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今年體檢時查出患上了大腸癌,好不容易才預約到某醫院的專家主刀手術。一個月后,老張開刀切除了惡性腫瘤。醫生說手術很成功,還囑咐老張好好靜養,準備進行化療。老張高興極了,覺得整個人都輕松了,癌癥似乎已經遠離自己。他小心地調養身體,傳聞忌口的食物一點兒也不敢碰,飲食能多清淡就有多清淡。3個月后,老張因有便血到醫院復查腸鏡,醫生卻告訴他又發現了新病灶,且病況不容樂觀。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把老張嚇壞了,腫瘤不是都切除了嗎?怎么這么快又復發了呢?
癌細胞是“自家人”難察覺
記者請教了著名的腫瘤專家戴龍瑞教授,他指出,很多癌癥患者都有和老張一樣的心態,得知患上癌癥后恐懼、焦慮,在手術后就麻痹大意,延誤了預防復發的大好機會。正常人的身體每3秒鐘就會產生1個癌細胞,在人體陰陽平衡的情況下,癌細胞可以被免疫系統消滅。一旦免疫失衡,抵抗力變差,癌細胞就會趁機摘掉偽裝,在體內瘋狂地擴散。對于人體免疫系統來說,癌細胞是“自家人”變壞,不同于外來的病毒,有時難以設防,因此腫瘤患者察覺時,多數已是晚期。戴教授提醒大家,平時的預防很重要,不吃腌熏、燒烤、腐敗的食物,生活有規律,才能讓癌細胞沒有發展的條件。
術后第一個月出現“瘋長”
很多腫瘤患者及其家屬都存在一個誤區,認為病人從動手術到化療后,治療就算全部結束了,熬過這個時期就沒事了。其實外科手術、放化療都不能殺滅全部的癌細胞,只能將其殺傷到最低限度而已。即便99.5%的癌細胞都被殺死了,僅剩下0.5%的癌細胞,也有可能轉移或復發。在切除腫瘤的手術過程中,癌細胞很容易脫落,或通過血液與淋巴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附著并增殖,生成次級腫瘤,再次侵襲正常的組織。一旦癌細胞開始裂變,就會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36小時新生一次,比健康細胞的裂變速度快8倍,最終腫瘤又變大了。特別是在手術后的第一個月,癌細胞的增殖往往會出現報復性反彈,甚至比剛形成腫瘤時增長得更快。戴教授強調,化療后剩下的是最頑固、抗藥性最強、增殖性最快的殘余癌細胞,同樣會無限制地“瘋長”。
打好鞏固期抗癌的關鍵一戰
腫瘤治療中有“5年治愈率”的說法,即病人入院做手術、放療之后,出院時并不算治愈,必須觀察5年內病人不發生復發、轉移,才可以下臨床治愈的結論。戴教授把這5年時間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手術之后,此時患者仍然屬于臨床期,因為治療還沒有結束;第二個階段是放化療期,這個時期是鞏固期,是防止復發轉移最關鍵的時刻;第三個階段是放化療結束后,這時才算正式進入了康復期。此后的1年半時間內,必須扶正和抗癌相結合,既鞏固治療效果,又預防復發。戴教授強調,癌癥的治療必須多種方法相配合,不能單靠手術、放療、化療、中醫等任何一種,而必須是綜合的治療過程。
別錯過治療癌癥的三大機遇
有的患者說,等自己化療結束后,一定要開些藥方好好調理身體。這其實又是一個誤區。戴教授指出,抑制腫瘤的復發有三大機遇,第一個機遇是在手術后馬上進行飲食和中藥的調理;第二個機遇是在手術后的化療期,輔以中藥治療;第三個機遇才是在化療結束后,再進行綜合調理。癌癥是免疫性疾病,患者的體質會隨著治療時間的拖延而變差,因此,越晚重視調養,對身體的康復就越不利。
戴教授總結,腫瘤患者在康復期要注意身心保健,運動是需要的,心情愉悅更加重要,但是最關鍵的是要綜合調理,尤其是手術后到化療前的這段時間,一定要通過飲食調理好身體,積極“備戰”。膳食要以高蛋白質、高熱量和高維生素為主,多吃雞肉、雞蛋、海鮮、豆制品和薏苡仁,多喝牛奶以及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來增強體質和抗癌能力。
據《自我保健》
編輯 / 張秀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