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心理保健
在我們周圍,許多人很重視身體保健,他們愿意花很多錢去買保健品,也愿花很多時間去進行體育鍛煉。但是,對心理保健有正確認識的人,卻少之又少。
在中國,心理保健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根據1999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在中國召開的精神衛生研討會公布的數據,中國有1600多萬精神疾病患者,有更多的無以計數的心理問題者,精神障礙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已經高居所有疾病的榜首。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組報道:
報道一:每年約有2300萬美國人接受心理咨詢服務,占總人口的15%。報道二:在美國,幾乎所有大公司的高級主管都雇有一名專職的私人心理醫師,以幫助他們解決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遇到的心理難題。
由此可見,在美國看心理醫生、進行心理咨詢是件非常普通的事,當人們感到有壓力,感到緊張、不快樂時,他們就會主動去看心理醫生。
正常人看心理醫生,屬于心理保健的范疇,用不著找什么重大理由,比如退休前后感到心中惶惶,就可去看心理醫生,醫生能幫助您調整心態,使您更快、更好地適應退休生活。可以說,人人都需要心理醫生的幫助,人人都可以去看心理醫生。
走出看心理醫生的誤區
誤區一:看心理醫生的人都是“精神病”
這種偏見使得許多人不敢輕易去看心理醫生,害怕別人認為自己精神不正常。其實,看心理醫生并不等于說您精神有問題。在心理醫生那里,確實有一些人是因為有心理疾病來尋求幫助的,但這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數人去找心理醫生,是為了尋求更加積極的精神狀態。
誤區二:“心病”不算病
有些人心志堅強或性格開朗,可通過自我調節或傾訴等方式使“心病”自愈,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時候都能做到這樣。糟糕的是很多人認為,“心病”不算病,沒有必要去看心理醫生,即使心理問題很嚴重了,也不愿意去看心理醫生。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在心理學上,常常把一些心理困擾、一些輕度的心理問題看做是“心理感冒”。正如感冒了需要及時治療一樣,患了“心理感冒”也需要必要而及時的治療,不要等心理問題成了“心病”才去就診。例如,高三學生面臨高考,心理壓力很大,很多人認為這是正常現象,不用去看心理醫生。其實,這時候去看心理醫生,通過醫生的治療、疏導,可以取得明顯的減壓效果。
哪些情形應該接受心理咨詢
●最近退休了,但一直不能適應生活節奏的改變,經常感到失落、煩躁。
●正處在更年期,情緒不穩定,心煩,容易發脾氣。
●與老伴或兒女經常鬧別扭。
●最近,親人或好朋友生了重病。
●最近兒女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問題讓人很心煩。
●孩子最近離開家到外地去學習(工作)了,或他(她)結婚單住了,自己感到很孤獨。
●最近與多年的好朋友或兄弟姐妹鬧矛盾了。
●最近查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或其他重大疾病,您很著急。
●親人或最親密的朋友去世了。
●最近一直心情不好,做什么事都沒有興趣。
●最近總是感到緊張,不敢獨自在家,或不敢獨自出門。
●經常感到心慌、氣短,身體的某個部位疼痛,或有其他身體的不適,可是醫生檢查后卻說您沒有什么病。
●睡眠不好,甚至長期依賴安眠藥。
心理醫生是怎樣工作的
過去,我們常常在一些電影或小說中看到這樣的情景:在一間光線昏暗的房間里,患者在躺椅上,自言自語地述說著,而心理醫生坐其身后,面無表情地記錄著,間或提出一兩個莫名其妙的問題。人們感到心理醫生的工作非常神秘,甚至有人會感到恐怖。其實,這些是古典的精神分析治療師工作的情景,現在已經很少見了。那么,現在的心理醫生是怎樣工作的呢?
心理診室是什么樣的
心理診室是心理醫生工作的地方。在醫院里,心理診室和其他科的診室看上去沒有什么不同,是一間很普通的房間,有桌椅、診床,只是心理診室一般設置在相對安靜的地方。最大的區別是一間診室里只有一位心理醫生,而不是幾個醫生共用一室,這樣就保證了談話的私密性。社會上開設的心理診所中,診室的裝潢相對要講究一些,桌椅設置更舒適一些。總之,心理診室很普通,沒有什么神秘感。
心理醫生用什么來治療
心理醫生用什么來治療呢?簡單地說,心理醫生就是憑著一張嘴來開導患者的。在心理治療中,語言是最基本的治療工具。那么有人就要說:“心理治療不就是聊天嘛!”這樣說不無道理,因為談話本身就是心理治療中最基本的治療手段。但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普通的聊天截然不同。在心理治療中,醫生會根據治療理論,利用一定的治療技術,通過語言這個工具來影響或改變來訪者的認識,從而調動其積極性,最終,讓他們戰勝自己的心理問題。可見,心理醫生是靠“治療性談話”來工作的。
心理醫生是怎么下診斷的
通常心理醫生在第一次接診中就會對來訪者的問題做出判斷,也就是做出醫學診斷和心理診斷。
所謂醫學診斷就是判斷來訪者是否患有心理疾病,患有哪種類型的心理疾病,以確定他是否適于接受心理治療(如發作期的精神病患者就不適合接受心理治療),是否需要藥物治療(如抑郁癥患者在心理治療的同時必須配合藥物治療)。大多數來訪者帶著困擾他們的問題來求助,這些問題可能是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難題,或者其“問題”本身就是心理疾病的癥狀,這需要醫生在首次接診時就加以判斷。
心理醫生在對來訪者做出醫學診斷后,就要做心理診斷了。所謂心理診斷就是確定來訪者有哪些心理問題需要幫助。來訪者最初提出的問題可能都是表面的、淺層的,醫生要分析這些問題背后的心理因素,如來訪者對問題的認知、應對方式,人格因素、成長環境的影響,現實存在的問題等。當然,心理診斷并不是可以輕易確定的,它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可能需要幾次的時間,甚至需要在整個治療中不斷加以修正最初的判斷。
什么是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就是由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醫生,運用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技術對來訪者進行幫助,以消除或緩解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和障礙,促進其人格向健康、協調的方面發展。心理治療的方法種類繁多,目前有400多種。在我國心理門診中較為常用的有:精神分析治療、行為治療、認知療法、人本主義治療、森田療法、家庭治療等。
有的讀者可能要問:“我怎么沒有看到我的心理醫生用了什么方法呢?”其實,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是藏在心理醫生的腦子里的。醫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理論和技術,與來訪者共同建立起一種溫暖、包容、和諧的關系,在這種氛圍中,來訪者的焦慮不斷減輕,心理問題便逐步得到化解。
據《中老年保健》
編輯 / 趙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