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觀察受傷肢體末梢循環。每隔一兩個小時查看一次,手指或腳趾有無淤血發紫,有無肢端麻木。用指尖輕輕按壓指(趾)甲,如放松后很快充血紅潤,說明末梢循環良好,否則應引起警惕。試著扳動傷肢的手指或腳趾,看有無劇痛。如有這些癥狀,或發現皮膚起水皰、感覺減退,可立即自行解除石膏,并盡快到醫院復診,以防肢體壞死。
2.石膏完全干燥固定的時間約為24小時。未定型前,移動病人時要注意保護。石膏下面不能直接墊硬的東西,以防變形、折斷,或壓迫里面的皮膚發生壞死,致使骨折位置移動等等。應讓它暴露通風,以利水分蒸發,促進干固,不宜用衣、被捂蓋。寒冷季節,石膏干固時間延長,可用架子支起再蓋被,或用家用電吹風吹干。
3.石膏固定時間較長,里面的皮膚往往積下一層老皮及污垢,令傷者感到瘙癢不適。夏天因出汗較多,更為明顯。切記不宜用筷子等插入其中搔抓,以免損傷皮膚,引起潰爛感染。拆除石膏重新固定時,亦不宜擦洗,否則再次固定后里面更加發癢難忍。
4.石膏固定洗澡不便,可改為擦浴。注意防止石膏沾水變軟,失去固定作用。會陰附近上石膏,要防止尿液及糞便污染。經常更換衣褲,保持皮膚清潔。
5.骨折患者應睡硬板床或繃緊的棕床,鋪中等厚度的墊子,以利于維持石膏形狀。睡眠時帶石膏翻身不便,家人應予協助。骨折患者一般都要抬高傷肢,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要點是整個傷肢超過心臟水平,末端高于近端。
6.骨折復位后四五天,腫脹開始消退,可在醫生指導下開始功能鍛煉。在傷情許可、不影響肢體固定的前提下,適當活動身體未固定的部分。固定于石膏內的肌肉,可反復做用勁、放松的動作。
7.更換或解除石膏,應按醫生囑咐,不宜自作主張。
據《生活與健康》
編輯 / 張秀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