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熱的夏季,不少人因大量出汗或腹瀉、嘔吐而失水后,就會出現頭痛,即使服用止痛藥物,有時也無濟于事。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一般而言,夏季頭痛并不是什么大病,而是隨季節性變化而出現的生理現象。
造成夏季頭痛的原因有多種。
顱內低壓性頭痛 夏季氣溫高,終日汗流浹背,出汗多而進食少,體能消耗大,睡眠又不足,這是夏季生活的基本特點。進食少、出汗多,可致體內“脫水”,而在高溫下基礎代謝旺盛,這易引起六大物質(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入不敷出,于是出現代謝紊亂,能量缺乏,顱內壓下降,腦脊液的“水墊”作用減弱;當身體直立時,大腦組織輕度下沉,其中的神經和血管就受到牽拉和移位,于是出現頭痛;當平臥時頭痛就緩解。此為顱內低壓性頭痛,也稱直立性頭痛。
神經-血管性頭痛 人體生理機能的改變:冬春人體為防止散失大量的熱能,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下,整個皮膚的血管處于收斂狀態。而夏季天氣悶熱,皮膚血管和毛孔嚴重擴張,皮膚和體表的血流量大大增加。由于人體內血液的總流量是恒定的,所以,流入腦部的血液就會減少,氧氣和營養也減少,這必然導致頭痛。此為神經-血管性頭痛。
緊張性頭痛 夏天白晝時間長,天亮早、天黑晚,人腦中的松果體根據光亮分泌褪黑激素相對減少,使人早早醒來,故易造成睡眠不足,導致困倦、易疲勞、愛睡覺等現象,由此引起精神緊張,大腦血管反射性輕度擴張,導致頭痛,此為緊張性頭痛。
低血糖性頭痛 夏季天氣悶熱,人們胃口差,消化吸收功能也差,再加上消耗又多,血糖濃度必然降低,因而腦細胞和腦神經便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和能量,極易“疲勞”而出現頭痛,此為低血糖性頭痛。
冷飲性頭痛 夏秋暑熱,人們喜食冷食。剛出冰箱的冷飲為0℃~6℃,而口腔溫度為37℃左右,兩者相差懸殊;大量進食冷食后,不但刺激口腔和食道黏膜,表現為舌頭、上顎和頭頂發麻,而且可致大腦血管痙攣,供血減少,產生頭痛、頭暈、耳鳴、目眩和惡心等癥狀,嚴重者可致搏動性頭痛。性情比較急躁、冬天手足冰冷和易患凍瘡者,更易患此類頭痛,故這類人應杜絕冷食。
情緒性頭痛 夏日驕陽如火,悶熱難熬,許多人心情煩躁、情緒低落、心煩意亂,甚至對外界和他人懷有“抵觸”情緒,結果出現胸悶和頭痛現象,此為情緒性頭痛。
預防夏季頭痛的主要措施有:夏季要多喝水,最好是淡鹽水;補充營養,特別是蛋白質和礦物質;注意勞逸結合,多休息,中午適當午睡半小時;盛夏不進行劇烈的體育鍛煉,以免體力消耗過多,出汗過多而“失水”。
據《健康生活報》
編輯 / 一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