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刑法修正案(六)》第10條的適用應解決罪名的確認,要注意分清本罪與相關行為的界限,對本罪的既遂標準及與相關犯罪的競合問題也應予以明確。
關鍵詞:刑法修正案 詐騙犯罪 貸款糾紛
2006年6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以下簡稱《修正案(六)》)第10條規定了一個新的犯罪,即第175條之一:“以欺騙手段取得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等,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特別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并明確單位也可以構成這一犯罪:“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但由于相應的司法解釋尚未出臺,司法機關在適用本條文時,迫切需要解決一些問題,本文即對此予以探討。
一、本罪的罪名
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尚未確定本條文的罪名,因此,確定本罪罪名是司法機關面臨的首要問題。
一般認為,罪名確定的根據是刑法基本罪狀。[1]但本罪的基本罪狀表述過于繁瑣,考慮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罪名的基本模式,“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和“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可不在罪名中出現,那么,本罪是否可以概括為“以欺騙手段取得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罪”呢?應當承認,這一罪名能完整的反映本罪的罪狀和犯罪構成,但從漢語語法角度分析,略顯繁瑣。《現代漢語詞典》對“騙取”的解釋是:用欺騙手段取得,正好契合本罪的罪狀,因此,從詞語的本意出發,“騙取”更為合適。除此之外,另外一個原因在于本罪的罪狀中有“取得”一詞,將其簡化為“取”并不失其本意。因此,筆者建議將刑法第175條之一的罪名概括為騙取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罪。
二、本罪與相關行為的界限
(一)本罪與相關詐騙犯罪的界限
刑法規定了貸款詐騙罪、票據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和詐騙罪,[2]但這些詐騙犯罪均需要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而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行為人的這一主觀目的非常困難。由于主客觀相一致原則的要求,在面對表面上是詐騙行為,但很難認定其“非法占有”目的的行為時,刑法顯得束手無策,為此,《修正案(六)》規定了騙取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罪,它將防范金融風險的防線前置,起到了堵截的作用,也即無論行為人的主觀方面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只要其通過欺騙手段獲得了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和保函,即有可能構成本罪。因此,本罪與相關詐騙罪的主要區別即在于其主觀目的的不同:本罪不需要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相關詐騙罪則需要這一主觀要件。
除此之外,在票據、信用證和保函的性質也不同。本罪中的票據、信用證和保函,均為真實的,其違法之處在于銀行被行為人提供的虛假材料迷惑,在不具備簽發票據、發放信用證和開具保函的條件下簽發了票據、發放了信用證和開具了保函。而在相應的詐騙罪中,票據、信用證和保函均為虛假的,或者是偽造的,或者是變造的,或者是作廢的,或者是冒用他人的等。
第三,票據、信用證和保函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樣。在本罪中,票據、信用證和保函是行為人的犯罪對象,是行為人意圖獲取的,而在相關詐騙罪中,票據、信用證和保函一般是行為人的犯罪工具。
因此,對行為人通過欺騙手段獲取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和保函,只要能夠證明其主觀目的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即構成相應的詐騙罪,如果不能證明,則有可能構成本罪。
?。ǘ┍咀锱c貸款糾紛的界限
并不是所有的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欺騙手段獲得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和保函的行為都構成本罪,在司法實踐中,有一些行為僅僅是貸款糾紛。
中國人民銀行于1996年頒布的《貸款通則》對貸款的條件、流程、管理、法律責任等進行了詳細規定。在貸款時,借款人應當填寫《借款申請書》并提供以下資料:一、借款人及保證人基本情況;二、財政部門或會計(審計)事務所核準的上年度財務報告,以及申請借款前一期的財務報告;三、原有不合理占用的貸款的糾正情況;四、抵押物、質物清單和有處分權人的同意抵押、質押的證明及保證人擬同意保證的有關證明文件;五、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報告;六、貸款人認為需要提供的其他有關資料。
《貸款通則》第71條規定:借款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由貸款人對其部分或全部貸款加收利息;情節特別嚴重的,由貸款人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貸款,并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貸款:一、不按借款合同規定用途使用貸款的。二、用貸款進行股本權益性投資的。三、用貸款在有價證券、期貨等方面從事投機經營的。四、未依法取得經營房地產資格的借款人用貸款經營房地產業務的;依法取得經營房地產資格的借款人,用貸款從事房地產投機的。五、不按借款合同規定清償貸款本息的。六、套取借款相互借貸牟取非法收入的。第72條規定:借款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由貸款人責令改正。情節特別嚴重或逾期不改正的,由貸款人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貸款,并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貸款:一、向貸款人提供虛假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等資料的;二、不如實向貸款人提供所有開戶行、帳號及存貸款余額等資料的;三、拒絕接受貸款人對其使用信貸資金情況和有關生產經營、財務活動監督的。
綜合上述規定,筆者認為,在貸款時所提交的資料中,資產負債表、損益表、開戶行、帳號及存貸款余額如果是虛假的、不真實的,不構成本罪,僅僅是貸款糾紛,通過民事途徑予以解決。《貸款通則》第71條就貸款的用途進行了限制,所列行為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是投機行為,因為它對金融安全可能造成的巨大風險,所以,《貸款通則》予以了明確規定,因此,如果行為人在申報貸款時虛構貸款用途,將貸款用于《貸款通則》第71條第1、2、3、4和6項規定的范疇,構成本罪,[3]如果將貸款沒有按照借款合同規定的用途使用貸款,但并沒有用于投機,則不構成本罪,僅是貸款糾紛。
另外,根據貸款中的常見情形,實施如下方式,騙取銀行貸款的,也可能構成本罪:一是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二是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三是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四是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蛘叱龅盅何飪r值重復擔保。
三、如何理解“重大損失”和“嚴重情節”
根據《修正案(六)》的規定,要構成本罪,必須具備“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這一要件,也即本罪屬于結果犯。
(一)“重大損失”的確定
與本罪相關的犯罪,主要有《刑法》第175條規定的高利轉貸罪,(因為《修正案(六)》將本罪規定為第175條之一)、第186條規定的違法發放貸款罪和第188條規定的非法出具金融票證罪(因為這兩個犯罪是銀行工作人員在處理貸款、信用證、票據、保函時涉嫌的犯罪,可以視為本罪的對行犯)。相應的詐騙罪因為需要證明其主觀目的,與本罪相差甚遠,不應予以考慮。筆者認為,本罪與《刑法》第175條規定的高利轉貸罪并無太多聯系(騙取貸款罪與高利轉貸罪的區別在于主觀方面),因此,筆者不以高利轉貸罪為依據確定本罪的構成要件。
筆者主張以后兩者確定本罪的“重大損失”,其中,騙取貸款罪的以《刑法》第186的規定為依據,騙取信用證、票據承兌、保函罪的以刑法第188條的規定為依據。根據2001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規定,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工作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向關系人以外的其他人發放貸款,造成50—100萬元以上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造成重大損失”;造成300—500萬元以上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造成特別重大損失”。對單位實施的上述犯罪的數額標準,可按個人實施上述犯罪的數額標準2至4倍掌握。[4]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第36條,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違反規定,為他人出具信用證或者其他保函、票據、存單、資信證明,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追訴:1.個人違反規定為他人出具金融票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2.單位違反規定為他人出具金融票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30萬元以上的。[5]本罪的構成要件是“造成較大損失”和“造成重大損失”,但《規定》只明確了前者的標準,沒有明確后者的標準,另外,本罪是“較大損失”和“重大損失”,而騙取貸款罪則是“重大損失”和“特別重大損失”,兩者并不完全一致。筆者認為,根據違法發放貸款罪的標準,可以確定50萬是非法出具金融票證罪“重大損失”的標準。
綜上,筆者認為,騙取貸款罪的“重大損失”標準是50—100萬元以上損失,“特別重大損失”標準是300—500萬元以上損失。單位實施的,以上述數額的2至4倍掌握。騙取信用證、票據承兌、保函罪的“重大損失”標準是10萬元,“特別重大損失”標準是50萬元,單位實施的,以上述數額的2至4倍掌握。
(二)“嚴重情節”的確定
要構成本罪,除了“重大損失”外,如果有“其他嚴重情節”,也可以構成,在這一犯罪構成要件下,除了給銀行等金融機構造成經濟損失以體現其社會危害性外,筆者認為,如果有下列情形,可視為“其他嚴重情節”,應當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第一,騙取的數額較大的。這一數額應當也由最高人民法院來確定,在司法解釋出臺之前,最好以“重大經濟損失”為由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第二,實施多次騙取的。這一次數可以限制為3次。
第三,因相同行為已受到相關機構行政處罰。
第四,因相同行為已被銀行等金融機構停止支付尚未使用的貸款,并提前收回貸款。
第五,造成惡劣影響的。如導致金融機構信譽在國際市場上產生了負面影響。
四、認定本罪的常見問題
?。ㄒ唬┍咀锏募人鞓藴?br/> 如前所述,本罪屬于結果犯,從本罪的罪狀分析,本罪的構成不僅要求行為人采取欺騙手段取得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而且要求行為人的上述騙取行為“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
因此,本罪既遂的標準應當以行為人采取欺騙手段取得了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為標志。如果行為人以欺詐手段取得了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等,但在規定的期限內已經還款完畢,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沒有造成損失,則不構成本罪。
除此之外,本罪還規定有“其他嚴重情節”為構成要件。對于行為人的騙取行為雖然沒有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但其行為本身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如前述的數額較大、多次實施等,也應當以犯罪論處。在這種情況下,本罪的既遂應以行為人采取欺騙手段取得了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和保函為標志。
?。ǘ┍咀锱c違法發放貸款罪、非法出具金融票證罪的競合
《修正案(六)》第13條將《刑法》第186條第1款、第2款修改為:“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發放貸款,數額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造成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并規定“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向關系人發放貸款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薄缎拚福返?5條將《刑法》第188條第1款修改為:“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違反規定,為他人出具信用證或者其他保函、票據、存單、資信證明,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辈⒁幎ǎ骸皢挝环盖翱钭锏?,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鼻罢咭幎诉`法發放貸款罪,[6]后者規定了非法出具金融票證罪。筆者以貸款為例予以論述。
銀行因貸款造成的損失既有可能是因為借款人的欺騙行為,也有可能是因為銀行工作人員的行為,在司法實踐中,損失往往是由于兩個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借款人虛構了材料向銀行申請貸款,而銀行工作人員違反了《貸款通則》等相關規定,沒有經過仔細審核即發放了貸款,由此造成重大損失。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借款人構成了騙取貸款罪,銀行工作人員構成了違法發放貸款罪,兩者并不構成共同犯罪,因為雙方并不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這屬于復雜因果關系中的多因一果。
具體到本罪而言,銀行工作人員是否違反國家規定發放貸款,對以欺騙手段獲得銀行貸款的行為人構成本罪并無多大影響,但考慮到銀行工作人員的行為,對其量刑時可適當考慮從輕。同理,對銀行工作人員構成違法發放貸款罪也應如此處理,
如此方能體現罪刑均衡原則。
注釋:
[1]劉艷紅:《罪名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頁。
[2]利用變造的、偽造的保函進行詐騙,因為刑法沒有單獨規定保函詐騙罪,應當認定為詐騙罪。
[3]行為人實施第六項規定的行為,如果主觀方面符合“轉貸牟利”,則構成刑法第175條規定的高利轉貸罪。
?。郏矗荼咀镆驯弧缎谭ㄐ拚福返?3條修改,標準也由“造成重大損失”改為“數額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損失”,在新的標準出臺前,《紀要》確定的標準仍然可以參照適用。
[5]本罪已被《刑法修正案(六)》第15條修改,標準也由“造成較大損失”改為“情節嚴重”,在新的解釋出臺前,《規定》確定的標準仍然可以參照適用。
?。郏叮荨缎谭ā返?86條規定了兩個罪名:違法向關系人發放貸款罪和違法發放貸款罪,從《修正案(六)》第13條的表述看,已經將兩個罪名整合為一個,即違法發放貸款罪。
*華東政法學院法學博士[200042]
**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檢察院研究室主任[20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