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兩句傳統的諺語:“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知人知面不知心”,意思是僅從外貌和長相是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的。但是,最近出版的一本名為《解讀面孔》的心理學譯作卻顛覆了人們這一傳統觀念。
《解讀面孔》是美國心理學家利奧波德·貝拉克博士和其助手薩姆·辛克萊爾·貝克在將近30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完成的。書中從解剖學、行為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人的行為、心理和社會經歷等因素是如何對人的面部表情產生影響,說明人的性格、人格因素對外貌形成發生作用,并從面部表情中反映出來的原理;書中介紹了一套解讀面孔的方法——劃區解讀法,著重介紹了如何運用劃區法來解讀面孔上的跡象,達到洞察內心的目的。
臉是一張能夠解讀的地圖
事實上,正是做出面部表情的那些肌肉對上面的皮膚和下面的骨骼習慣性的牽拉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面部特征。面孔的外形是對一個特定的人所特有的氣質、情緒和態度的一份永久的記錄——反映一個人最常見的情緒狀態,例如懷疑或情緒沖動,自信或缺乏自尊,悲觀厭世或樂觀豁達,愛戀或仇恨,往往能“凝固”肌肉。這些習慣性的狀態會變成泄露內情的標記,使面孔成為一張立體地圖,幫你認識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左臉更接近人的真實內心
貝拉克博士研究發現,人們的左半張臉和右半張臉所反映的信息并不一致,更為重要的是,當分離的部分合并成左對左、右對右的兩張照片面孔時,新合成的這些照片會顯示出具有鮮明對照、性格各異特點的兩個人。
大多數面孔的右半部常常顯出比較愉快、敏感、脆弱或坦率的表情,而左半部常常反映出一個人內心存在的隱晦、嚴厲、冷酷或抑郁等方面的性格。左半部可能顯示更基本的氣質。這意味著,如果某人的左半部面孔顯出是活潑的,而右半部卻是冷酷的,那么此人原先很可能是性格開朗的,也許只是在后來的生活中面對特殊的生活環境和經歷,其面容才逐漸變得冷酷和憤怒起來。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人的右腦更多的是承擔具有像直覺、創造力和接受完整印象的功能,而且與內在的情感和知覺有聯系,是產生人的潛意識的地方;而左腦則更多地涉及邏輯思維,如語言、處理數字和抽象能力等。大腦的右半球對身體的左半部有著更大的影響,大腦的左半球對身體的右半部有著更大的影響。由此可以得出,內在的情緒、比較深層的情感發源于右腦,更容易從面孔的左半部表現出來;而那種經過更多控制的或有意識做出的反應,即一種有禮貌的社會面具可能來源于注重現實的左腦,而更多地從面孔的右半部表現出來。
這套解讀面孔的劃區方法分為幾個步驟:在直接解讀人的面孔時,可憑想象把面孔劃分為若干區域;在解讀照片時,在照片上輕輕地畫兩條線把面孔分開,或者用一些紙片把面孔劃分成四個基本的區域?!皟H僅是注視某人,只不過要有系統性。”
蒙娜麗莎的魅力來自多重人格
例如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就能夠用劃區法來分析,這樣能夠為解讀她那令人費解的迷人微笑提供一個答案。首先,必須盡可能準確地在兩眼中間用垂直線將面孔劃分開。其次,用手蓋住她的左區,我們會發現她的右眼比左眼略小,“這里顯出一種令人難以捉摸的微笑、細微的嘲諷甚至是蔑視的神態”。此外,她是右半邊嘴部緊繃繃的,貝拉克博士認為這很可能是抑制情欲的一種表現。而當右區被蓋住時,我們會看到明顯的對比情況:左眼露出憂郁的微笑,嘴的左半部是松弛、柔和的。最后,用手分別蓋住上區和下區,她突出的下眼皮使她的凝視神態增強,柔弱無力、向后削的下巴與豐滿、圓潤的面頰結合傳達出某種肉欲之情等等。柔弱的下巴通常與缺乏自制力、不夠堅強和信心不足有關,這體現出一種對異性的魅惑力。
因此貝拉克博士得出結論,蒙娜麗莎肯定不像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溫和純潔的女士,而是一個謹慎而具有控制力的、蘊藏著潛在肉欲的、令人感興趣的多重人格的女人。正是由于她人格中相對的兩方面被達·芬奇天才的創造能力捕捉到并且突出地表現出來,才成就了這一幅傳世之作。(網摘)
編輯 / 趙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