,導致黨內“究責”之聲不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馬英九意外卷入“特別費案”中,一夕之間不但從“政壇圣人”云端跌落,而且很可能面臨被判處重刑而永遠失去“總統”候選人資格。
但馬英九也不是省油的燈。在司法機關公布“特別費案”調查報告當日,馬立即宣布辭去黨主席并同時宣布無論一審是否有罪,都要參選“總統”,非常巧妙地把“特別費案”操作成“政治打壓”。不但激發起了支持者的危機感,也擄獲了相當多的同情,一下子占據了上風。面對此情,王金平進退兩難。如果立即跟進宣布參選,不但會被認為是“落井下石”,而且也有分裂國民黨的嫌疑。如果不宣布參選,無疑讓馬英九出線成為既成事實。鑒此,王金平只能表示請連戰協調,希望借助連戰的手為自己解套。
目前看馬英九略處上風。首先,雖然馬已被司法機關起訴,但由于其成功操作,聲望不降反升。其次,馬英九雖辭去黨主席,但基本能靠代主席吳伯雄、秘書長吳敦義的“雙吳體制”控制黨機器,王金平如果孤注一擲脫黨參選,將失去“立委”資格和“立法院長”職位。第三,馬英九堅信,“國民黨需要馬英九”甚于“馬英九需要國民黨”,即便自己以獨立人士身份參選亦能囊括藍營選票。因此馬一直表示決不當副手。
王金平也并非絕無機會,他的盤算首先是盡量押后黨內初選的時程,如果司法機關能對馬的“特別費案”迅速做出宣判,而且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馬將徹底失去候選人資格。即便是該案在選舉之后、就任之前宣判,只要馬英九被判10年以上重刑,依據相關法律選舉也是無效的。另據媒體透露,王金平相信綠營不會就此收手,還會不斷敗壞馬的聲譽。其次,王金平認為自己代表著國民黨內的本土勢力,深獲中南部本省籍藍營民眾的支持,即使按照初選機制,也未必輸給馬英九。因此,王金平在初選問題上明確表示,如果王馬要搭配,“當然是王馬配”,不接受“馬王配”,大不了回家種田。
在“馬王之爭”不斷升級的同時,連、馬、王、吳分別會面,連戰要吳伯雄向王傳話希望由王金平出選黨主席,但王卻稱并未從吳伯雄方面聽到這個建議,反倒是吳伯雄最終強勢競選黨主席,令連戰相當不滿。對此,吳伯雄大喊冤枉,要求與連戰、王金平一起面對媒體澄清事實。一時間,國民黨內“放話風波”迷霧重重。
兩黨相比,高下立判
同樣是黨內初選,民進黨是亂而有序,國民黨是雜亂無章。
3月14日,經過陳水扁的兩次協調,民進黨“四巨頭”簽署承諾書,保證“如果未獲提名,絕不脫黨參選,也不違紀參選,而要全力輔選”。雖然沒能解決誰將出線的問題,但至少可以保證,民進黨未來只會有一組人選,不會出現兩組人馬。游錫堃辭去黨主席后,雖然各方對游指定代主席有異議,但當游指出這是黨內規定、于法有據時,其他人“服輸”。初選期間,民進黨內各職能部門均正常運作,“憲改研討會”照常進行,“黨產公投”連署并未松懈,各項運作基本未受上層人事變更的影響。
反觀國民黨,為了馬英九能出線,馬陣營居然提出要廢除“排黑條款”,被人認為“為一人廢一規”。王金平陣營則放著初選機制不用,偏要尋求連戰等大佬“協調”。這都是典型的不遵守制度、不講求公平競爭。連戰等“大佬”明明已經退休,還要介入黨內初選,讓人質疑是否想“退而不休”。既然有意讓王金平選黨主席、馬英九選“總統”,不妨開誠布公,當面告知,卻偏要先搞“密室政治”,弄得滿城風雨。國民黨龐大的黨工隊伍、智庫系統更是懶惰,一未見“反貪腐公投”連署有任何進展,二未見形成“本土論述”,三未見提出政策愿景。一句話,國民黨這家“百年老店”集中了“老人政治”、“密室文化”、“暗箱操作”、“集體怠惰”等太多黑暗和腐朽的東西。這種積重難返的“政黨特性”不破除,未來既使“馬王配”了,也未必能戰勝民進黨、拿回執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