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帆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博士
人們對晚清對外關系觀察的視角,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權力和利益的層次,事實上,中西制度之差別,曾經導致中國傳統外交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巨大危機。國內祭孔和祭祀祖先的禮儀以及朝貢體制之下的三拜九叩之禮儀均是中西交流的障礙。禮儀是中國傳統社會立人、立國之本,也是國人最后的心理防線。此防線一破,傳統體制可謂土崩瓦解。
起源于天主教在華傳教問題的中國禮儀之爭,因其持續時間之長(從1643年直到1939年),影響之大,而超過了天主教傳教史上的“印度禮儀之爭”,“非洲禮儀之爭”和“神道禮儀之爭”。
事情的緣由,是因為受葡萄牙控制的耶穌會與受西班牙控制的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會士,在如何對待中國祭祀(孔子和祖先)的問題上發生了爭論。前者主張用寬容的手法對待中國教徒的祭祀行為,比如利瑪竇即穿儒袍,行儒禮。而后者則認為中國教徒一旦信教,就不能祭祀孔子和祖先,他們認為中國的這種祭祀是異教行為。
傳教的禮儀之爭持續了300年時間,而國家層面的禮儀之爭則更凸顯雙方劍拔弩張的緊張態勢。為打開中國大門,英國人于1793派馬噶爾尼勛爵造訪中國,乾隆以其為貢使,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該使團。馬噶爾尼為達到目的,屈從了中國的覲見皇帝的禮儀,盡管雙方的最后記載有出入:英國人說他們只是免冠、鞠躬、曲一腿,但中國的記載是他們行了三拜九叩之大禮。行了禮并不意味著英國人的目的就達到了,乾隆以中國地大物博為由,拒絕了通商的請求,還饋贈了對方更多的禮物以示皇恩浩蕩。
1816年,剛剛結束拿破侖戰爭的英國,再次把目光對準了東方帝國,派出阿美士德使團訪華。阿美士德是個性格極為孤傲的使臣,忍受了船上懸掛“貢使”旗號的安排,但對于清朝理藩院提出的要使團行三跪九拜之禮的要求,他予以堅決拒絕。中國接待官員以為可以用一些小的伎倆能夠促使其跪拜:首先是連夜從天津趕往北京,中途不休息,以此瓦解使團的士氣;其次,準備在圓明園覲見時將阿美士德生生按到地上跪拜。
怎奈阿美士德是個十足的頑固分子,正好跑累了,于是宣稱腿都抬不起來了。第二天早上,他拒絕去朝拜端坐龍床之上的嘉慶帝。嘉慶帝怒發沖冠,當天即發表譴責文書,宣布英使“竟系無福承受天朝恩賚”,著即返回,退回貢品!可能覺得有些過分了,嘉慶帝在48小時之內有些反悔,就派人送白玉如意,翡翠玉朝球,大荷包和小荷包“賞給”英國國王,又派人趕到通州,賞收英國部分“貢品”,其中包括地圖四張,英國王妃像五張,山水人物畫95張。
備受羞辱的阿美士德在返回途中一路上叫囂要和中國開戰,并在非洲海濱的一個小島上見到了正被關押的拿破侖,后者大笑曰:如果他是英國人,就不會理會中國的挑釁,只要給中國官員一些銀子,通商的目的就可以達到。他并且反問英國人,如果英國覲見國王是吻屁股,那么他們是否要中國皇帝脫褲子呢?接著,拿破侖把他深邃的目光投向東方,說下了千古名句:中國是一頭睡獅,一旦醒來,它將震驚世界!(此事見法國著名學者佩雷菲特在《停滯的帝國》一書中的記載)。
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打擊,清廷終于同意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開始時,清廷以同治帝年幼未主政為由,百般拒絕外國公使覲見皇帝,直到1873年6月,18歲的同治皇帝親政,英、法、美、俄、德五國公使發動了要求覲見之攻勢。經過一番交涉,清廷讓步,但仍然堅持在接見蒙古王公的紫光閣行禮,只是按西方鞠躬禮執行。此為紫光閣時代。
此后,皇帝還是不愿意見公使。1890年,光緒親政的次年,薛福成和李鴻章等看到中國封閉如是,嚴重阻礙邦交,于是聯合推動恢復覲見。不久總理衙門恢復“定期覲見”,并著手規劃安排使團每年正月集體入宮覲見。1891年5月5日,俄、美、英、法、德、日等十國駐京使館館長在紫光閣覲見皇帝,自此外使覲見之儀式發展為中國外交慣例。為使外人不產生反感,覲見地點也多次變更,從紫光閣到承光殿、文華殿、乾清宮,甚至養心殿。而且使團團長可以直接呈遞國書于帝座之前。
1898年4月德國亨利親王訪華,得以乘轎入皇城,并得慈禧賜座。而戊戌變法時光緒帝更是同意以西方體制改革中國外交禮儀。
中西外交禮儀之爭是中國人挽回最后面子的努力,伴隨著帝國的崩潰,禮儀逐漸進入了西化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