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的發生率,在澳大利亞是每10萬人中有800人,在美國是每10萬人中有250人,這都是陽光中的紫外線惹的禍,所以在炎炎夏日,我們必須注意防曬。
何謂紫外線
太陽放出不同波段的輻射,光線可分為紫外線、紅外線、可見光線3個部分。紫外線是電磁波譜中波長從0.01~0.40微米輻射的總稱。紫外線輻射按照其波長的不同,可以劃分成UVA(315~400納米)、UVB(280~315納米)和UVC(100~280納米)3個波段。波長越長,穿透能力越強,其中UVC因為波長較短,在大氣中就已經被臭氧層給吸收、散射掉了,所以無法到達地面;UVB的波長居三者之中,僅能達到肌膚的表皮,其輻射量同臭氧層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UVA的波長較長,大氣臭氧層對其吸收很少,會深入肌膚的深層,傷害肌膚的真皮層而造成肌膚老化。
何謂紫外線指數及其意義
紫外線指數表示紫外線的強度,紫外線指數變化范圍用0~15的數字來表示,通常夜間的紫外線指數為0,熱帶、高原地區、晴天時的紫外線指數為15。指數越高,對皮膚的傷害越大。
紫外線對人體皮膚的損害有多大
皮膚被日光照射后,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物效應反應,這些反應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日光對人體是有益的,例如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殺菌消毒、治療某些皮膚病等,已經有研究發現紫外線是流感病毒的克星;另一方面,它可以對人體造成傷害,如引起急性皮膚病曬斑,這在醫學上又稱為日光性水腫或日光性皮炎,多發生在暴曬后6~24小時。皮膚因過度暴露在陽光下而出現邊界清楚的紅斑,有灼熱或刺痛感,一般2~3天內痊愈;若大面積受曬也可出現紅腫、水皰,甚至大皰,可有明顯的疼痛,一般6~7天可以消退;嚴重時甚至出現全身不適,如畏寒、發熱、頭痛、乏力、惡心、嘔吐等。此外,暴曬后可導致皮膚曬黑,皮膚增生、增厚等現象,個別人還可出現光一甲剝離的癥狀。
紫外線不但會使肌膚變黑、曬傷、長斑、產生皺紋,嚴重的話還會使肌膚產生皮膚癌等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及動物實驗均提示:長期接受中波及長波紫外線照射的人較易發生皮膚癌,特別是中波紫外線致癌性比長波紫外線致癌性高出約1000倍。由于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是如此之大,所以采取防曬措施十分重要。
怎樣防止紫外線輻射的侵襲
紫外線輻射最強的時間是上午10點至下午3點,因此在戶外工作或走動者應盡量避免在這段時間曬太陽,如這段時間內必須在戶外工作,最好采取保護措施,避免紫外線的輻射。可以戴帽子、打傘、戴墨鏡、穿有色澤的衣服,以紅色、黑色、深色最好。深色衣服可以有效預防紫外線的輻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某些特殊行業工作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筑路工人、農民、漁民等。當然,深色衣服吸收紅外線多可引起不適,出現悶熱、出汗、口干等。白色的衣服不能有效地防止紫外線的輻射,而尼龍、大可綸等織物對紫外線的防護明顯優于棉織品。玻璃眼鏡可以擋住紫外線,在夏季要注意防曬,可以戴防紫外線的太陽鏡來防止陽光中的或馬路、水面等反光面折射的紫外線損傷眼睛。
遮光劑可保護皮膚,避免或減少紫外線的輻射。目前有防止紫外線吸收及增白功能的護膚霜或搽劑,可在外出前涂抹1~2次。為防止皮膚老化,可選用0.05%維甲酸霜外搽;防皮膚增生或角化可外用5—氟尿嘧啶霜。一般可以使用防曬指數(SPF)為15的廣譜防曬霜并每兩小時搽抹一次,或在室外工作、游泳、玩耍及運動之后使用,能夠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輻射,但使用防曬霜后仍應盡量避免皮膚在陽光下暴露。另外,應根據暴露時間或者本人皮膚的特點選擇不同防曬指數的防曬霜。
皮膚曬傷補救處理法
曬傷后處理不當,會對皮膚造成嚴重的傷害,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絕不僅僅是曬黑和留下曬斑那么簡單,如果曬后肌膚出現發紅或刺痛,說明肌膚已經接近曬傷的程度。此時不要使用任何化妝品,盡量待皮膚自然冷卻,然后用紗布蘸冰水敷臉,讓肌膚自然恢復常態。如果出現脫皮或疹子等現象,一定不要涂任何化妝品,請醫生及時醫治。
曬傷后亦可嘗試以下的自然療法:
蘆薈 將蘆薈內的汁液涂在被曬傷的皮膚上,讓汁液自然干透便可。蘆薈不但可以幫助受傷的皮膚康復及防止脫皮,而且當皮膚因曬傷而出現灼熱痛感時,涂抹蘆薈汁液有立即降熱、清涼的功效。
維生素E潤膚膏 先把一粒維生素E丸切開,然后把里面的油狀物質倒進一湯匙潤膚膏內拌勻,就成了自制的維生素E潤膚膏。只要把它涂在曬傷的皮膚上即可。
據《家庭護士》
編輯 / 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