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洪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
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教授
聯合國新秘書長潘基文已走馬上任,世人對首位來自東亞國家的這位世界大管家充滿了期待。
聯合國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要推動聯合國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一些新思維。
安全、發展和人權并行。安全問題一直是聯合國工作的“重中之重”。安理會是聯合國六大憲章機構中規模最小卻是權力最大的一個,聯合國每年的維和費用是正常預算的幾倍。“發展是硬道理”,世界上的許多不安全就是由欠發展引起的。同時,人權的價值越來越突出,因為安全首先是人的安全,發展最后也是為了人。近年來,聯合國在傳統的維持和平的基礎上加強了“建設和平”,出臺了“全球反恐戰略”,成立了人權理事會并提出“保護責任”的概念,確立并開始落實“千年發展目標”。聯合國應強調安全、發展和人權三者之間的相關性,關鍵是通過發展實現安全這一硬價值和人權這一軟價值。
政治改革與行政改革并舉。以增加安理會席位和修改憲章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改革涉及權力、利益的分配和觀念、秩序的重構,因此分歧較大,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而以提高效率、實現廉潔為目標的行政改革則因為觸及既得利益,難度也不小。然而,改革是“人心所向”,也是聯合國的惟一出路。當務之急是一方面要盡快確定安理會改革的原則和框架,另一方面加快聯合國的機構改革。從長遠看,人權理事會應提升為憲章機構,取代名存實亡的托管理事會。
主權和人權并重。這涉及聯合國為誰服務、對誰負責的問題:是主權國家,還是各國人民?《聯合國憲章》的第一句話是“我聯合國人民團結起來追求更美好的世界”。冷戰結束以bx/7K+0W9l0j7F4s6maNwOiMAKSfo+8CX+wPAE3WCFk=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圍繞“主權高于人權”還是“人權高于主權”爭論不休。事實上,在國際社會,主權涉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人權關乎公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人權至上體現的是一種目標和價值,而主權平等則是國際關系中的一種游戲規則,在制度上表現為聯合國大會的一國一票。聯合國應堅持主權平等的原則,同時追求人權目標的實現。
推行新多邊主義。聯合國是多邊主義的象征、代表和體現。安南卸任前在總結其10年工作時提出了五大原則,其精神就是多邊主義。以國家間關系為中心的舊多邊主義在全球化時代日益顯示出局限性。作為最廣泛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聯合國應及時地把其他國際組織、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等新興力量整合進來,建立適當的利益表達機制,共同致力于全球治理。
倡導全球治理的理念。很難想像一個沒有聯合國的世界是什么樣子,但聯合國不是萬能的。全球治理的理念意味著聯合國要聯合世界公民社會的智慧、力量和責任,共同應對治理國際社會面臨的貧窮、疾病、災害、污染、教育、犯罪等全球問題的挑戰。全球治理要求多種行為體通過談判和協商等方式,制訂并監督執行國際行為準則,共同承擔解決全球問題的任務。
建設聯合國文化。新秘書長提出要把建設聯合國的工作文化作為其機構內部工作的三大重點之一。從全球治理的角度看,聯合國文化不應是某一個或某一類國家的文化,而是一種世界公民文化。聯合國的原則、規范、程序、組織形式和運作方式都要體現這樣一種文化。
加強能力建設。聯合國的貢獻和成就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認,聯合國依然在許多安全問題上無能為力、在很多發展問題上力不從心、在諸多人權問題上吃力不討好。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聯合國系統機構龐大而建設能力不足。因此,提高聯合國機構的行政和執行能力、加強聯合國組織與主權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的協調和溝通能力、改進聯合國系統的管理和監督能力,從而全面提升聯合國的全球治理能力,應成為聯合國的一項重要任務。
重塑聯合國威信。美國繞開聯合國發動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帶來的“外傷”、聯合國機構的腐敗和低效現象造成的“內傷”,使聯合國的威信受到嚴重損害。因此,聯合國面臨的任務是改善聯合國機構的管理和效率,重樹各國對聯合國的信心,重振聯合國在國際社會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