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想叫同事小楊一塊兒出去散步,卻見她躺在辦公室的沙發上,耳朵里插著MP4,在聽歌。
我上前去拉她,她拔下耳塞說:你去吧,我不想去。
我明白了——她又郁悶了。
以前也是這樣,每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她就會從網上搜索很多憂傷的歌曲,然后下載到MP4里一遍遍地聽。她說,她在家的時候,就會把窗簾拉上,打開暗紅的床頭燈,在憂傷的旋律中,躺在床上,想這些年的很多往事,心中生出很多感慨……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沉浸在喜悅的氣氛里”,或者,說某人過于沉溺于網絡游戲中,等等。其實,生活里,有一些人,是愿意“沉浸”或“沉溺”在憂傷情緒中的。
愿意寫憂傷的文字
我經常去博客里轉轉,結果發現,有一些人的博客,尤其是大學生的博客,基本上是天空布滿了憂郁的云。從他們的文章題目,就能看得出,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他們都是在或淡或濃的憂傷中度過。看一下這個人的一系列文章題目:
《寂寞的滋味》、《我從悲傷中走來》、《孤單,是一種憂傷的美麗》、《我是否該安靜地走開》、《淚水肆虐的愛》、《武漢,今夜請把我遺忘》、《我是一棵角落里的樹》……
這些文章基本上是連貫的,也就是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他的情緒都是落寞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如此傷感,以至于難以自拔呢?仔細看文章的內容,結果,沒有一件具體的事情可以讓他愁苦或憂郁。一片落葉,一陣喧囂,無所事事時的一段走神兒,都能扯出憂傷的感慨。
這些人,非常愿意盤點。盤點的都是過往歲月里所有的不順,所有的委屈,所有的傷痛。只要有時間,他們就會把這些東西拿出來一一梳理。
而情緒這個東西,放在腦子里過一過也許只會影響當時的心情。假如正襟危坐,打開電腦,或攤開日記本,正兒八經地把它寫下來,是需要情緒醞釀的。如同一個演員面對著鏡頭,你需要事先了解故事情節,才能在那一刻拿出合適的情緒和表情來。想把自己的情緒很合適地落到筆端,形成文字,需要大腦勤奮地做一些后臺工作才可以。有些作家在寫一些苦難意識濃重的小說時,自己的情緒與作品中的人物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與其同哭同笑。有位作家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就曾大口吐出鮮血。可見,長時間寫這樣憂傷的文字,對人的情緒有很強的控制作用。因這些文字的影響,尤其是一段時間走不出這樣的傷感基調,人的情緒乃至身體都會受到損害。
愿意亂倒自己的苦水
女人多數有傾訴欲。她們喜歡把自己的事情說給自己的一兩個要好女伴兒。至于不關自己太隱私的事情,她們則愿意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傳播。一些負面情緒,則在她們的這種傾訴中被一次次描摹。
小莉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總覺得自己活得很累,很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她都喜歡講給他人聽。和甲說了一遍,她長吁短嘆了一個小時;和乙在一起時,她說著說著淚水盈盈;和丙一起下班回家的路上,她感嘆自己命途多舛,老天不公……每一次訴說,對他人而言或許新鮮,對她自己來說,是一次次地揭開傷口(我們暫且承認她的不幸)。人都是容易受心理暗示影響的。一種理論說得次數多了,就容易成為公理。一種本來不明顯的傷感被描述得次數多了,就愈加清晰起來。清晰的傷感情緒籠罩著自己的心空,誰的心情會好呢?
曾有一個說法:把不快和朋友說了,不快就變成一半。這應是一種理智的傾訴,也止于理智的疏導。把不快四處去說,那不快可能就成倍增加了。
為傷感情緒打場子
人的情緒多數都有一個生理周期,會有波峰波谷。在某些時候,會有一些落寞、情緒不高。也許現實中的某件事是導火索,也許是莫名的情緒困擾著自己。從生理上看,這時候,往往是身體比較疲憊的時候。身體狀況導致人的情緒受到影響。
有一些人,一遇到這樣的情況,不是采取措施去化解或從中擺脫,反而推波助瀾,為傷感情緒打場子,特意營造適宜的氛圍。
比如我的同事小楊。她是不太會飲酒的人,但在情緒不好的時候會喝一點紅酒。在酒精的刺激下,她的臉開始一點點紅起來,眼睛也紅了,淚d205fb3f874fb6cf69d22a046f16c0e5光點點,纖纖手指把玩著酒杯,愁緒釅釅,久久化不開。
她會在黃昏的時候去看斜陽。一抹美麗的余暉染紅天邊的時候,她在炫目的美景中甚至想永遠倒下去,不再醒來。或者,她去人跡寥寥的公園一角,坐在長椅上,看遠處有幾個人滑旱冰,更襯出自己的孤單和寂寞。“走在風雨中我不曾回頭,只想讓自己習慣寂寞……點一根煙喝一杯酒能醉多久,醒來后依然是我……”童安格的歌聲適時飄蕩,人世間的滄桑也填滿胸膛。
記憶在這個時候異常活躍,過去的一幕幕重新回放,似乎自己真的是伴著冷月一路走來啊。
不要反復強調憂傷
多愁善感,可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性格問題。心理學家指出,多愁善感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早在公元二世紀的時候,希臘醫生、解剖學家加連(Galien)發現一些病人常常會陷入一種極端消沉的狀態。他們感嘆生命短暫、人世無常、人生孤獨,就連窗前飄落的樹葉也會讓他們淚水漣漣。這類病人往往先于其他病人死去。于是,加連醫生把這種現象寫進他的著作中,并把它歸類于精神疾病。
曾經,多愁善感作為敏感、脆弱、富于幻想的人群的重要特質,成為藝術氣質的代名詞。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幾乎所有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都以多愁善感的敏感神經為榮,自嘲為“憂郁的瘋子”。社會進入物質時代,多愁善感的性格愈加與社會的發展格格不入。作為從事一般職業的人,多愁善感的人很難晉升到金字塔的頂部;即使作為藝術家,在日趨工業化的市場運作中,陰晴不定的情緒也成為他們的才華為世人接納的絆腳石。因此,對待憂傷情緒,還真不能太縱容了,尤其不能打場子,搞“儀式”,或者添什么顏料使其更濃重。
首先,培養自己有陽光的眼睛陽光的心。心理學家在引導人們減壓時,比較重要的一條就是想一些令自己快樂的事。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想一些美妙的事情,哪怕是一些美妙的設想,腦海中蹦出一些諸如“輕松”、“甜蜜”、“幸福”、“滿足”的字眼兒,心情會非常好。看一些輕松的文章,寫一些輕松的文字,都會令自己身心愉悅。
其次,對一些令自己不快的事情,學會放在腦后,不要一次次與他人講述。你的每次講述,都是在記憶中進行了又一次強調。你應該清楚,他人永遠不能真正幫助你,能幫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無謂的傾訴是要取消的。
最后,改掉情緒自虐的習慣。人為地渲染悲觀情緒,或者拖延憂傷情緒的持續時間,是一種自虐心理在作怪。現在不是林黛玉時代,一個嘆息不斷的人,是不受周圍人歡迎的。在辦公室或朋友聚會上,都要拿出燦爛的笑臉,而不是你的哀怨眼神。一個壓抑的人,情緒低落的人,是被這個時代的人們所排斥的。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需要的是心靈的放松。
一段時間內拋開你的那些憂傷文字試一試,拉開你的窗簾讓陽光灑到屋內試一試,和朋友們講一些開心的笑話試一試,你會發現,快樂的旋律開始在你身邊回響,這里沒有憂傷的舞臺。
據《家庭主婦報》
編輯 / 一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