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月,陰盛陽衰,是四季中最冷的季節,氣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了匿藏、冬眠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這種現象,中醫學稱之為“養藏”,故人體陽氣也隨之潛伏于內。人類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當然也要以養藏為原則,只是人類所要“藏”的,是體內的“熱能”和生命的“動力”。這“熱能”和“動力”,中醫學稱之為“陽氣”。冬季養生應該做到“無擾乎陽”,也就是不要損害人體的陽氣。總之冬季養生必須避寒就溫,斂陽護陰,以使陰陽相對平衡,身體總能健康。
一、生活規律
1.起居有常,早睡晚起:隆冬季節,中醫學強調要“去寒就暖,無泄皮膚”,“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冬季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這個“晚”是以太陽升起的時間為度,即所謂“必待日光”,并非賴床不起。衣著要暖和、寬松、柔軟。室溫保持在20℃~23℃即可,“暖”不等于“熱”,溫度太高,反而不宜了。保暖是為了避免寒冷的刺激,使得肌體的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從而促使人體外周血管收縮,心率加快,導致冠狀動脈痙攣以及血液黏稠度增高,易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甚至引起猝死。
2.固密心志,情緒穩定:冬季“養藏”的原則,體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內經》說:“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即要使自己保持情緒穩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么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樣,不要太過發泄。
3.堅持鍛煉,動靜結合:多活動是消除冬季煩悶的良藥。“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動,就是要進行適當活動鍛煉,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強體質,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靜,就是不要過于疲勞。如慢跑以不超過30分鐘為宜,以微有汗出為度,不宜汗出太多,浸濕了內衣,反會引起感冒。不宜太早,早晨的陽光升起為適宜。晨起或睡前叩齒50下左右,舌在口內左右轉動各5圈,鼓漱40次左右,分兩三次咽津液入丹田。調息入靜后,再練“吹”字功40次左右。吸氣時兩手經腰后上提至胸前、聳肩,呼氣時念“吹”字(不出聲),提肛收腹,腳趾抓地,兩手由胸前落至膝,屈膝半蹲。然后,雙手攀足,站立或直腿,雙手下按足背或抓腳趾,稍停,反復慢做10次左右。再搓腰50~100次,最后倒退走半小時左右。也可學打太極拳或拍打功、疏通經絡功等;或做慢跑、散步、滑水、跳繩、球類等運動項目。
4.冬浴有法,睡眠有方: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為宜。水溫一般在37℃~38℃,太高易使周身血管擴張,引起頭暈,心跳加快;太低則易患感冒。洗浴的時間不宜過久,浴前可飲用一定量的糖鹽熱水。飯后不要立即洗浴。睡眠時被內的溫度可保持在32℃~34℃,可使用暖水袋或電褥子調節被內溫度。睡前用溫水洗腳,并搓腳心100~200次,以補腎健腦。晴天還要常曬被褥。
5.冬養藏精,性事有度:中醫養生學認為:“冬天養腎”,腎主藏精。故遵循四季氣候的規律,掌握性生活的頻度,對養生保健有一定意義。如春季性生活次數可稍多;夏、秋季則適當節制;冬季則要節欲。特別是中老年人,冬季更要減少性生活的次數,才能達到保養“陽氣”、養精蓄銳的效果。
二、飲食調攝
1.飲食基本原則:冬季飲食的基本原則是保陰潛陽,飲食和營養特點是增加熱量,在三大產熱營養素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時的需要水平,熱量增加部分應通過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來保證。鱉、龜、藕、白木耳、芝麻、核桃等物都是有益的食品。
2.宜溫熱味濃厚:中醫學認為“和血行氣,壯神御寒”,冬季天寒地凍故飲食宜溫熱,且能增進食欲,消除疲勞,但不可過熱。減咸增苦,以補心氣、固腎氣。忌食生冷和黏硬食物,以防損傷脾胃。因人而異,可適量飲酒以御寒,但切忌過量。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許,以驅風御寒。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
3.“冬天進補,開春打虎”:從冬至后陰氣開始消退,陽氣逐漸回升,在閉藏中還有活潑的生機,此時進補更易于蘊藏而發揮效能,是虛弱之體調養的最好時機。既增加熱量抗寒,又能加強營養吸收,促進健康。
中醫認為,“藥補不如食補”,即以食物之性,補機體之虛,糾陰陽之偏。如牛肉味甘,專補脾土;羊肉味甘性熱,能益氣補虛,溫中暖下;雞肉甘而微溫,可溫中、益氣、補精、添髓,凡虛勞羸瘦者皆可用之;白鴨肉味甘微涼,可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故素體陰虛偏重者可食之。還要注意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的攝取,適量食胡蘿卜、油菜、菠菜、綠豆?、棗、核桃仁等。氣虛、陽虛的人可服食羊肉、雞肉、人參、西洋參、鹿茸、核桃仁等;血虛、陰虛的人可食鱉肉、鴨肉、阿膠、當歸、銀耳、地黃等;陰虛之人應適當多食些羊肉、雞肉、鵝肉,以補虛益氣、養胃生津。食后摩腹,緩行千百步。
三、冬季養生八法
1.堅持冷水洗臉:冷水洗臉醒腦精神好,鍛煉耐寒能力,不但能預防感冒,同時還能起到臉部美容的功效,還可以治療慢性鼻炎。若能結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陽、頰車(,效果更佳。
2.清晨喝溫開水:洗臉刷牙后喝一杯溫開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腸,另一方面經過吸收可稀釋血液,預防腦血栓、心肌缺血等,同時能維持細胞滲透力,促進細胞代謝作用。
3.午間按摩頭皮:日間腦部血液量比夜間少1/5,午睡30分鐘至40分鐘為宜,然后用手指按摩百會(、風池(、印堂(,或用梳子梳頭按摩頭皮,能改善頭部血液循環,消除疲勞和頭昏現象,加上用冷水洗臉則精神充沛。
4.午后飲用茶水:茶是人的最佳飲料之一,能防癌,含有多種維生素和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能對人體起保健作用。但胃病或貧血服藥者不宜喝茶,尤其是濃茶,可改用礦泉水或白開水。午后補充水很重要。
5.洗澡搓胸擦背:醫學家研究搓胸擦背能提高機體免疫機能,有利強身壯體,預防疾病。
6.傍晚做腰部操:日本專家研究證明,腰部操,雙手按腰,做腰部活動,刺激腰部諸(,有助于內臟器官各種功能強化、維持新陳代謝正常進行,肥胖者做腰部操還可減肥。
7.熱水足浴護腳:腳底有許多經絡循環的(位,如涌泉(,通過熱水透(可以提高體溫0.2℃,能改善周身毛細血管的功能,有保溫和助眠的功效。腳素有第三心臟之稱,護腳能強心,毛細血管擴張充血促使心臟加強活動,又防止腳部凍瘡的發生,減少皮膚瘙癢癥。
8.睡前雙手搓腹:腹部內臟最多,平躺時用雙手掌順時針揉搓腹部,能改善內臟功能,尤其揉搓丹田、氣海、關元、胃腔等(位,可以補納精氣,壯陽,促進性功能,治療性冷淡。
(網摘)
編輯 / 張秀陽
E-mail:zzzxy20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