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偵查、起訴、審判是刑事訴訟的三大環節,起訴前承偵查,后啟審判,在刑事訴訟中起著不可忽視的樞紐作用,所以要構筑公訴案件質量保障機制。在起訴環節構筑案件質量保障機制,應建立三個機制:受案前的引導偵查取證機制、受案后審查起訴機制和結案后監督引導考評機制。
關鍵詞:公訴案件質量保障機制檢察機關
在整個刑事訴訟的全過程中,偵查、起訴、審判是主要的三大環節,每個環節的工作質量都對刑事案件質量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起訴前承偵查,后啟審判,在刑事訴訟中處在不可忽視的樞紐轉承的關鍵地位,其工作質量的好壞對保證刑事案件的質量顯得尤為重要。由于影響案件質量的因素很多,可以概括為軟件、硬件兩大方面,軟件方面又包括執法隊伍素質和案件質量管理,硬件方面則包括辦案條件、科技裝備等,所以,本文側重研究在起訴環節的案件質量管理方面的有關問題。
筆者認為,在起訴環節構筑案件質量保障機制應當建立三個機制,即:受案前的引導偵查取證機制、受案后的審查起訴機制、結案后的監督引導考評機制。
一、受案前的引導偵查取證機制
在受理案件前,起訴引導偵查可以采取以下幾項措施:
(一)與偵查部門統一《刑事案件基本證據標準》
《刑訴法》對偵查、起訴、審判三環節的證據標準要求是統一的,即“證據確實、充分”。但近年來的理論研究成果,并結合司法現狀,訴訟法專家就證明標準問題提出了“證明標準的層次性”理論,根據訴訟階段和訴訟任務不同,對立案、偵查終結、起訴、有罪判決規定了層層遞進的證明標準。這樣,造成在司法實踐上各部門相應地對各環節的證據標準掌握不一。加之偵查機關往往以立案多少衡量工作成績,單純地追求破案,對下步訴訟環節及案件的最終結果考慮不多,在取證方面只要能達到逮捕的條件就萬事大吉。而起訴部門以起訴率、有罪判決率作為工作標準,對證據要求往往比逮捕條件要高。因此,在工作實踐中往往會因證據標準掌握不一而導致退補案件增多,影響訴訟效率,甚至有時偵查部門與起訴部門相互推諉,存在分歧,造成案件質量下降。針對這一情況,統一偵查、公訴部門的執法標準(最起碼是案件基本標準)十分必要。實踐中,公、檢兩家可以聯合制定《刑事案件基本證據標準》,詳細規定七種法定證據的標準,明確證明犯罪主體、客觀方面、主觀方面的證據所要達到的標準,以及法定量刑情節方面的證據要求,并對一些常發的案件如故意傷害、盜竊、貪污、受賄等均作出詳細具體的證據要求。這樣,偵訴部門統一了思想,在證據的數量及質量上均有基本的標尺,偵查部門在偵查過程中能夠自覺嚴格按照此《標準》規定收集完善證據,既提高了案件質量,降低了退補率,又避免了在審查起訴環節偵訴兩部門因認識不一而造成扯皮分歧,從“辦案源頭”來保障案件質量。
(二)實行提前介入制度
提前介入制度是引導偵查取證機制的主要內容,可以有效防止關鍵證據因時過境遷無法收集、貽誤戰機的現象。介入偵查、預審環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明確介入目的。提前介入取證總的目的是:提高移送起訴案件質量進而提高公訴案件質量以及對偵查活動合法化的監督。介入、引導工作的準確定位就是為出庭公訴準備充分而有效的證據而非指揮偵查。應以公訴標準引導案件證據體系的構建,使偵查取證工作終結時,達到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沒有遺漏罪行,符合公訴證明標準的要求。二是要明確介入案件的范圍。介入應量力量需而行,應有重點、有針對性地介入,以體現打擊重點,避免牽涉過多的精力。根據司法實踐,提前介入可以主要適用于發生在本轄區內重大、疑難、復雜的案件,在當地影響較大的案件,新罪名案件,起訴部門與偵查部門分歧較大的案件,一次退補后的案件以及其它認為有必要介入引導的案件。三是要明確介入引導的原則。偵查和公訴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業務,提前介入只能是引導,而不是指揮、指導,更不是領導。四是要明確介入的程序要求。以上幾類案件在案發后,要求偵查部門以書面形式及時向公訴部門通知介入,公訴部門記錄在案,指定專人介入偵查,參加案件預審的案件分析會,所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形成書面材料,待案件到起訴環節進行對照審查。五是要明確介入責任。實行誰介入誰承辦,以利于提高效率和保證質量。落實介入責任制,可以根據本轄區內刑偵部門責任區的設置情況,固定承包介入責任人,接到公安機關發案通知后,承包介入的干警按轄區責任分工及時到位,參加案件討論,了解情況,就證據收集提出積極的建議。六是要主動介入批捕環節。介入批捕環節可以實行個案“結對子”,起訴干警與批捕干警結成辦案“對子”,批捕部門每一位干警受理承辦的批捕案件,都有相應的起訴干警去提前熟悉案件,了解證據情況。同時,將批捕部門的補充偵查意見書復印保存,以便在案件移送審查起訴時對照使用。
(三)用好不訴權,保證引導偵查取證效果
要把依法引導與不訴權的行使緊密結合起來,對于偵查機關沒有按照引導偵查取證的要求收集、完善證據,導致不符合法定起訴條件的案件,就要堅決依法適用不起訴權,并要說明不訴的理由,促使偵查機關接受監督,樹立證據意識,提高案件質量。
二、受案后的審查起訴機制
(一)把好案件受理關
受理把關不嚴,會造成有些缺少基本證據的案件在受理后又予退補甚至時過境遷難以取證的現象。實踐證明,堅持“四要素”審查法,是把好受理關的有效方法。一是審查“地”,即指地域管轄上,案件是否屬于本地區管轄。二是審查“人”,即犯罪嫌疑人是否在押,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年齡屬于邊緣年齡的,是否有年齡證明,特殊主體犯罪的是否具有特殊的身份證明;三是審查“物”,即案件當中的有關物證是否移送,不便移送的是否有照片或者物品清單以及其他能夠說明保管或處理情況的證明;涉案贓款贓物是否退還受害人,應當追繳的是否追繳,有無書面證明;四是審查“鑒定”,即傷情鑒定、尸檢報告、作價證明、審計鑒定等鑒定結論。如果基本要素具備,就根據個案性質對必須具備的證據種類進行重點審查。比如非法拘禁案件必須審查拘禁時間場所情況,失火案件必須審查造成損失的情況,合同詐騙案件必須審查合同文書情況等等。特別是對批捕環節審查時制定的補充證據意見書上的證據,作為重點審查。審查后,認為缺少相關證據的,可以要求偵查部門限期補充或者補齊后再予移送,這樣可以減少退補次數和審查起訴的時間,提高辦案效率。
(二)搞好五梯次審查
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及難易程度,分別采用個人審查、科(處)集體審查、偵查、批捕部門人員參與審查、對抗審查、檢委會審查多層次梯級審查方式,層層把關,確保案件質量。一是由個人進行審查。根據《人民檢察院起訴部門審查證據規程》,結合個案證據標準,對實體事實和程序事實、證據證明力進行審查。二是由科(處)集體審查。科(處)集體審查的范圍主要是個人審查后,認為事實和證據存在疑問,難以確定,需要集體研究的案件。科(處)審查的形式主要是利用星期一例會進行審查。堅持每星期一召開全科(處)人員會議,逐人匯報上周所辦案件的進展情況,除主訴官獨立行使的職權范圍事宜之外,就案件的定性、事實、證據情況提出有關意見和建議,最后綜合大家意見擬定解決辦法和方案。三是邀請偵、捕部門人員參與審查。主要針對通過以上兩種形式尚不能解決,并且存在較大分歧的案件,召集偵、捕部門人員參加,傾聽辦案人員意見,澄清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問題。對于需要退補的案件,當場將問題找準找全,詳細寫好退補提綱,既保證了退補質量,又消除了偵查人員的抵觸情緒。四是對抗審查。主要針對偵、捕、訴三方意見分歧較大的重特大疑難案件,由起訴科干警分成“訴辯”兩方,就事實、證據、定性等問題展開對抗辯論,充分展示有罪證據和無罪證據,提前預測辯論焦點,擬定答辯提綱,如果訴方認為起訴理由不足或者事實情節等方面存在問題的,即可建議提交檢委會決定是否起訴或不訴。五是檢委會審查。通過前四種審查方式認為不符合起訴條件,或者認為起訴事實有重大變更的案件,提交檢委會審查把關,決定是否起訴或不起訴。
(三)落實公訴案件首辦責任制
落實首辦責任制,就要從案件的受理、審查、退補、提審、起訴、開庭到歸檔全部納入規范化管理上來,實行個案跟蹤監督。要制定公訴部門的首辦責任制跟蹤監督欄,公布所辦案件的受理時間、起訴時間、退補時間、判決時間、內容等情況。同時還可以利用內部網站把所辦每案的案號、案由、受理時間、退補時間、重報時間、提起公訴時間、判決時間、審查報告、起訴書、出庭方案、答辯提綱和判決書全部輸入微機,共享給科處長、主管檢察長,主管檢察長、科長通過微機對訴訟流程實行全程監督,有效地避免訴訟超期,增強透明度和辦案責任心,以保證辦案質量。
(四)退補案件跟蹤監督制度
一是對退回補充偵查的案件明確提出退補理由,詳細列舉退補提綱,指定承辦人員定期了解補充偵查的情況,對補充偵查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提出指導性意見,必要時協助偵查機關搞好補充偵查工作,以求最佳補查效果。對于退補后偵查機關補查不力或不予補查的,及時發出糾正意見,督促偵查機關及時、全面收集證據。二是對退補案件進行月通報。對退回補充偵查的案件,承辦人對該案退補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并在決定退回補充偵查10日內形成書面材料。每月聯合偵查機關對一月來的退補案件情況進行綜合分析通報,必要時對個案進行分析通報。
(五)注重偵查人員出庭作證
為了既取得實效,又不增加偵查部門的工作負擔,應嚴格界定偵查人員出庭作XqdVyubmmzALfYU2YMMSNA==證的幾種情形。具體有:案件重大復雜,被告人拒不認罪的;根據案情和訴訟情況,被告人有以偵查人員刑訊逼供為由而翻供可能的;偵查部門通過偵查圈套偵破的案件;需要用視聽資料的出示來揭示犯罪關鍵情節的;在采取強制措施上因情況緊急而事后補辦法律審批手續的;需要證明一些涉及投案自首、既遂、未遂、抓獲情況等關鍵情節的。在實際操作程序上,可以采取下發《出庭作證建議書》的形式。起訴部門在審查起訴完畢后,向法院提起公訴時,在證人名單中詳細列出擬出庭作證的偵查人員的情況,以便法院通知。同時,給偵查部門下發《出庭作證建議書》,送達偵查部門簽收,提前作好準備。這樣,既依照法定程序便于法院通知,又能保證偵查人員按時出庭。
三、結案后監督引導考評機制
(一)偵查失誤通報制度
針對偵查部門不采納起訴部門意見等原因使案件流失問題,要進行事后監督,實行偵查失誤通報制度。公訴人員在審查起訴中發現偵查人員在辦案中存在偵查失誤,經確認后,應制作《偵查失誤通知書》送達案件承辦人及其主管領導。對于偵查失誤的案件,由偵訴雙方進行通報,通報包括以下內容:(1)案件的基本情況;(2)偵查失誤的情況及原因;(3)應吸取的教訓。由于偵查失誤造成惡劣影響的偵查人員,有關部門應對其進行黨政紀處理,并將處理情況及時通報檢察機關。
(二)無罪判決、撤訴、撤回抗訴通報制度
對這“三類”案件,承辦人應認真總結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在法院作出無罪判決5日內、決定撤回抗訴和撤回起訴10日內形成書面分析材料,總結原因、教訓,交科務會進行討論、審核,以杜絕同類失誤的發生。
(三)存疑不訴跟蹤監督制度
“一卡二書一通報”制度是防止存疑不起訴案件流失的有效方法。即審查起訴部門對存疑不起訴案件在向公安機關送達《補充偵查意見書》的同時,附一份《存疑不起訴案件跟蹤卡》一并送達,同時在適當時候予以通報,并對補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適時發出《檢察建議書》,以便有效地監督公安機關對案件的補查活動。其中,完善《檢察建議書》是推行該制度的前提,《補充偵查意見書》是落實的關鍵,實行監督登記,一案一卡(《存疑不起訴案件跟蹤卡》),責任到人,全程監督,是該制度的有效保證,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適時通報制度又是該體系的保障措施。通過“一卡二書一通報”的綜合運用,不僅能從微觀上及時把握案件的流程與走向,還能從宏觀上有效提高存疑不起訴案件的證據完善力度,切實防止案件的流失。
(四)實行“三評”制度
實行“總結評、互評、跟庭評”的三評制度,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消除案件質量“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