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的陽光可使藥物活化,破壞或殺死皮膚細胞,使皮膚在日曬后幾分鐘或幾小時內產生輕度的光毒性反應,其癥狀類似于日曬斑或日光性皮炎,而且引發皮膚癌的風險也比較大,藥師在薦藥時必須提醒患者注意。
可引起光毒性的藥物有沙星類、布洛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四環素類、美滿霉素、磺胺類、多西球素、地美環素、氫氯噻嗪、氯丙嗪等,臨床主要表現為在光照皮膚處出現紅腫、發熱、瘙癢、皰疹等癥狀。服用的藥物量越大,在陽光下曝曬的時間越長,過敏反應越嚴重,皮膚瘙癢可持續24~28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
這種光敏反應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因人而異,一部分服用了上述藥物的患者在短暫接觸陽光后就可能出現水皰,但大多數人僅有輕微的甚至難以察覺的反應,有些人則即使口服一次也可發生。即使在多云天氣下,這些藥物也會使一些患者的皮膚產生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與普通人相比,光毒性反應更容易出現在皮膚嬌嫩者身上,因痤瘡正在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少兒、老人、女性以及免疫缺陷、免疫功能受損的患者身上。因此,這些人在使用上述藥物時必須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以避免光毒性反應的損害。這些措施包括:
※在使用上述藥物期間及停藥后5日內,應盡量避免接觸陽光或紫外線,如出現光毒性反應或皮膚損傷,應立即停用藥物,并到皮膚科就診,不能自作主張亂用藥,以免延誤病情;
※已發生光毒性反應的患者,在癥狀消失后5日內,仍不能接受陽光或紫外線照射,以免再次發生光毒性反應;
※有光毒性反應史的患者要慎用上述藥物;
※易感人群在使用有光毒性反應的藥物期間,外出應特別注意皮膚防護,出門時可選用防曬指數15以上的防曬霜,或者打遮陽傘。
據《醫藥經濟報》
編輯 / 張秀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