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公務腐敗和商業腐敗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把手”犯罪同時牽扯出周圍一幫人犯罪。在這里,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類腐敗是圈中人互相庇護機制的形成,這種相互依賴共同做事的威力顯然不僅僅是由于個人的能力。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群居和交往是人的社會屬性。“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志同道合者聚集一起,怡情山水、娛樂休閑、溝通學術、交流思想、分享靈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脾性、趣味相投的人聚攏在一起,形成一個小圈子是一種自然現象,也可說這種現象中外一脈,古今相通,存在于各業,如創作筆會、商業伙伴、政治盟友等。小圈子之所以普遍而自然地存在,是因為交往密切的圈中人旨趣相近味覺相同,更容易互知底細;信息的不透明與不對稱,能使圈中人降低交往成本;與注重眼前利益的松散群體相比,封閉的小圈子更具安全性與可靠性。
如果是旨趣相近的松散群體,由于它是封閉的組織形態,與他人利益無害,對其每每只作道德范疇上的評價,一個讀書會若沒有因朗讀聲影響到他人休息只會得到“勤于求知”的稱贊,一個不存私益的慈善機構忱于募集社會捐助也會得到“熱心公益”的美譽。如果是緊密的利益群體,由于其攫取利益的目的性必然是外向型的,這種群體的組織形態可以集中資源優勢,明顯優位于單兵作戰。如果它以建設為目的,可以造福于社會;如果以破壞為業,進行攫取權力、非法運營,必然會攪亂正常的吏治秩序和市場競爭。以私益匯合的小圈子不但會遭致公眾地譴責,還會被正確政治所否定或被行業規則所禁止。一把手左右下的政治小圈子逃避民眾的監督,集體攫取資源,搞內部分配,自然要被制度所排斥;如果一個商業群體惡意共謀哄抬物價,牟取暴利,理所當然地要被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規制。
要警惕官僚機構中“一把手”演變成為圈子中心。喜好搞圈子的一把手往往以小圈子利益最大化為目的,他的政治思維和決策慣性往往是這樣的,首先,做一件事情對我有什么好處、對我的圈中人有什么好處,最后才是對我們的社會有什么好處。這種順序如果顛倒過來該有多好,可遺憾的是卻鮮有相反。小圈子所形成的勢力范圍是分肥式的,彼此遵循潛規則私下活動頻繁,非常注重短期利益,很難為廣大民眾的長遠利益繪制出未雨綢繆的遠景。政治的正當性在于公共利益,制定的政策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而不在于小圈子的私利。當私利與公益產生沖突時,小圈子常常棄公益于不顧,以自己撈取利益為先而置老百姓利益于腦后。在這種內心思維支配下圈中人群體語言與實際行動往往表里不一,甚至欺世盜名,也極易滋生腐敗。
腐敗的產生需要具備一般性條件,社會學理論指出社會資本是腐敗發生的潛在來源。社會資本指的是相互信任基礎之上的社會網絡,一方面,由于社會資本使歸于這種網絡的個人能夠從中獲得社會支持,從而具有積極的意義;另一方面,也存在這種相互信任發展成為一種老朋友的網絡和腐敗的亞體制的危險。與以暫時性和小范圍為特征的“情景性”腐敗不同,圈中人所形成的腐敗是腐敗官員一方與行賄一方之間長期的精心編織的關系的“結構性”腐敗,因此,圈中人所產生的腐敗更加具有隱蔽性與危害性。
圈中人以一把手為核心形成固定群體,圈外人難涉其中。圈中人集體對一把手示好,而威示其他人。圈中人在勢力范圍內往往也最容易形成共同攫取權力、欺壓異己的利益群體。圈中人彼此創造機會進行法外尋私與權力尋租,不但導致公權異化,而且最終會使主觀主義橫行、大眾思維懶惰和群體道德瓦解。圈子現象既增加了社會成本,也減少了潛規則的風險,政治中的小圈子既應當被主流道德所撻伐又要被制度所禁止。
集中權力是高效率的保證,社會轉型期需要強力的一把手來統領聚合各種力量往前走。權力可適當集中,但卻區別于圈中人一把手式的權力獨斷。這似乎存在著悖論。同時也引出一個問題,我們在要求一把手具有獨立決斷能力與權威的時候究竟拿什么去說服那些疑慮重重的人們去相信他能夠秉公行事而不流于懈怠和專橫?鄙人在此開出三具藥方:首先,一把手應該獨立自我,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獨立于自我是指獨立于自己的私利、私欲,不屈服于權勢,不以不正當的手段去追逐自己的私利,這是一把手自己應該能努力做到的事情。一把手周圍的其他官員,無論是民選還是任命的官員都應該有一種獨立的品格,這與所有的公職人員的要求是平等的,公職官員需要有一種道德勇氣,當然這在中國實行起來要付出一定代價,因為社會傳統文化主張相容和諧,如果堅持原則的話,可能意味著犧牲,但是,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在政治體制和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所有公職官員在獨立自我這方面應該有所作為。
其次,施行法制上的監督與制約。很早以前,先哲亞里士多德從正面考察了一些像梭倫那樣的執政者的政績,指出他們的突出的貢獻,就在于積極制定各項法律制度,并嚴格依據法律進行統治。據此他得出結論:“法律是最優良的統治者”,“是衡量事物是否合乎正義的尺度”。“法律的統治優于個人的統治”。反之,“讓某一個人來統治,就會使政治帶上獸性的成分,因為他的欲望有時會支配他,他的情感會影響他,即便是最賢達的人也在所難免。而法律恰恰能免除一切情欲的影響。”法治意味著用制度來規管一切,法治拒斥至高無上凌駕法律之上特權的存在。無數事例反復證明,缺乏有效監督與制約的權力必然走向腐化。
其次,實行公務公開與民眾監督。現代社會中被公認的政治理論是,權力是人民的,公職官員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其行使理所當然是應該為人民的。那么,要讓權力主體相信權力不致于走偏的有效途徑是公務公開透明,讓權力始終在人民的監督下運行。不患小圈子弄權,尤患“和尚打傘,無法無天”。集中的自上而下地打擊小圈子只是一種行政的方式,這不會從根本上遏制小圈子的弄權———被打擊者只會怨恨沒有攀升到更高層次的圈子中。將行政的方式置換為法制的方式,賦予民眾真正的監督權,使眼睛雪亮的民眾并不局限于私底下的“參政議政”,而走上政治的舞臺,成為政治上當家作主的主人翁,那么,在此監督之下的小圈子只會是勵精圖治的“先鋒隊”,而不是禍國殃民的“犯罪團伙”。在公開的輿情監督下,能夠改變單位內部一把手的高度統御狀態,使所有的決策都以公開和民主的方式進行,讓公權謀私利沒有任何生存空間。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公訴處副處長、法學博士[1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