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飲食中,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可以單獨滿足人體的營養需要。即使被稱為完全蛋白質食品模式的雞蛋,也只是8種必需氨基酸比較完備,而碳水化合物、維生素不是空白就是微乎其微。不僅如此,大多數食物經過加工、烹調和貯存,還會損失許多營養成分。所以,不但要注意食物的外觀和味道,更應切記科學合理烹調,以便最大限度地減少食物中營養的丟失。
低溫烹飪風格多變
在歐美等國,不僅油炸食物非常普遍,每個家庭的廚房中還必備電烤箱,烘烤食物每天必不可少,烹飪溫度超過200℃是經常的。而中國的食品如主食饅頭、米飯、面條等大都采用100℃左右的溫度,同時從食品表面進入內部時還存在一個溫度梯度,很明顯,這比烘烤的溫度要低得多。而爆炒菜肴是短時間完成的,這種高低溫結合的方式,不僅有益于保持食物營養成分不受損失,還能滿足表面殺菌的需要,同時也能減少油脂的氧化。爆炒的菜除了爽口好吃外,由于瞬時高溫、內部的溫度低,因此是保持營養素活性的有效辦法,溫度梯度又可以使得菜品的成熟恰到好處。爆炒蔬菜可以呈現出甜味,說明淀粉的糖化溫度適中,爆炒工藝是有利于營養素吸收和身體健康的烹飪方法。
主食的巧妙加工
米類以煮、蒸的烹飪方法最好。撈飯棄米湯造成的營養損失很大,把大米放在籠屜上直接蒸熟,米湯流入蒸鍋內造成營養素丟失的方法也不可取。大米烹飪前一般是需要淘洗的,然而營養素的損失與淘米時間和淘洗時用力大小有關。搓洗愈重,淘洗次數愈多,浸泡時間愈長,各種營養素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損失就愈大。故無雜質、沙土的優質米,就應盡量減少淘洗次數。大米經過淘洗,維生素B1損失40%~60%,維生素B2損失23%~25%,蛋白質損失15.7%,脂肪損失43%,碳水化合物損失2%,礦物質損失可達70%。淘洗的次數越多,水溫越高以及在水中浸泡的時間越長,大米中營養素的損失就越嚴重。因此,淘米時應根據米的清潔程度適當清洗,切不要用熱水浸泡。
有些人有吃撈飯的習慣,豈不知大量的營養素會隨丟棄的米湯而損失。一般而言,撈米飯可損失掉67%的維生素B1,50%的維生素B2,同時還殃及蛋白質和礦物質。
玉米中維生素的含量一般較低,且不易被人體吸收。如果在做玉米粥、蒸窩頭、貼玉米餅時,在玉米面中加點小蘇打,則不但色香味俱佳,而且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面食烹飪方法有蒸、煮、炸、烙、烤等,不同的加熱方式,受熱時間及溫度的差異,造成糧食中營養素的損失也不同。一般做饅頭、包子、烙餅等食物時,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損失少些;蒸饅頭、烙餅,面粉中的維生素損失也較少;而炸油條、油餅,因油溫高又加堿,可使維生素全部被破壞,高溫烘烤也會破壞絕大部分維生素成分。
菜肴的科學加水
水對菜肴極其重要,茶、湯、酒、汁等食品中都含水。除干燥工藝制備的食品外,食物一般含水都在65%~90%。人對水的攝取一方面來自飲水和飲料,另一方面來自食物。食物的自由態中含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烹飪時盡量不要使這部分水損失。泡香菇的水用來做湯,做菜餡不擠菜汁都是保護食物中營養物質不受損失的有效措施。許多干貨在烹飪前需發制,水能使這些原料吸水潤漲后變得松軟、嫩滑,容易加工入味。黑木耳吸水潤漲后,質量增加至原來的10~15倍。做米飯時,將米浸泡后再加熱,米飯易熟且質量好。黃豆加工前用水浸泡,不僅易于烹調,也易消化吸收。有經驗的廚師利用水的導熱作用,將油滑肉變為水滑肉,將油炒菜改為湯炒菜,將炒菜花變為雞湯煨菜花,炒油菜改用雞湯或肉湯焯制,味道鮮美又減少了炒菜用油,是制作菜肴時降低脂肪量的好方法。
蔬菜的科學烹飪
蔬菜是我國人民膳食中維生素C、胡蘿卜素和無機鹽的主要來源,是我們中國人須臾不可離的重要食物。放置時間長、加熱、浸泡、切碎、加堿、使用食具不合適,都會使蔬菜中的維生素C大量損失。新鮮蔬菜洗切后和空氣中氧氣接觸增加,故將蔬菜切塊要比切絲、切片造成的營養素的損失少。做菜最好用鐵鍋,用它烹調的菜肴不但色香味俱好,而且還可以增加微量元素鐵的供給,預防缺鐵性貧血。近年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使用中國的鐵鍋原因就在于此。蔬菜在烹調時應注意下述幾方面的問題:即做菜時要盡量!用新鮮蔬菜,對能帶皮吃的蔬菜,盡量不要去皮;鮮菜水分足、營養素含量高,不少蔬菜皮里含有較高的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吃新鮮的蔬菜可以獲得更多的營養素。任何蔬菜都要洗凈后再削皮和切片。應先洗后切,否則由于切口多,在洗滌時菜中營養素流失會很嚴重。不要將切好的蔬菜放在水里浸泡,也不要長時間放置后再炒。將黃瓜切碎后放置3小時,其所含維生素C損失40%~50%。
蔬菜存放時間不宜太久,也不要在烈日下暴曬或放在風大的地方。這樣會使菜中的水分迅速喪失,維生素也易被破壞。一時吃不了的蔬菜要妥善存放在通風涼爽處或冰箱內,防止霉變腐爛。
維生素C在60℃~80℃時最易氧化,故西紅柿、黃瓜、柿子椒等宜涼拌食用。蔬菜最好是現吃現做,切好就下鍋。做菜時應急火快炒,這樣可使維生素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將蔬菜用開水焯后再炒的方法會嚴重丟失維生素和礦物質。烹調蔬菜時加熱時間不可太長,加水不能太多,鍋蓋不宜蓋緊,這樣可以保持蔬菜的綠色,并使營養成分不受損失。不要把已切好的菜放置太久,由于切過的菜刀口都與空氣接觸,使菜中所含營養成分發生氧化,失去營養價值。菜炒好后應立即食用,試驗證明,烹調后的蔬菜放置15分鐘,維生素損失25%,70分鐘后則損失35%。
肉和蛋類食品的科學烹飪
烹飪肉類時,一部分營養素可溶于湯汁中,連肉帶湯吃最合理。肉類的營養素隨加工方法不同而損失不同。如豬肉油炸后維生素損失最多,蒸、紅燒、清燉次之,炒肉損失最少。煮蛋和炒蛋營養素損失最少,炸雞蛋造成維生素的損失最多。不科學的烹調方法,會造成營養物質的大量損失。所以燉肉、燉雞用冷水,這樣才能使可溶性維生素充分溶解于湯內。據《平衡膳食健康忠告》一書
編輯 / 王翠萍
E-mail:ha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