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由于“為他人謀取利益”是構成受賄罪的法定要件,而行、受賄的行為、方式則體現了受賄犯罪的目的、動機及社會危害性,行賄、受賄雙方當事人為了各自目的,在進行“權錢交易”時,往往打著“合法”的幌子規避法律,逃避制裁,呈現出共同合謀對抗現行法律的現象。
關鍵詞:受賄行為 表現形式 審查
根據我國現行《刑法》關于受賄罪構成要件的規定除具有為他人謀取利益成立受賄罪外,其余均被以所謂的“灰色收入”定性。這些所謂的“灰色收入”均被困家工作人員以“報酬”、“獎金”、“投資分紅”、禮尚往來或饋贈,再就是以正常經濟牽涉即“借貸”為由而收受。其實質上以“合法”方式掩蓋索賄、受賄之實。
一、有關“灰色收入”的定性
有關國家工作人員收受“灰色收入”的定性,目前學界存在二種觀點:否定說、肯定說。否定說。該說認為。不宜定性為賄賂。主要理由:一是以罪刑法定為由,目前我國現行《刑法》沒有關于這方面的規定,不宜定為賄賂。二是合法、非法二者不好區分,無法查證。肯定說。該說認為,應屬于賄賂的范疇。理由:一是從《刑法》設定賄賂罪的目的即受賄罪保護法益——職務行為的廉潔性也就是國家工作人員的不受收買性角度論證了這種利益具有賄賂的性質。二是這些灰色收入具有權錢交易性,只不過更為隱蔽。三是這些灰色收入名為贈與等,但隱含著回報的意圖,實為賄賂。
本人同意肯定說。因為:1、國家工作人員收受的這些財物與其職務具有關聯性,正是其具有的職務身份才為其帶來了以所謂禮金、獎金、報酬等名義組成數額巨大的灰色收入,因而具有賄賂的性質。2、從表面上看,送禮人以合法方式即所謂的禮金、慰問金、獎金等名義送給國家工作人員時,沒有向收受人提出如何請求,然而,當時不提,不代表以后不提,只不過其具有更強的隱蔽性、欺騙性,其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3、從雙方當事人來講,對財物的性質彼此心照不宣,心領神會,雙方認識的信念基點是相同的,因而其認識符合信念基點三種情形即權錢交易、變相權錢交易和模糊權錢交易之變相權錢交易。因此,如果對這些行為不予以《刑法》上的處罰,將給一些人以非“犯罪正當化根據”的理由。從以上賄賂犯罪的手段、方式可以看出,不問時期、不同案件加之不同區域的風俗習慣不同,同樣的方式蘊含的意義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法律的適用是一致的。因而,不管賄賂是以什么名義或者以什么形式出現,都不外乎三種情形:一是在節日、日常事項中以“禮金”、“來往”、“慰問金”等形式行賄概之以人情往來或贈與,二是以“獎金”、“分紅”等方式行賄日“報酬”,三是“借條”、“租借”等書面協議形式掩蓋行受賄的真實目的。
二、關于“變相”受賄行為表現形式的界定
(一)以“獎金”、“分紅”等方式賄賂與合法報酬的界定
行為人在法律、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知識和勞動。在業余時間為他人提供服務而獲得的報酬是合法收入,不屬于受賄。例如,科技人員利用業余時間為他人提供技術服務,取得合法報酬的行為,或者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為他人服務收取報酬以及采取投資入股等形式獲得紅利,就不存在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問題,因此,與受賄具有本質的區別。
區分行為人收取的報酬或紅利(統稱為報酬)與受賄的界限主要在于:行為人是否存在受委托從事公務或因其職務或職權為他人謀取利益而獲得所謂的“報酬”。如是因職務或受委托從事公務而獲得報酬,則構成受賄罪,否則,不以受賄罪論處。為此,應從以下幾點予以把握:
(1)從行為人獲得的報酬看是否與存在利用職務之便;
(2)從獲得報酬的時間看,一般是提供服務或投資人股在前,獲取報酬在后;
(3)從獲得報酬的知情范圍來看,正常的報酬在一定范圍是公開的,而以職務之便獲得的卻是秘密的,嚴格限制知情范圍;
(4)從報酬的支付方式看,正常的報酬的支付是有據可查的,反之,采用一般手段是無法查詢的;
(5)從報酬與行為人提供的服務或投資看,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系;
(6)從獲得報酬的平等性看,與他人是否一致。
(二)以“禮金”、“來往”、“慰問金”等形式的賄賂與正常人情往來即饋贈的區別
正常人情往來或接受親友財物即饋贈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親友出于親情或友誼,單方面或無條件地贈予財物;二是單純利用親友關系,為請托人辦事,收受了請托人的禮物。前者屬于饋贈行為,是正常的、合法的行為。后者屬于親友間的禮尚往來。區別饋贈行為、禮尚往來與受賄罪界限的關鍵在于:行為人接受親友的禮物是否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親友謀取利益。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親友謀取利益,從而接受親友財物的。構成受賄罪,否則,不以受賄罪論處。行為人接受親友以外的禮物是否具有職務上的關聯性。為此:
1、從雙方關系看,雙方是同學、同鄉、親友及其私人關系,還是利害關系人的當事人與主管人的關系。正常饋贈一般發生在有密切關系的個人之間,這種密切關系往往由來已久,且在饋贈發生之后仍保持和發展這種關系;而賄賂則發生在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之間。雙方的利害關系是由國家工作人員的特定身份決定而臨時產生,且隨著賄賂目的得逞而逐漸淡化。
2、從行為的動機看。正常饋贈是行為人基于親情、友情而無償將財物送于他人;而賄賂則是行賄人為使他人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現在或將來謀取利益而將財物給予他人。
3、從行為的方式看,正常饋贈一般是公開進行,為他人知悉;而賄賂則總是秘密進行,行為的雙方都采取各種手段掩蓋、隱匿、毀滅可能被查獲的。
4、從行為的時間上看,饋贈發生的時間一般確定,而賄賂則必然發生在行賄人有求受賄人利用職務為其謀取利益之事前、事中或事后。
5、從行為的標的物來看,正常饋贈的財物一般為私人財物且標的物的價值不大,而賄賂既可能是國家、集體的,也可能是私人的且數額較大或者巨大。
(三)“借條”、“租借”等書面協議形式的賄賂與正常經濟牽涉借貸、租借的定位
司法實踐中,行受賄雙方之間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關系,為規避司法機關的查辦。受賄人在收受巨額賄賂如巨額現金、豪華轎車、別墅或者高檔住宅時,雙方商定以“借貸”或者永久“租借”物品使用權形式簽訂所謂“口頭協議”,以此來掩蓋行受賄的真實目的。為此,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審查:
1、從審查雙方主體之間的真實關系,看行賄受賄的客觀基礎。正常的民間借貸、租借關系沒有職務上的內在必然聯系,雙方主體之間除了感情上的依托關系外并不存在某種依賴關系,一般來講雙方結識時間長、交往多,互相了解信任,關系融洽,有正當的書面手續。而借貸、租借形式的行賄受賄則圍繞著行賄人謀取的利益與受賄人利用職務便利而進行的權錢交易,這樣雙方主體之間必然存在某種特殊聯系,這種聯系,以職權為媒介表現為僅僅在工作關系上有一面之交,缺乏借貸、租借關系賴以存在的信任基礎,又沒有任何借貸手續,這種既無信任基礎,又無借貸、租借手續的不正常現象正是行賄受賄的典型表現。
2、從審查借貸、租借關系產生的時間、原因是否自然,看行賄之間的內在聯系。借貸、租借關系的成立沒有時間上的限制,原因是真實自然的,它的形成完全取決于當事人之間的借貸、租借契約,契約是以真實、合理、可信的事由而產生的,沒有時間上的特定性。而借貸、租借形式的行賄則不同,它具有時間上的限制性和原因上的虛假性。利用借貸、租借關系所產生的時間是以行賄人為實現某種目的為中心,或在其前,或在其中,或在其后,而行賄方利益的實現也必然要見之于客觀,在原因上往往會出現反常現象——表現在,相對人無錢出借而到處籌錢出借,受賄方生活富裕根本無須借錢卻堂而皇之的“借錢”,所借之錢不是用于生活急需,而是存入銀行或揮霍浪費。
3、從審查借貸、租借雙方的意愿上,看行賄的本質。民法上的借貸、租借關系是一方當事人自愿將自己所有的金錢、物品出借給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經過一定時間歸還本金或原物并支付一定的利息、租金或作禮儀性的酬謝的民事法律行為。這種關系的確定完全出于雙方當事人的自愿,是一種互助互濟的行為,不附加與借貸、租借無關的其他條件,一般借貸數額不大,時間較短,若是大額借款,洽談時一定會明確還款時間,對出借的物品約定按時支付租金,對拖欠時間較長,或逾期不歸還的。出借人也會主動催要。而借貸、租借形式的行賄受賄雙方存在著直接的依附于受賄人的職權而違心“出借”、“租借”,時間無期限,數額較大,物品奢華,受賄人一權在握,以“借入”、“租借”為名收受賄賂,并為“出借”者謀取利益,這種非自愿的“借貸”、“租借”關系從本質上區別于民法意義上的借貸、租借關系。
4、從審查借貸、租借關系的產生是否給第三者帶來損失,看行賄受賄的必然結果。合法的借貸、租借關系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他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條件,而借貸、租借形式的行賄受賄是通過“出借人”的出借(行賄)和“借人人”的借款、租借(受賄)來實現不可告人的目的。這種行為的實現必然會給第三者帶來損害,或者使企業經濟利益受損或擾亂國家的經濟秩序,這些損失是因受賄人接受賄賂造成的,而因損失的產生與這種“借貸”、“租借”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
總之,以“借條”、“租借”等書面協議形式出現的賄賂應具備以下條件:(1)借入方式是利用職務之便利,借人人是為出借人謀取利益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他從事公務的人員;(2)借入人經濟條件好,無需借款、租借財產,虛構借款、租借事由;(3)借款金額大,租借財產奢華,非日常生活急需,時間超過一定期限或不確定期限;(4)借入人不留憑證;(5)款、物借入后有能力、有機會償還而不予償還。
三、筆者的觀點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行為人所收受的財物不論其被冠之以“賄賂”,還是被定性為所謂的“灰色收入”,有一點是任何人所無法否定的即行為人之所以能夠收受他人財物,是基于行為人的職務或職務行為,“這從現實中存在的掌權時門庭若市,無權時門可羅雀的現象便可略見一斑。”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行為人收受他人財物既可能“為他人謀取利益”也可能不“為他人謀取利益”,對相對人來講之所以給行為人送財物,目的有兩個:一是現時有求于行為人;二是為將來萬一有求于行為人作鋪墊、打基礎,以備將來一時之需。對于此種情況相對人既可能有求行為人,也可能不求行為人。而現實生活中,行為人在“為他人謀取利益”后,既可能收到相對人的財物,也可能得不到相對人的財物。由此可見,賄賂產生的根本原因不是行為人“為他人謀取利益”,而是相對人看中了行為人的職務(職權),“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受賄罪構成要件的法律規定,只不過導致賄賂手段翻新,給行為人收受賄賂多了一個逃避制裁的借口罷了,從而抹殺了受賄罪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