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北京各大醫院了解到,心理門診所接待的患者中至少90%存在失眠,甚至有些長期失眠患者自己亂服安眠藥,加重了病情。
據了解,75%的失眠癥患者存在“心理失眠”。這種失眠完全是由心理負擔過重所致。在出現失眠之前,他們大都經歷過一次或多次應激性事件,例如人際沖突、信任危機、缺乏社會支持、對他人的依賴得不到滿足等,或一事在心,久拂不去,白天干擾多,晚上便涌上心頭。對老人來講,較多的是家庭沖突、夫妻吵架、子女不孝、鄰里不和,或一個具體問題久未解決,如子女下崗,孫輩學習不好或面臨考試、升學、轉校,子女的婚姻或職業變動……老人心理脆弱,一點風吹草動,都可以成為應激源,成為失眠的重要原因。
在失眠慢性化的過程中,人的個性、對失眠的認識、睡眠行為起重要作用。調查研究發現,很多人都遭遇過短暫的失眠,最后形成長期失眠的只是少數。這部分人具有相同的個性特點:內向、敏感。具體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容易沖動,對自己的身體和工作能力缺乏自信,抗精神壓力的能力不足,一有未解決的心理沖突就會影響睡眠。在對待失眠的問題上,過分關注周圍環境。
若有重要事情或發生了很不愉快的事件,可能引起短暫失眠。若情緒很平靜,還存在長期失眠的人,就要查查“睡眠心理”了,因為這些人往往對失眠的認識存在著誤區。老年人常見的睡眠心理誤區有:(1)每天晚上必須睡足8小時,否則便是失眠。睡不到8小時,便認為是因失眠而導致的“睡眠不足”。(2)為了“保證睡眠充足”,試圖控制睡眠,晚上即使不困也要早早上床,把睡眠當一項任務來完成,早上床睡不著,便帶來失眠恐懼。正是這些認識誤區,使這些人對睡眠過分關注,進而引起對睡眠產生緊張、恐懼,從而導致失眠。在上床后經常為害怕睡不著而擔心,這在醫學上稱為對睡眠的“預期性焦慮”,這種情緒焦慮會導致人體生理代謝機能增強。晚間情緒焦慮水平越高,這些生理代謝機能就越強,結果導致失眠。
還有一種主觀失眠者,其實他是睡著了,但自以為未睡著,經常向別人訴說:我一夜只睡2~3小時或1~2小時,甚至一夜未眠,但在醫院里經常可觀察到,“患者”連續睡8小時,還打呼嚕,甚至對夜間發生的事(隔壁失火等)一無所知。但他不承認自己睡著了,主觀感覺與事實相去甚遠,用多導睡眠圖可記錄睡覺的真實情況,當記錄到已睡的客觀情況時叫醒他,他會說他還沒有睡著,這種現象稱為“缺乏睡眠感”,由于缺乏睡眠感,導致對睡眠敏感,過分夸大自己失眠的程度。
另外,人們對睡眠時間的需求差異很大,在時間差異面前,睡眠質量比睡眠時間更重要。你不必計較每天晚上睡了多少時間。“只要質量好,長短別計較”,要以白天的精神狀態為準,只要感到精力充沛就行了。
要克服“心理失眠”,就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心境的平穩以及對睡眠的客觀態度。心境是一段較長時間內的情緒傾向,例如1~2個月好情緒占上風,就是心境好;壞情緒占上風,就是心境不好。心境和情緒都是影響睡眠的因素。要區別自己的失眠是生理性的、心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或者是綜合性的,再對癥施治。另外,用自我暗示法可克服失眠,方法簡便,行之有效。
據《醫藥養生保健報》
編輯 / 張秀陽
E-mail:zzzxy2002@163.com